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将更名“阿里巴巴影业集团有限公司”,试水C2B电影、电视剧制作?
继今年3月份阿里巴巴认购“ 文化中国 ”约 60%股份 的消息传出,“文化中国”于上周五正式发布 公告 ,建议将公司更名为“阿里巴巴影业集团有限公司”,并将于6月16日举行的股东特别大会上,在增发新股、阿里认购、更改公司名称以及委任董事等方面,由独立股东进行投票表决。
待表决的内容
公告显示,“文化中国”此次计划增发200亿新股,总股本将达300亿股。今年3月,阿里与“文化中国”签订认购协议,拟以62.44亿港元认购“文化中国”约124.88亿新股。若认购协议顺利通过并落实,阿里的持股比例将达59.83%,“文化中国”两位执行董事—— 董平 和赵超的联合持股比例将从目前的26.80%降至10.77%,不过因为此二人被视为阿里的“一致行动人士”,所以相当于阿里在“文化中国”的投票权有望达到70.6%,成为“文化中国”的控股股东。
在公司名称方面,股东大会建议公司英文名从“ChinaVision Media Group Limited”更改为“Alibaba Pictures Group Limited”,并采纳中文名称 “阿里巴巴影业集团有限公司”为第二名称,取代现有中文名,公司仍为香港注册。
除了更名事宜,根据认购协议,“文化中国”6名董事中的4人(即,非执行董事江木贤,独立非执行董事陈静、金惠志、李泽雄)须于认购完成后辞任,阿里巴巴集团首席风险官 邵晓锋 、阿里巴巴集团资深副总裁 张蔚 将出任执行董事,阿里数字娱乐业务负责人 刘春宁 将出任非执行董事,曾与马云就“壹基金”公益慈善有过多次交流的影星 李连杰 将出任独立非执行董事。
“文化中国”的运营状况
“文化中国”何以能受到阿里的青睐?我们不妨来看一下它去年的营收状况。截至去年12月31日,“文化中国”全年营业额为7.5亿港元,同比减少5.3%,主要由于电视广告收入及其他收入的减少,不过全年净利润约为2.1亿港元,同比增长18%。去年一年的营收中,电视剧制作及发行贡献70%,其中《英雄无敌》、《左手亲情右手爱》、《美丽诱惑》等多部电视剧的销售是主要收入来源;电影制作及发行占全年分类收入的30%,《西游·降魔篇》的投资回报颇高。
另据公告显示,“文化中国”已经与 周星驰 、 陈可辛 、 柴智屏 签订相关电影创作开发合作协议,获得电影优先投资权;去年7月,“文化中国”还收购了台湾私营公司“华文创股份有限公司”37.3%的股份,该公司主要在台湾从事制作及分销电影、电视节目版权。
阿里与“文化中国”的合作形式
阿里认购“文化中国”,看点在于双方在文娱产品投资、生产、发行、消费整个流程上的探索型合作。根据公告,阿里与“文化中国”已成立策略委员会,将在以下几方面展开合作:
(1)以C2B的模式,更注重打造切合现代观众需求的电影及电视剧。“文化中国”将凭借阿里在大数据分析、云计算及电子商务平台方面的专才和经验,加强分析电影及电视剧观众趋势的能力,从而做好准备,与最受欢迎的相关电影导演及演员合作,打造切合个别观众群及地区需求的优质内容。
“文化中国”将拿出阿里62.44亿港元投资中的40%~50%,用于拓展自身现有业务,包括但不限于电影、电视剧、网络剧的制作和发行。未来两年内,“文化中国”初步计划,每年投资或制作8~10部电影(约300万元~500万元人民币/部)、3~5部中篇至长篇电视剧(约500万元~1亿元人民币/部),并投资3~5部网络剧;
(2)借助阿里的线上平台及庞大线上用户群,营销并发行“文化中国”的媒体内容产品;
(3)针对支持“文化中国”的电影、电视剧及其他媒体内容的观众,建立起推广及销售不同文娱产品的电子商务平台(换句话说,应该就是以电商思路卖周边产品)
另有消息称,阿里还计划未来在淘宝、天猫上推出影视频道,并可能采用付费视频形式。
阿里的文化娱乐版图
联系阿里从去年7月份开始在文娱领域的动态:与华数传媒合作推出电视盒“ 华数彩虹BOX ”,与创维合作推出“ 酷开 ”互联网电视,推出影视众筹平台“ 娱乐宝 ”,与 华数传媒 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入股 优酷土豆 ……或许可以脑补出一幅图景:通过大数据分析,“文化中国”以C2B的模式投资并参与影视制作,相当于内容供应方;“娱乐宝”借理财产品实现影视剧众筹;优酷土豆作为视频播放平台,在电视台和院线之外,提供了影视剧的网络发行渠道;华数的牌照、阿里的盒子和互联网电视,又为影视内容进入家庭客厅做了铺垫。
听起来很美好,而且单拿电影行业来说,从行业数据上看,市场体量的确不小。根据美国电影协会发布的数据,2011~2013年,中国电影票房分别为 20亿美元 (同比增长35%)、 27亿美元 (同比增长36%)、 36亿美元 (同比增长27%),已连续两年超过日本,成为美国/加拿大之外国际市场中的票房收入第一。但是,漂亮的数字没能掩住业外资本盲目投资,国产电影在品质上良莠不齐的现状,去年有段时间甚至还出现了“低评价,高票房”之 逆反心理观影怪象 。
一个行业的繁荣有时是需要资本来背书,不过热钱大量涌入也自带风险。像90年代初期的香港,台湾热钱的涌进一方面带动了香港电影的发展,缩短了拍片周期,但另一方面也使香港电影影片类型单一,抄袭盛行,演员片酬居高不下,属典型的“商业功力主义”,“观众想看什么,我就拍什么”的理念,催生了很多没什么艺术讲究的电影。
李安曾在采访中 说到 :“大陆商业电影正值繁盛期,但要警惕进入恶性循环的可能,抢钱,抄袭,缺少创意,相信大牌,很多热钱想尽办法涌进来,大家拼命去赶,电影品质下降,观众看了倒胃口,撇弃了,就很可惜。这台湾、香港都经历过。最早是台湾,把台湾电影搞垮,之后投资进入香港,又把香港电影搞垮。同样的版本正在大陆发生,希望不要把大陆的电影搞垮。”
在马云投资了他感兴趣的电影行业, 说着 “老百姓对很多问题有想法了,生产效率自然会提高”的时候,思考一下事物的另一面,思考一下,你想让怎样的电影沉淀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并没有什么坏处。
[ 36氪 原创文章,作者: coldsummer17]
AD: 微软创投加速器第五期正在招募 立即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