打破职场暗箱,让你的跳槽加薪更有底气,企业点评社区“卧龙阁”想成为中国的Glassdoor

36氪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把秘密窝在心里是痛苦的,眼前摆着一个秘密却不能一窥究竟也是痛苦的。这两样痛苦,就在“职场”这件事上完美统一,从而让你的痛苦加倍。前年 融资2000万美元的Glassdoor 就从解决职场不透明入手,让企业职员匿名对公司作出点评或工资曝光,从而为外部的求职者提供参考。而国内创业公司“ 卧龙阁 ”的理念与Glassdoor类似,试图让国内企业的待遇、氛围、成长环境变得更加透明。

简单说,“卧龙阁”是一家以企业点评为基础,涉及社交、招聘、媒体的职场社区。该网站基于半匿名的点评机制(你可以看到点评者的ID,但不知道点评人是谁),让那些身在公司内部、或者已经离职的人把他对公司的感受倾吐出来,也让那些外部人士能够轻易触及这家公司的本貌。

不过与Glassdoor有些不同的是,“卧龙阁”看上去显得更加“社交”一些。网站使用了微博架构,使得招聘、点评的信息可以在社交环境下得到策展。而且一个常见的场景是,当你觉得一段点评并不能够解答全部疑惑,你可以通过社交网络找到点评人,与点评人进行直接沟通。这与Glassdoor比较纯粹的“搜公司—看点评”的体验不太相同。

据“卧龙阁”创始人韩卉表示,他们加入社交元素倒也不是“为了社交而社交”,更多是考虑让点评内容的来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追溯。在韩卉看来,一个完全匿名的点评社区,无论是平台方还是用户都很难辨认一条信息的真假,当遭遇恶意刷评论的现象时也缺少核实手段。而赋予点评者一个虚拟身份和一定关系链,可以让点评者有更多的信息沉淀。信息沉底越丰富的点评人,我们也可以认为其可信性更高。

其实,韩卉本人也对照搬Linkedin的本土职场社交并不看好。在她看来,欧美人的社会关系更多体现为信息,而信息是可以被传播和分享的。中国人的社会关系更多体现为资源,没有人会愿意将资源免费分享。所以比较现实的选择是,寻找一个相对刚性的动机作为社交的起点,放在“卧龙阁”上就是点评以及由点评引发的后续互动。

除了社交外,“卧龙阁”还创造了一套基于虚拟货币“龙誉”的交易系统。如果用户撰写的点评超过300字,会被系统默认为“精品点评”,并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自主定价销售。相对地,当某个用户想浏览“精品点评”,也需要向点评人账户支付一定的“龙誉”。龙誉的来源可以是你自己撰写的点评、参与的互动以及直接充值等等。

如果你认为“龙誉”只是一种变现手段,那真的可以说小看这套机制了。对于“卧龙阁”来说,“龙誉”系统是一个撬动网路效应的杠杆,也是一种用户引导的手段。“卧龙阁”团队希望创造这样一种正循环:首先让用户对你的内容有所期待(这需要你本来就有一批优质点评),然后用户会为了看到优质的点评而贡献点评,最后随着用户贡献行为的增加,整个平台的内容质量又会进一步提升。当然这种半强制性的内容贡献多少会影响消费体验,但对一个基于网络效应的社区来说是必须接受的牺牲。而且基于虚拟货币还有另一个好处,就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引导用户行为。比如如果一家公司频繁被人搜索和浏览,但是点评数量又不太够的情况下,就可以用“龙誉”设置悬赏点评,吸引用户来充实内容。

当然,跟任何货币一样,“龙誉”能够生效的前提是持有者认同它的交换价值。目前对“龙誉”来说,主要的交换价值还在于获取“卧龙阁”上更多的精品内容,脱离这一平台会变得毫无价值。而“卧龙阁”团队也在尝试为“龙誉”拓展更多的外部使用场景,比如,现在你已经可以用“龙誉”兑换话费了。

“卧龙阁”项目去年年初开始上线推广,运营至今已经积累了将近80万注册用户,月内重复登录用户约有60万(这是个很高的数字,“卧龙阁”团队也在研究背后原因)。在不依赖外部抓取的情况下,已经积累5万多条公司点评和15万条工资福利信息。创始人韩卉曾历任玛萨玛索市场总监和乐蜂网平台推广中心总经理,在营销领域有比较多的资源和经历。

谈到盈利模式,韩卉表示虽然会帮助企业做招聘业务,但对企业捏造口碑的要求将保持警惕。长远来说,韩卉希望“卧龙阁”成为一个企业与员工、公众的沟通平台,通过对企业口碑的监控采集,帮助企业更好地经营品牌。

目前市面上提供与“卧龙阁”类似服务的,还有“分智网”和我们此前写过的“曝工资”。

[ 36氪 原创文章,作者: 沈超]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