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Groupon死亡的报道被严重夸大了:团购网站Yipit回应关于Groupon的6项质疑
自从Groupon上周四提交了IPO申请的
\nS-1文件,已经出现了数百篇质疑Groupon的负面文章。这些担忧中有些是中肯的,但很多却站不住脚。遗憾的是Groupon正处在上市前的静默期,无法做出公开回应。Yipit作为近500家团购服务的导航网站,跟大量的团购网站、媒体公司、本地商家、记者以及团购用户和非团购用户都有过沟通,这让他们对团购行业如何运转有深入的理解。Yipit的联合创始人Vinicius Vacanti在Yipit的官方博客上发表文章,澄清了关于团购的几项流传很广但是基本没有根据的质疑。
质疑1. 本地商家不喜欢每日团购
\n
从我们的
\nYipit数据产品来看,5月份有44%的团购是由已经进行过团购的商家开展的。如果这些商家不满意,为什么还会有那么多再次发起团购?而且,如果本地商家不欢迎团购,Groupon又怎么能在波士顿这样一个成熟的市场用3个月的时间增加60%的商家客户?
虽然Yipit做的是团购导航,并不直接跟商家打交道,我们每天还是会收到20封商家主动发送的邮件,要求在Yipit上发起团购。我猜想Groupon这样的邮件估计每天要收上2000封。
\n\n关于本地商家不喜欢团购的印象基本来自于那些人们读到的关于体验不好的商户的报道,就像如果你经常看政法频道的新闻,你会认为每个区都有凶杀案发生。
\n\n质疑2. 本地商家无法提供10%以上的折扣
\n\n
\n《
\nGroupon 是一场赤裸裸的庞氏骗局》一文中称”大部分本地商家无法提供10%以上的折扣。”我不知道他这个统计数字是从哪里得来的,但是肯定完全站不住脚。
通过Groupon申请上市提交的S-1文件可见,只有9%的团购来自那些可变成本偏高的传统零售行业。其他的91%都来自SPA,发廊,餐馆,活动以及其他的服务。这些商户都基于大量的固定成本投入,保质期较短的存货和相当低廉的可变成本。相应的,多出一个客户的边际成本低廉到足够支持非常夸张的折扣。这也是为什么几百年来商界一直存在打对折的销售和团体优惠价的原因。
\n\n质疑3. Groupon内部在套现
\n当然Groupon内部已经套现了一部分股份(约占20%)。但不论他们对自己的公司多么有信心,面对第一轮融资数十亿美元的估值而不套现一部分股份,从金融操作的角度来说是不负责任的。他们财富的大头仍然和Groupon的成功紧紧绑在一起。
质疑4. Groupon不在建立行业进入壁垒
\n在一篇广泛流传的文章里,37signals的联合创始人David Hansson指出Groupon
\n没有像Amazon一样建起一座堡垒。从我们的观察来看,Groupon在团购行业里建立起来的或许并不是一座不可突破的壁垒,但是他们确实在兴建行业进入壁垒。
当LivingSocial坐上(美国)团购行业的第二把交椅的时候,看看其他400多家在Groupon之后上线的独立团购网站的情况吧。只有屈指可数的几家能扩张成拥有过百万用户的团购业务, 没有一家能做到用户人数超过千万。拓展用户的竞争已经非常激烈同时也相当昂贵。
\n\n进入团购行业确实没有壁垒,但是成长成为Groupon这样的团购巨头的壁垒是确实存在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足够大的规模会让Groupon有能力为用户和商家提供更好的体验(考虑一下和信用卡公司的关系,和全国性的大品牌的合作)。
\n\n那么来自那些已经拥有数百万用户的媒体公司的威胁怎么办?比如Travelzoo,Gilt,Google和Facebook?
\n\nGroupon正在兴建更大的竞争壁垒:一直超过3500人的线下本地销售队伍。
\n为什么Google和Facebook的团购业务只在少数几个地区的市场上线?那是因为他们没有足够多的线下销售团队,而且建立起这样的团队需要时间。
如果Groupon的移动实时新业务Groupon Now能飞起来,他们的线下销售团队会成为更加重要的壁垒。因为Groupon Now这样的服务如果要好用,每个城市必须每天有数千个进行中的团购活动(壮丽的图景)。,只有在一只非常庞大的销售队伍的支持下,这一切才有可能发生。
\n\n质疑5. Groupon想通过强调新的财务指标来糊弄我们
\n关于Groupon上市的S-1文件,被谈论得最多的问题之一就是他们强调的一个被称为“调整后的部门综合运营收益”(adjusted consolidated segment operating income)的财务指标(参考福布斯中文网的
\n评论分析),这个指标剔除了未来的运营成本和非现金支出,包括网络营销费用、企业并购相关和基于股票的补偿费用。
如果把网络营销费用拿掉,Groupon看上去就已经盈利了(2011年第一季度8120万美元,摊到全年3.25亿美元)。拿掉网络营销费用,人们主要的争议之处在于,没有网络营销Groupon的业务将要崩溃。这一点没有根据。
\n\n即使Groupon完全停止营销活动,他们的注册用户仍然会继续增长。基于跟业内人士的谈话,我猜测Groupon几乎半数的用户是没有通过付钱获得的(36氪按,对于这一点质疑的回应不是特别给力,是否有半数的客户是自然获得的也只有业内人士能证实)。无论如何,在考虑”调整后的部门综合运营收益“这个指标的时候,确实必须对他们现在的收入和未来收入增长的预期大大打个折扣。
\n\nGroupon用这个指标是想说明他们是因为当前的盈利能力才对业务增长大肆投入的。
\n\n质疑6. Groupon实际上资不抵债
\n另一个广泛流传的
\n帖子说Groupon因为应付债款(36氪按,作者写错了,应该为
\n营运资本working capital缺口)有2.3亿美元同时每季度要烧掉1亿美元,实际上没有偿债能力。这一点完全站不住脚。
首先,每季度烧1亿美元不是现金数字(36氪按,负1亿美元是income statement里的净损益)。他们2010年的经营活动现金流是正8688万美元,2011年第一季度是正1794万美元(36氪按,
\nS-1文件第57页),根本不是每个季度在损失1亿美元。
其次,一项营运资本(working capital)为负的业务可能实际上是强势的业务。这意味着Groupon能实际上用营运资本来支持运营。很多公司因为正的营运资本反而处于不利的地位,因此需要花钱比挣钱快(36氪按,Groupon类似沃尔玛这样的大型超市,可以一面拿着消费者付的钱,一面可以欠着供货商的债款60天后再偿付,确实是强势地位。但原文批评如果其他团购竞争者给出远少于60天的付款期限,这种强势可能会失去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正面回应。不过原文作者通过营运资本和净损益的数字给出Groupon资不抵债的不专业判断,显示其对金融的了解并不深入)。
\n\n\n\n
真正值得质疑的
\n上面提到的几项质疑都站不住脚,但确实还是有一些真正值得担心的事实:
*Groupon推出的试图帮助商家自助发动团购的服务Groupon Stores
\n没跑起来
*Groupon Now前途未卜而且是难做的生意。我在纽约测试了一下Groupon Now,我觉得它或许至少要有现在10倍多的团购活动才能真正好用
\n\n*我们昨天报道的:持续增加的竞争压力让Groupon的商业模式在其原有市场里有不断恶化的
\n迹象
*Groupon的持股结构会让公开市场的投资者对公司没什么发言权
\n\n*Groupon面临来自LivingSocial和大型媒体公司的竞争
\n和其他公司一样,Groupon面临一些挑战;但是,正像马克·吐温在读他自己的讣告的时候所说的,关于Groupon死亡的报道被严重夸大了(36氪按,乔布斯看到媒体上他的死讯传闻也用马克·吐温这句话回应过,赫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