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十亿美元”到 2 亿美元之后,豌豆荚已去,轻芒重生
一、
想象一下,一个 31 岁的年轻人,刚刚以两亿美金的估值卖掉自己的公司,这个时候他会干什么?
是像盛大陈天桥一样退居幕后颐养天年?还是像携程梁建章一样做研究操心人口问题?抑或选择最普遍的一条路——像 Paypal 联合创始人彼得·蒂尔一样做风险投资?
回答这个问题有必要叠加一个背景:三年前,这个年轻人原本可以数倍于当前估值的市场价来卖掉公司,当时同类型标的——91 无线整体卖到了19亿美金。
作为穷人,我很难体会到这种十几亿美金到两亿美金的纠结,但大概理解了这个年轻人——豌豆荚创始人王俊煜为什么要开辟他另一个创业项目——轻芒的原因。
王俊煜
六年前,当豌豆荚用户量达到一百万的时候,和他们同为创新工场孵化企业、共享第三极大厦18层一角的知乎,用户数不过千人;而当豌豆荚因为规模扩大搬到知春路锦秋家园时,楼上那家喜欢非法办公的小创业团队,有个一脸码农气的创始人,名字叫张一鸣。
三年之后同样如此,2013年的豌豆荚的估值达到顶峰,而知乎和张一鸣的今日头条却还是“不争气”,前者不过刚刚开放注册,后者也仅仅处于起步阶段。
斗转星移,世殊时异,又一个三年终于过去。当知乎周源携6000万用户搞起了知识付费、当张一鸣面对腾讯80亿美金报价今日头条的传闻喊出“当腾讯的员工没意思”,王俊煜的豌豆荚,却只能以价卖给阿里收场。
对于王俊煜来说,越过山丘之后,发现的不仅是无人等候,还有别人爬上更高的山丘。
二、
六年豌豆荚生涯带给王俊煜最大的启示是,重要的是把自己擅长的事情做好。他发现自己以前太汲汲于补短板,而事实是,强扭的瓜并不香甜。
在豌豆荚拿到创新工场的第一笔启动资金的时候,王俊煜给李开复呈现的愿景并不是我们日后看到的应用分发平台,而是所谓的“用户内容发现的第一选择”,应用分发只是规划的一部分。
但不知道可喜还是可惜,应用分发误打误撞站在移动互联网兴起年代的风口之中,成就豌豆荚那个年代的高估值;可王俊煜设想的音乐、视频、书等内容分发却在应用分发这个肉身下身陷囹圄,迟迟没有大的进展。
直到王俊煜卖掉豌豆荚,他似乎才得以心无旁骛地坚守初心,“重新做创业公司,比较爽,比较灵活”,王俊煜接受36氪专访时这样表示。
两个月前,他回到了豌豆荚曾经孵化的轻芒团队,这个团队的产品目前包括原先的豌豆荚一览,现在改名叫轻芒阅读——一款可以聚合手机上App内容的应用;轻芒通知清理,一款脱胎于豌豆荚Smart锁屏的工具软件;以及这周刚刚正式发布的一款基于兴趣组织的内容分发平台——轻芒杂志。
轻芒产品——轻芒杂志
这个二十多人的团队算上豌豆荚一览,已经存在了两年,作为单独公司也成立了将近一年。而现在,豌豆荚的元老,包括王俊煜、负责豌豆荚技术的范怀宇、负责豌豆荚品牌的崔瑾正式回归。
轻芒延续了豌豆荚创业之初的精益创业理念——一个似乎在2012年之后被相当多互联网公司抛弃的打法,用小步快跑来慢慢推进产品的迭代更新。
这是一个从容的选择。他们在卖掉豌豆荚之后并不是很缺钱,也没有特别迫切的盈利企图,“成绩单我是做给自己看的,不是做给外界来看的”,王俊煜说。
三、
轻芒,轻巧的轻,锋芒或者麦芒的芒,不是芒果的芒。
在发布轻芒品牌前一周,王俊煜在他已经八个月没发过言的知乎账户上特意“撕”了张一鸣,锋芒毕露。
他针对的是张一鸣此前接受的一次采访。当时张说,技术是中立的,不干涉可能是最好的分发信息的原则,今日头条拒绝价值观先行;而王俊煜对此回应:技术是有价值观的,取决于你做什么;面对现实,不意味着沉迷于现实、不断放大人性的弱点;即使是普通人,也有娱乐之外更高的追求。
这位 2007 年至 2010 年曾在谷歌中国担任用户体验设计师、工号37398的“技术拥有者”,自创办豌豆荚之初就提倡,在技术分发应用的同时要重视人的因素。代表案例是豌豆荚设计奖——一个至今已经延续了268周的应用评选,每周有一款优质应用能获此大奖,是国内安卓App厂商最重视的几个荣誉之一。
而给技术赋予人的价值观,也是轻芒正在做的。王俊煜给这个品牌的设定,是为对世界感兴趣的人提供高品质的内容和资讯。这并不是一个对标今日头条的领域,但和头条无形中存在着一种对立的关系,“某种程度上,用户不喜欢今日头条,然后会喜欢我们,这是我们想看到的”,王俊煜向36氪表示。
可以用消费升级的理念来理解王俊煜对这个产品市场空间的判断。他认为,用户除了物质上消费升级,在精神层面上,也会相对愿意花一点点成本尝试使用不同的App。
轻芒杂志和今日头条的内容呈现对比
当然,如果你是安卓用户,以上关于轻芒产品的介绍请适当忽略,轻芒杂志至今只上线了 IOS 版。这听起来很难想象,一个原先专门做安卓市场的团队,在自己做新产品的时候居然没有安卓版。
王俊煜已经熟悉了这种质疑,他的解释是微信小程序。
9月份时,轻芒就已经研发好了自己的小程序,一些轻度用户,完全可以在小程序中完成基本的阅读需求,这让 App 开发也显得并不是那么迫切。而在此基础上开放给第三方内容生产者的的“轻芒小程序+”,业已就位。
轻芒将要推出的小程序+
是洪水滔天,还是涓涓细流,静待微信大闸开放之后验证。
四、
这次创业,王俊煜是在玩模拟城市。
这座城市延伸的路网是轻芒的搜索引擎,轻芒的 API 以及轻芒团队此前推进的数十个产品。如果你有机会打开王俊煜 Chromebook Pixel 笔记本,还会在一个开发文档里找到所有他想要围绕轻芒做的事情。
而这些未来的梦想,跟豌豆荚已经没有了关系。尽管王俊煜的依然是阿里应用分发的首席顾问——但他的绝大多数精力现在放在了轻芒这里。按照阿里移动前一周发布会的内容,豌豆荚将会与阿里移动其他分发平台,包括阿里游戏·九游、PP助手、UC应用商店、神马搜索、YunOS 应用商店成立阿里应用分发。
王俊煜在这场发布会上的发言,怎么看怎么像谢幕演出。
王俊煜的新公司
今日头条张一鸣面对腾讯 80 亿美金收购传闻时,用一句简单的曲名—— Go Big or Go Home 回复,但王俊煜的选择无疑已经是 Go Home 了。
这不像是失败者的落荒而逃,去他的新 Home 看看吧。那是一个位于东四五条胡同里的独栋小楼,看起来比能直接降落直升机的知春路中航大厦——今日头条今年新搬过去的总部,少了一份人潮涌动,多了一份隐忍克制。
王俊煜能不能再次 Go Big 我不知道,但他现在是真的爽啊。
以下是36氪专访王俊煜精选:
1、轻芒系应用,为什么不沿用豌豆荚的品牌呢?
本来我的如意算盘是,就像诺基亚卖给微软一样,还能使用自己的品牌,但这个品牌在前面并购的同时也给了阿里。后来我觉得也对,许多用户眼里,豌豆荚就是应用分发,阿里也确实能把应用分发的矩阵放在豌豆荚里来,对豌豆荚是个好事。
2、为什么轻芒杂志是围绕兴趣来分发内容?
杂志是在十九世纪德国出现的一种新的题材,以兴趣为组织单位,这个很符合我的想法。兴趣这个东西不分社会阶层,每个人都有自己另外的一面,有娱乐需求,也有让自己生活变得更好的需求。
我们给轻芒的设定是,为对世界感兴趣的人提供高品质的内容和资讯,这个是我们不想变的。
3、做内容分发,重视技术还是重视人工?
很多时候要承认技术有缺陷,虽然我也相信技术总有一天会解决这个问题,但目前我们会人工给机器很多输入,希望慢慢影响机器。
人工可以选择调整也可以不调整,但是人工的调整机器会拿到。
4、新产品轻芒杂志会重视哪些指标?
我们看的是阅读的完成率,而不会刻意鼓励点击率。要看用户会不会有收获,比如看的速度、会不会收藏、做笔记以及分享,算法会采集这样的信号。
5、如何处理算法搜集来内容版权问题?
我们会保留原文的销售链接、品牌、栏目,甚至广告二维码都保留,不会有该付费的内容而出现在这里。当然,如果对方有不满,我们会把他拉到一个屏蔽的名单里面去。
6、没有安卓版?
我们第一时间会上线微信小程序,这是更轻的一个版本。
我们为什么非得用 App? 用户下个 App 说明他会为这个事情而买单,但也有轻度的用户存在需求。
7、怎么看小程序的未来?
我们主要是对微信的执行力比较信赖,微信强大的流量只是信心的一部分。
轻度 App 我们主推小程序,比如结构化呈现这方面,我们的轻芒小程序+已经很成熟。
8、再次创业,还是豌豆荚那种精益创业的打法么?
是的,我们其实是面对今天消费者的需求做了一点东西出来,做这样的创新产品,不应该高举高打。做消费互联网的公司用高举高打的方法去做,很多最后都失败了,比如 Google +,两年憋一个产品出来,结果没人用。
如果我们做的是一个明确商业模式的产品,用户需求很明确的话,那我们应该走高举高打的道路,像豌豆荚后期,我们就做得很熟练。
9、上一家公司对你个人最大的启示是什么?
把自己擅长的事情做好,以前可能说会补短板,现在现在我想把事情想长远,专心做好轻芒。
10、你财务自由了么?
从物质的需求我是自由了,但是我物质的需求也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