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氪回访创业公司之六——理解知乎的三个维度,从初心说起

36氪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知乎CEO周源曾在知乎上写道:“问答或许不应该是知乎的全部。一家优秀的公司不是围绕一个定位思考,而是围绕一种用户场景不停思考。”正因于此,知乎在今年7月推出了“知乎日报”,一个不同于知乎主站定位、却想的是满足移动端用户需求的产品。还有正在测试中的“专栏”,我疑惑这是不是向传统博客写作的回归,但周源说,这一切还是围绕着知乎的初心而做。

那么,知乎的初心是什么?

你会发现,我们总在不停做这件事,在各种场合倾听别人的谈话,征询过来的人建议,整理各种的笔记,但无论这个需求多么的普遍,却几乎只能在我们生活中最直接的小圈子中才能得到满足。

能让这个需求被无限解决的可能性是创造一种前所未有的「连接」,不仅仅是把我们大脑中高质量的信息搬到互联网上,还能让这一切都和自己有关的连接能力。

这也恰恰是在知乎真实发生的事情。任何人的提问,都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和合适的回答者连接起来。任何一次邀请、关注和赞同都在发生奇妙的作用,很多人在同一个问题、同一个话题下的分享开始让他们彼此变得更亲密,创业者问投资人,工程师问产品经理,律师问医生,音乐人问互联网,极客问作家……(见知乎提问:知乎团队的路是怎么走来的,知乎未来又将如何发展?)

让任何人的提问,都不止步于现实生活中的朋友圈子,而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和合适的回答者连接起来,并得到高质量的回答,大致上便是知乎所想要满足的用户场景。

为什么做知乎,还有一个小的背景——在做知乎之前,周源曾和黄继新、成远、张亮一起写apple4us博客,当时他们的认知是,高质量的内容是大部分人都需要的。可当写作团队从三个人扩张到三十几个人的时候,产出量就已经到达了极限,而高质量的内容却仍旧无法规模化产生。“我们当时想能不能通过某种机制扩展一下,”周源说,然后他们看到了Quora,发现一种让高质量内容规模化产生的机制。于是两个月内,周源便从上一次创业失败中走出来,开始做起知乎。

知乎在做什么?

知乎跑起来的第一年,中国论坛里灌水的现象还很严重,所以“大家一上来先盖一万楼”的文化是知乎当时的对立面。为了通过高质量用户积累文化,第一年知乎没有做大流量,并限制所有的用户只能来源于邀请制,到第一年年底,知乎用户数到二十万。

今年3月20日,知乎取消邀请制的限制,完全开放用户注册,内容生产量开始翻倍增长,几乎可以看到各行各业人士的讨论。现在在知乎本站内,平均每个问题得到第一个回答的时间是12分钟,70%的提问可以在当天得到解答,各行业的专业人士一周之内有在知乎上活跃过。

这些速度是否可以变得更快?周源说,这个问题应该反过来想——没有得到回答的问题应该怎么改进,什么原因造成没有解答?因此接下来知乎会改进首页的feed,把没有人回答、很快会沉没的问题,推送给潜在的回答者,比如没人回答的关于电影的提问,就会被推送到经常浏览与电影相关内容的用户的feed当中。

内容丰富了之后,“能不能让优质的声音广泛的传播出去?”——带着这个想法,知乎又动手做起了“知乎日报”,一个定位不同于知乎本身,由用户提选题、由用户编写的报纸。

周源说,知乎是一家创业公司,要做不同的尝试,和大家的需求变化一起成长。四年以前,社交网络不是大众的需求,人们互相之间不会询问你的微博叫什么?而社交网络带来的信息量增大后,筛选变得困难,所以用户在移动端使用时,对内容的需求会回归,知乎日报就起到筛选的作用。四个月,知乎日报的激活用户达两百万。

下一步,知乎想要*更高质量的多样性*,比如各个不同行业的人可以回答同一个问题,就像有人问了团购的问题,最后从online到offline、在整个团购产业链上的人(包括中间的物流从业者、线下商的店店主、电影院的老板),都来回答,回答一个传统行业的从业者怎么理解O2O,由此可以从一个问题中看到其它链上的不同视角,得到启发。

“知乎上已经有很多行业的人了,现在提一个问题,肯定能在知乎上找到一个这个行业的人来回答他,但我们需要让这个数量更大。表现就是,每天产生的优质内容更多,以及让更多不同行业的人,得到不同行业的平台的展示。”周源说。

知乎要怎么盈利?

几乎每一次说起知乎,都会有人问:知乎要怎么盈利。事实上,在我回访之前,同事园园说,她觉得知乎和维基百科的性质很像,更适合以公益的方式来做,你能想象去做一个商业版的维基百科吗?

而周源告诉我,知乎在2011年年底完成了A轮融资,现在还处在改进产品和用户体验的阶段。“我觉得所有商业化的东西都必须有一定规模,大白话说就是放开用户来用。但现在说这个事情我觉得还太早。”周源说,知乎解决的是基础需求,这个需求一定可以服务到更大的用户群,这个是知乎长远会去做的事情。

最后,我问周源第一次创业失败后的经验(注:周源第一次创业做了meta搜索,一个为中小型电子商务公司分析数据的工具,参照了国外已有的产品,最后因为用户群的付费意愿过低而告终),他说对他触动最大是,决定停掉公司去西藏旅行时收到的一条短信——不要走捷径。

“你做一件事情,其实追求的是一个真实的结果。走捷径达到结果,即使最后达到了也不是我想要的东西。当看到国外成熟的模式、类似的产品,觉得好像可以的时候,还是要再仔细思考一下国内的市场,它是否满足了用户的自身需求。知乎还是一直围绕着用户真实的需求场景,去反复改进产品,如果大家一直用这样的方式来做事的话,我觉得就不会有偏差。”周源说。

-------------------------------- 分割线 ---------------------------------

36氪 会陆续对已经报道过的创业公司进行回访,也欢迎想要回访的创业团队联系我们:x#36kr.com

回访要求:
最好有 CEO 参与访问;
我们不一定会发稿,如果有新闻点,我们不会放过的;
不需要准备车马费,小伙伴们自己都有车,飞鸽牌的;
不需要准备零食水果,我们自带凉白开,喝了对身体好;P

点击查看我们的回访系列

本文被转载1次

首发媒体 36氪 | 转发媒体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