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鼓励推行数字支付体系,无现金时代离我们还远吗?
今天,据彭博社报道,新加坡央行负责人透露该国计划降低现金在经济支付体系中的比例,鼓励银行切换并推进数字支付体系。那么,我们就此好奇,无现金时代离我们还远吗?
其实,在中国的大中城市尤其是北京和上海,无现金支付已经成为常态,支付宝和微信支付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一只智能手机几乎就可以解决一个人日常生活所有的支付问题。而且,以它们为龙头的移动支付正在向中国的中小城市甚至农村扩展,可以预计,基于互联网科技技术的移动支付在未来是常态。
不过,据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常务董事Ravi Menon介绍,“在新加坡的日常支付活动中,消费者对现金的使用比例依然很高,而一般的商务活动则更多地使用支票交易。”有数据统计,现金在新加坡的流通量占GDP的8%,而这一数字在瑞典只有2%。Menon提及,2014年,新加坡人均支票的填写频次是12.7,每年国家要花费15亿美元来存储和印刷现金和支票,可谓“耗资不菲”。
新加坡推行数字支付体系一方面是为了提高支付效率,节省成本;另一方面则是为了应用最新的科学技术,企图以此振兴经济、创造就业机会,巩固其在亚洲的区域金融枢纽地位。
彭博社引用花旗银行的研究表明,基于智能手机和银行服务的高使用频率,新加坡、芬兰、美国、瑞士和英国等都是数字支付系统使用的高潜在经济体。Menon表示,希望在未来一年看到更多的交易活动通过手机、身份证和安全码来完成,而不是通过银行账户。
事实上,早年间,关于数字货币即将取代现金,无现金时代正在来临的言论就甚嚣尘上。2015年5月,丹麦宣布从2016年1月起服装店、餐馆以及加油站等商户就可以拒绝接受现金,希冀成全球首个无现金国家。不过,今年2月份,据《西宁晚报》国际新闻报道,丹麦的无现金计划因群体对技术的掌握程度以及社会接受意愿的不畅而受阻。
所以,虽然现金“失宠”,但并非完全“无用”,无现金支付可以提高支付效率,降低纸币印刷和存储的成本,但是要大规模推行还需要考虑到数字支付的安全性、社会群体的文化程度以及货币跨区域结算的效能等一系列问题。“无现金社会”应该是一个稳步推进的过程,不可一蹴而就。
中国社会也正在进入无现金时代。5月20日,英国《金融时报》网站发表题为《城市中国跳过信用卡走向无现金社会》的报道称,《金融时报》旗下研究服务部门“投资参考”对1000名中国城市消费者的一项调查显示,98.3%的人表示他们在过去3个月中使用了移动支付平台,城市规模、年龄群体或收入水平对人们使用移动支付平台的影响不大。
IMF日前曾表示,数字货币、尤其是其技术对金融行业效率和包容性的进步至关重要,但其也可能成为洗钱、为恐怖组织提供资金和逃税漏税的工具。
2013年12月5日央行等五部委发布关于防范比特币风险的通知,首次明确了对数字货币的态度之后。不过,随着移动支付的覆盖范围越来越广,中国央行的态度也发生了改变,今年年初,中国央行表示,其数字货币研究团队将积极攻关数字货币的关键技术,研究数字货币的多场景应用,争取早日推出央行发行的数字货币。
据统计,支付宝在全国移动支付平台中占据首要地位,在受访人群中,79.5%的受访者表示使用这一平台。中国央行的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年底,移动支付平台的使用者数量增加了64.5%,达到3.577亿,而且,随着央行对扫码支付的放开,这一数据有望再次上涨。
而且,在18-24岁的人群中,88%的人偏爱移动支付。由此可知,就中国当前移动支付的发展态势而言,无现金时代或许距离我们并不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