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金造“中央厨房”和冷链物流的“我厨”,想攻破生鲜电商这座城堡
生鲜电商这个号称千亿级的市场,目前仍然是一座难以攻下的城堡。用户习惯、运营成本、冷链仓储和物流是几大难题,耗不下去的创业公司纷纷退场。
用户习惯需要生鲜电商全行业共同培养(只做少数品类和爆款的生鲜电商并不能计算再内),运营成本需要资本支持,剩下的运营经验和冷链技术可能是生鲜电商行业真正的壁垒。
具体来说,1)冷链储存加工和配送的技术,2)极短供应链和损耗降低保证。因此能做好这件事的人,可能还是得从餐饮生鲜这个行业本身里出来。36氪上海团队近期接触到的生鲜电商“我厨”,在目前这一行业相对悲观的情况下,建立了自己的中央厨房和冷链物流,并坚持提供毛菜、净菜、生鲜和水果等全品类。对于行业被诟病生鲜电商重金烧钱的模式来说,我厨的做法似乎比其他生鲜电商更为大胆。
这一做法看起来风险较大,但按照按照“我厨”创始人柳智的说法,生鲜电商的全品类、加工增值和重模式三个要素,是走通生鲜电商的唯一通道,三者缺一不可。"这是一件前重后轻的事情,前期投入很重,甚至比京东还重,后期轻。只有规模化之后才能成本低,这是唯一可行的生鲜模式",柳智向36氪表示。
36氪曾经报道过我厨,在2015年3月上线,我厨主打“中央厨房”和“冷链物流”两个技术优势,并提供菜品的全品类覆盖,试图打造成为一个家庭菜桌的一站式解决方案。按照我厨的介绍,我厨的主要用户是相对已经结婚有子女的家庭,这部分对用户价格相对较不敏感,对提高做饭效率这件事的需求更高。
核心是中央厨房
首先在中央厨房的配置上,需要一整套完成的工业分工和运营系统。36氪近期受邀参观“我厨”位于上海青浦的2万平米的中央厨房,其主要分为仓储区域、加工区域、订单处理区域、研发区域和办公区域。相对来说,对于做全品类的“我厨”,不仅需要各种机械化的加工设备,比如毛菜的处理、净菜的加工,还需要较大的人力来负责。
而由于冷藏保鲜的原因,室内温度的控制和不同菜品的保险对技术也是一个考验,整个的加工程序、物流程序和配送需要依赖一套成熟的系统来调配。
我厨向36氪介绍,我厨自行开发了一套MIS系统,对生鲜的加工就行流程规范化管理。这样在保证机械规范化操作、缩短流转时间和保证食材新鲜上做到最优。菜品越多,流程则相对越复杂,需要配置的各方面劳动力也越多。总的来说,中央厨房这件事上具有相对资本密集、技术密集、劳动密集和管理密集的特点。
净菜和加工增值
而在加工增值方面,对于生鲜农产品这样一个非标的产品,我厨要完成对其相对标准化的操作。主要在食材处理、包装称重和保鲜上,做到工业化的快速处理,并最大程度上为用户决了食材处理、食品新鲜、安全保障等问题,解决了生鲜电商化的难题。
而对于和线下菜市场相比,我厨认为纯粹跟线下打价格战的策略是不可行的,因此只能通过加工增值、标准化,做线下做不了的东西,这是生鲜电商的唯一做法。这道程序是对产品进行增值的一个过程,也是相对线下生鲜的一个壁垒。
相对其他生鲜电商的优势,除了在品类上做更多储备,净菜可能是我厨的一个优势。相对来说,净菜的处理难度更大,不同菜品的处理和包转都有严格的时间限制。比如土豆的藕片的加工处理就需要一定的时间把控。目前我厨的净菜sku已经达到200个以上,并且保持每周30%的更新频率,以保证用户的粘性。试图建立净菜壁垒和品类壁垒。
我厨把用户的做饭需求分为计划性需求和即时性需求,在即时这方面来说,用户需要的是洗净并搭配好的餐品。因此,我厨根据用户的饮食口味,开发出了多种菜谱,这些菜谱让家庭用户体验到了餐厅的食物体验。
未来对于产品的sku,我厨会采用大数据的形式,对每个产品的sku进行精选,以保证产品的毛利。未来在不同区域市场的拓展,也会开发厨不同的菜品。比如目前位于上海的我厨厨师,则大部分是江浙背景,而未来比如在西南地区,则可能更多地采用川菜背景的厨师,以保证菜品的适配性。
冷链物流和降损
在物流上,我厨主要采取同城冷链、无前置仓的“两段式物流”。产品从中央厨房发货,通过全城冷链物流进行运输,最后一公里的骑手直接从冷链车进行配送。用户可以预约取货,覆盖半径在一个半小时为主。这对于系统调配和冷链的要求相对较高。而在温度相对较高的夏季,降低损耗、提高配送效率和提高周转水平这几点上,无疑要求更高。
配送的时间主要在早中晚三个时段,用户晚上下单,第二天上午送达,上午下单,晚上送达。因此,我厨中央厨房的主要菜品处理时间在将在夜间进行。
据我厨介绍,目前产品全部从中央厨房发货配送,未来在产品购买密度较大的时候,也有可能采取 O2O的方式,配置前置仓。但目前来看,中央厨房能保证品类的多样性,也能降低成本。
按照柳智的说法,提高配送和运营效率,是降低生鲜电商成本的一个重要方式。一个多小时的配送半径也是我厨相对的一个护城河,在生鲜电商这个模式尚未被完全验证的前提下,区域市场的运营将会是一个优势。
在降低损耗上,我厨采取预估需求的方式,来预估损耗。同时和望湘园协同损耗,将损耗的商品,通过小B的餐厅、食堂等渠道进行处理。通过和望湘园的协同采购和协同损耗,使得我厨的降损和消化讯号得到了较好的处理。而在加工损耗上,则需要考验加工流程的精细化和加工经验问题。
我厨App
按照目前的规模,我厨中央厨房的生产容量在2万单左右。虽然目前的前期设备和人力投入相对较大,但是随着交易量的提升,单位成本也将持续下降。
目前我厨的触达用户在10多万左右,在没有做大规模退广的情况下,我厨仍保持20%的增长率。客单价在100元左右,其中配送成本在10元多左右,加工成本在20多元左右。因此我厨的面邮的门槛设置在99元。随着订单密度的扩大,我厨的配送成本有望降到10元以内,其他成本也相应减少。
未来,我厨还要做的是模式验证,随着用户的增长,将来可能从将我厨打造成为一个生活方式的入口。再做更多的社群和内容电商等等。我厨对标的是美国净菜生鲜电商Blueapron,随着中国家庭消费习惯的培养,美国这一电商模式也有可能在中国成功复制。
目前我厨已经获得方正多策等的A轮投资,B轮融资也正在进行中。团队目前有500人,总有100人,主要在IT、运营和市场等,中央厨房和物流团队占了大部分。相对从餐饮出身的我厨来说,冷链技术可能是团队的一个优势,但在IT和互联网方面,团队则需要继续扩充团队。
关于生鲜电商的讨论,36氪曾经做过不少讨论:有人融钱,有人倒闭,生鲜电商业在进行着怎样的淘汰和洗牌? 买一斤肉,为什么你不去超市而要网购?
我是36氪作者克里斯唐,关注互联网金融和体育,兼看其他领域,坐标上海,欢迎邮件联系:tanghuan@36k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