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B】感知四维空间,诺亦腾把科幻小说变现实

36氪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这不是科幻小说。

下一次,我就不用再穿过拥挤的北京城见诺亦腾CEO刘昊扬了。戴上一些传感器,再戴上虚拟现实眼镜,我们就能看见“见面”。 High Fidelity 已经在做这样的事情了。当硬件运算能力足够强大时,会面毫无违和感,他的情绪变化,我一眼得知。以后我还能像《彩虹尽头》里的兔子先生,用虚拟方式体验各种可穿戴设备。

你知道吗?四维空间里的时间是可以用位置来标记的。要这么看,诺亦腾的动作捕捉技术能完成很多四维空间的事情。这很疯狂,刘昊扬说,通过动作捕捉,过世的亲人会再次“出现”在这个世界里。我浑身发冷,但的确,未来有一天,当人的大脑可以被数字化、思想可以被虚拟化,加上被记录的动作,“有些人死了但他还活着”就不再只是诗歌。

这些都是对动作捕捉的无限畅想,至于诺亦腾,我们还是言归正传吧。

中国创造

2013年5月,CNN在每个国家选取了一个代表性的企业,做了一期专题片。关于中国 的那期节目名为《 Golf gadget made in China》,讲的就是诺亦腾。在当时,国内还很少有人知道诺亦腾这家公司。但在CNN看来,经济社会中最活跃的就是中小企业,像诺亦腾这样的中小企业才能代表一个国家的未来。

当时诺亦腾的第一款产品监测高尔夫运动的mySwing挥杆宝在美国热销,这是一款真正基于传感器的智能硬件,能够监测高尔夫运动数据并给予指导。这也是刘昊扬他们从2011年起就认定的事情。

三年前,取得了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土木工程博士学位的刘昊扬,已经在他与美国知名桥梁专家Mohsen Shahawy 博士共同创立Smart Bridge Tech, Inc 公司工作了5年。这一年,他遇到了后来诺亦腾的CTO戴若犁,后者在香港中文大学机械与自动化工程学系取得了博士学位,精于力学、嵌入式系统、计算机辅助工程,拥有8项专利,在国内外发表顶级学术论文超过15篇,出版了专著1部,时任ANSYS-China(安世亚太,PERA Global)香港分公司技术经理。两人一个擅长硬件,一个偏软件,“学科交叉,软硬结合”,一拍即合,成立了梅泰诺智能技术有限公司。

那时,他们已经开始在思考下一次科技浪潮了。两人觉得下一次技术浪潮应该是围绕着传感器的应用、结合手持设备的外延硬件。当时还没有合适的词来形容他们想做的事情和产品。但对力学、自动化敏感的他们,觉察到动作会是下一次技术浪潮的核心就开始行动了。

不过当时,乔布斯刚刚去世,苹果前途未卜;贝索斯推出亚马逊的新产品Kindle,意气奋发;国内移动互联网还有蓝海,“移动互联会是未来趋势”振奋人心,智能硬件根本无从谈起。诺亦腾也想找融资,但他们在做的事情似乎和时代背景格格不入。且不说投资人没信心,现在回忆起来,刘昊扬也是心有余悸,那个时候其实他们自己也不太有信心。

两年前,当Google的无人汽车拿到第一张牌照,Siri成为语音助手的催化剂,微软Kinect让人们畅想空间手势的未来时,人们的目光也不仅仅局限在移动互联网上了。事实上,这个时候的移动互联网已经开始由蓝海变红海, 活跃用户达到2.45亿 ,增长空间已经有限。而智能硬件刚刚萌芽,Pebble问世,上榜2012年度全美22家最佳初创公司;Smartthings刚刚创立,信心勃勃要让所有东西联网。这个时候的他们已经克服了了大部分可以预见的技术难题,团队内部对于做成这件事已经充满信心。这一年,他们正式注册了公司,名叫诺亦腾,想要做基于可穿戴式传感器的无线高速运动捕捉系统开发。mySwing挥杆宝就是他们的第一款产品。

虽然今天刘昊扬看来,这个产品还“不算特别成功,产品本身是有缺陷的”,像大部分智能硬件一样,mySwing只能告诉你挥杆的结果——“你打得太烂了”,却无法告诉你挥杆时身体的运动,无法解释到底哪些动作让你的挥杆结果达不到预期。但不少人也会认为,在那个时候,能够让人们看到打球时看不到的数据,应该也是个进步了。同一时间,国内做类似产品的 Zepp ,也成功打入北美市场, 出货量10万、营收过亿 , 还获得了1500万美元的A轮融资 。

但不管怎么说,当时生产的mySwing产品全部都销售一空;诺亦腾也在CNN那里赢得了“中国创造”的评论。

浪潮之巅

不到5分钟,把接近20个红色传感器一个个穿戴好,京剧演员表演了一套“花逢春”,云手、踢腿、旋子、翻身……而不远处的电脑屏幕上,一个虚拟的人像时时模拟着一举一动,娴熟又流畅。

这个就是诺亦腾研发的第一套人体运动捕捉系统,基于可穿戴式传感器,完全无线,已经被运用在了影视行业。《阿凡达》、《加勒比海盗》、《猩球崛起2》背后都有这套售价几十万的设备的影子。

能让CNN赞赏为“中国创造”,能让好莱坞买单,最重要的还是诺亦腾拥有自主专利的校准与数据融合算法。有了这套核心的算法,诺亦腾能做的事情还真不少。往小了说,他们可以自己做些2B的应用;往简单说,他们可以把这套算法授权给人使用,知名的运动厂商佳明已经购买了这套算法的授权。但刘昊扬还是希望依托这套算法,可以做更多有价值的事情。

市场化 就是第一步。

随着近来动作捕捉技术的兴起和应用,可以预见未来将会有大量新的竞争对手逐渐加入到动作感知领域。抢占消费电子市场,势在必行。从技术到产品,从小众高端市场到普通消费市场,转化的因素就是市场成熟与否。界定市场是否成熟,需要有第一个试水者,诺亦腾就做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今年下半年诺亦腾做了两件事情:一件是在 Kickstarter 上发起了 Perception Neuron 众筹项目,以最低 200 美元的价格众筹一套单手动作捕捉套件,使用于全身(包括双手手指)的套件也仅仅只要 550 美元,这一价格仅为世界上其他性能相近产品的百分之一;另一件是之前售价 33 万元的用于影视制作全身动作捕捉套装 Perception Legacy 降价到了 9.8 万元,这个价格一个中小型影视工作室可以承受的价格。

降价是不少初创公司发展中的既定步骤,但这背后还有深刻的商业逻辑。一个技术浪潮大概会分为三个时期:创造科技、购买科技、商业模式。在刘昊扬看来,诺亦腾已经比较顺利的走完了创造科技的积累时期,即使只有200美元,也是购买科技的体现。这种优势还需要加强。

行业应用 则是诺亦腾最熟悉的领域。除了影视制作,诺亦腾也已经开始深入虚拟军事训练、康复训练领域、体育训练领域了。

在康复训练领域,诺亦腾刚刚拒绝了一家国际知名的公司,后者想要以每年公司收益的一部分换取排他性的合作。这个收益很可观,但是排他就意味着会丧失话语权,就失去了把市场做大的可能。诺亦腾还是拒绝了。现在双方正在合作开发康复训练领域领域的应用。事实上,每年差不多有1000万中风患者,必须借助有经验的医护人员辅助康复。但康复训练的实质就是反复做同样的动作来刺激、唤醒神经,关键就在于识别动作的准确性。用诺亦腾的技术来做,就能让更多的患者得到康复治疗,还能为医院节省人工开支。

体育运动也是诺亦腾熟悉的领域。MySwing就是诺亦腾之前在海外体育训练领域的尝试。现在他们聘请了知名高尔夫教练,要在美国大力推广这款产品了。与知名教练合作,提供指导。

而这些标杆应用,就像是灯塔,召唤开发者们投身到这样全新的行业。他们会 开放SDK ,让开发者可以在此基础上开发二次应用。在诺亦腾的设想里,动作捕捉技术和算法就像一片土地,开发者像种子,有些就有机会长成参天大树。如果是好的应用,在开发者需要、而且应用的方向契合的时候,诺亦腾也愿意和开发者有更深度的合作,帮助他们做一些定制性的工作,更好的满足他们的需要。“ 除去对动作捕捉技术的了解外,完备的工业设计、生产和供应链体系都会为开发者带来更多的帮助”。等这些开发者长成参天大树,就可以帮他们一起教育to C的用户。

你已经看到了,诺亦腾也是希望以算法为支撑, 做平台 。不过,想做平台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要做平台,就需要有可以输出的技术模块,让开发者能够更快上手。诺亦腾的动作捕捉技术做成可以输出的技术模块并不太容易。加上现阶段在动作捕捉领域,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动作捕捉标准,平台之间的通用性、可移植性就很低,这个问题不解决,模块化的意义也就不太大了。诺亦腾还想能与优质开发者有更深人的合作。这种非完全开放的平台方式,未来是否还有足够的灵活性,是否会占用到诺亦腾的人力、精力,是否有可能成为制约他们做大做强的因素,也许还是一个未知数。

要做平台,也需要有一套可以借鉴的推广、运营模式。MySwing在海外已经有些名气了,但刘昊扬觉得这个还是一个比较偏传统、偏线下的工作。机器靠的是数据与计量,人靠的是经验与感知。后者在精确度上显然低于前者,机器替代人自然会让教练们恐慌,这事看起来容易,但推动起来可能还需要不少资源和时间。如果没有一条可以借鉴的财路,其他创业者的热情很可能要败给残酷的现实了,开发者最终的命运也许还是要回归去为B端企业开发行业应用。

做平台,钱肯定是少不了的。诺亦腾现在也正在寻找新一轮融资。刘昊扬说,“ 我们谈过的绝大多数的投资人都对我们非常认可,但是一般都会问两个问题: 第一,你们的技术真的是全世界最好的吗?难道这些技术不是都是美国最好吗?第二, 你们的商业模式和谁的一样?” 第一个问题,他们自己深信不疑,但也不能完全消除别人的疑虑。第二个问题,其实他们也很难回答,毕竟在物联网领域,还没有特别成功的先例,给别人讲类似软件行业的Unity又显得有点奇怪。再有,估计诺亦腾也不是谁的钱都愿意拿,他们还是想找一些和他们志同道合又有资源的投资人。

这样的发展路径和2013年的Leap Motion还有点类似。当时的Leap Motion通过病毒视频,广泛传播;接下来建立了应用商店,希望开发者开发、上传应用;同时还与惠普合作,在惠普的产品中直接接入了Leap Motion。

不过,Leap Motion的思路还是有几个致命的问题:一个是产品的实用性不高,识别能力还受场景限制;开发者找不到可以赚钱的方法。在刘昊扬看来,“Leap Motion直接面向C端,用户根部不爱学习;而诺亦腾则是在证明产品能力的前提下,拉着企业用户一起做C端市场,等市场被教育出来再顺势而为”,开发者也可以赚到钱。开头讲的动作捕捉的应用场景,有些骇人听闻了。现在动作捕捉的传感器形态越来越小,算法模型不断优化,除了虚拟现实,可以想象的应用还有不少。阿兹海默证早期最有利的证据之一,就是身体前倾。当传感器的穿戴更加方便,就可以成为诊断的重要依据。环顾我们现在身处的世界,已经具有一点“聪明才智”的机器人,越来越普遍,未来机器的成本越来越低,人工的成本越来越高。借用动作捕捉设备和应用,让人操控机器完成危险作业,就是必然。而这样的每一个需求其实都可以开发出相应的行业应用。

写到这里,我还是想到了一个关于Leap Motion的玩笑。有人说,Leap Motion最好的结局就是被苹果或者微软收购,直接将计算整合进后者的产品里,非如此就很难突破。不过,现在诺亦腾所在的位置要比Leap Motion有利多了。当Facebook以2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Oculus时,整个行业都被注入了一针兴奋剂,我们看到了很多知名的、不知名的“虚拟现实眼镜”。借着虚拟现实的风,一些以前被我们忽视的产业,比如虚拟现实的现实设备、交互产品、内容制作平台、传输技术、云服务,都有可能再获良机。以诺亦腾为代表的交互产品必然会有一席之地。

只是,技术都有窗口期,也有保鲜期。国外也有比较成熟的IMU惯性制导芯片和算法,这个行业的后来者居上并非完全没有可能。前几天做支持力反馈动作捕捉设备的Dexmo刚刚取消Kickstarter众筹,创始人Aler表示Kickstarter上做虚拟现实的开发者数量大概也仅有3000人左右,而动作捕捉的产品大概已经有五六款了。抓住机会窗口就是关键。互联网从来不是一个直线追赶的领域,弯道超车是常态。在虚拟现实的交互上,还会不会有根本的颠覆?用脑电波打字,已经有人做到了,用脑电波控制虚拟现实现实设备是否还有机会?而虚拟现实最重要的现实设备Oculus并没有整合、选择交互方式的意向,对诺亦腾来说,这是机遇,也是挑战。

历史上,每一种新媒介出现,人类社会文明都会发生质的飞跃。当语言可以被记录,文字出现,人类的文明突破时间的限制,传承千年,源远流长;当声音可以被记录,电话出现,人类的交流突破地域的限制,工业文明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当图像可以被记录,相机、电视出现,人类的知识突破等级的限制,信息不再是权贵的专属。那有一天当动作也可以被记录呢?超越的也许就是三维时空的限制了。

[ 36氪 原创文章,作者: 小石头]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