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打撮合交易的“轻”模式,蔬菜 B2B 采购平台 “比菜价”获 720 万美元 A 轮融资

36氪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位于上海的蔬菜农副产品 B2B 平台 “ 比菜价 ” 向 36 氪确认,已在近期获得了 720 万美元 A 轮融资,资方包括 SIG 和零一创投。“比菜价” 上线于 2014年12月 份,团队 11月 份获得了零一创投的 120 万美元天使轮融资,此轮融资将主要用于两个方面:一、继续占领上海地区市场份额;二、向华东地区市场拓展业务。

2014年,餐饮业年营收超过 3 万亿元,食材采购规模达到 8000 亿元。中小餐厅有诸多痛点,采购量小无法获得议价权、采购人力支出及可能发生的灰色收入支出、采购菜品质量无法保证等。同时,由于每笔农产品价格根据不同种类、采购量、合作关系等综合定价,导致各个交易环节价格都非常不透明。

因而,从去年开始,面对冗长的流通链条和传统方式的低效,有一批互联网人开始着手想要来改造这个隐藏于背后的传统行业。36 氪此前报道过的就有 美菜链农饭店联盟 天平派 等数家,其中可分为以 “ 美菜 ” 为代表的自营模式和以 “ 天平派 ” 、饿了么旗下 “ 有菜 ” 为代表的平台模式,二者的区别类似 京东淘宝

“比菜价” 目前采取的是类淘宝的 “轻” 模式,即为市场中的买卖双方提供信息展示和撮合交易的平台,自身不涉及采购、分拣和配送。餐厅(即买方)可以每天在平台上选择附近的卖家,基于次日店内用料需求在微信商城里下单,通常拿到的价格比自己采购要便宜 5-10%。另一边,“比菜价” 连接了上千家大小批发商,让他们通过平台触达下游餐厅,提供相应的食材批发及配送服务。

Image title

谈及为何选择平台模式来切入食材 B2B 领域,创始人侯晓琴表示,不同于钢铁石化等标准大宗品类,生鲜农产品属于典型的非标品,品类丰富且各种品类的供应链都有所不同,餐厅的采购周期也各不相同,做自营的话模式会很重,无论是在平台可复制性和供应链管理上都比较难把控,从成本和效率来看都不是最优的选择。

“比菜价” 的做法是先与 10-20 个食材供应商确定一个大致的品类和报价,然后寻找中小餐厅开展 BD,吸引它们通过商城下单。当买家的订单达到一定量级后,平台再拿着单量找到更多的供应商入驻其中,从而逐步形成一个供给两端不断拉动的正向循环。

不过侯晓琴坦言,无论自营还是平台,都不是一个终极的解决方案。未来的行业趋势应该是自营和平台的有效结合,对于 “比菜价” 而言,平台未来会选择 10%的头部商品做自营(鸡蛋、土豆等),其余长尾的 90%SKU 将继续通过当前的轻模式来开展。

据团队提供的数据:“比菜价” 对接的上游供应商上千家,下游的餐厅上万家,平台 SKU 有几万个,日单量约 5000-6000,客单 250 元左右。目前订单的交易环节基本在线下完成,线上主要负责订单生成和物流跟踪。

原创文章,作者:人人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