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经济盛行,Airbnb 和 Lyft 如何重塑人与人的信任关系?

36氪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在短短 40 分钟后,Cindy Manit 就会根据手机里的 app 指引, 驱车至旧金山南部的街区,接送一位褐色头发的女人去机场。Manit 不是出租车司机,但搭过她顺风车的乘客已经超过百位。太多人都觉得她过分信任他人,而她自己却并不这么想。

生活中的 Manit,是一位瑜伽导师兼私人教练,在 2012 年 8 月注册成为私家车共享乘租服务 Lyft 的一名签约司机。初创公司 Lyft 如今拥有数千名司机,融资总额突破 3.33 亿,并被认为是时下流行的“共享经济”代表之一,同样成功的案例还有 Airbnb 以及 Uber。

共享经济盛行

在过去的几年中,“共享经济”已逐渐趋于成熟。监管人员、经济学家纷纷试图研究其影响。这些公司引发的消费者行为,在五年前看来,都是那么难以置信的疯狂。 Lyft, Sidecar, Uber,让我们跳进陌生人的车里; Airbnb,使我们主动请陌生人到自家住;DogVacay, Rover 让我们放心的把狗狗寄托在陌生人家里;Feastly 则牵线搭桥,让我们去陌生人家里吃饭......我们开始相信形形色色的陌生人,邀请他们进入自己的生活。也正因为如此,我们走进了亲密互联网的新纪元。

“共享经济”不仅仅是经济领域的突破,也是对文化的冲击; 它有着复杂的算法系统和精确的奖罚制度。eBay 可谓是带领市场突破人与人面对面交易的先驱,鼓励人们相信他人。Lyft 也有一套自己的方法,保证司机们接送的并不是马路上随随便便的路人甲。每一位 Lyft 搭乘者都需要将 Facebook 的个人资料导入账号。因此,每次他们拨出叫车电话时,自己的照片便会显示在 Lyft 司机的手机桌面上;司机还会为乘客留下打分评级,信用记录差的用户将被自动忽略;此外,搭乘者还需通过信用卡注册,保障了支付体系。

经济飞涨,信任打折

Manit 说,自己的信任阈限较低(low trust threshold)。换句话说,她更乐于信任他人,而非过度的自我保护。

怀疑论反映出一种广泛而根深蒂固的心理状态,并被现实中不靠谱的事例而不断加深。因此,“共享经济”的奉行者们认为,自己做的不仅仅是生意,而且从根本上改善了人与人的关系。传统互联网帮助陌生人在线上建立虚拟连接,而现代互联网则帮助人们完成线下的真实沟通。纽约大学的教授 Arun Sundararajan 说,“人们实际的沟通程度远远低于客观需要。”Lyft 联合创始人 John Zimmer 则说,“共享经济”要做的,就是逐渐填补两者的鸿沟。

相识不易,信任更不易。2012 年全美社会调查数据显示,仅有 32% 的被试愿意相信他人,远远低于 1972 年的 46%。实际上,就算对他人信任度极高的 Manit 也并不会在没有保障的情况下,向陌生人敞开家门。比如,她不接受陌生人租用自己的车,但如果通过 RelayRides 或者 Getaround 有口碑的中间公司,就另当别论了。

事实上,我们所处的商业环境中布满陌生人的踪影。每天,我们都把信用卡递给陌生的收银员;坐进陌生司机的出租车里;吃着隔壁厨房里陌生厨师做的菜;住在陌生的酒店,并从未担心拿着钥匙的侍应生会趁我们熟睡时潜入房间。所幸的是,工业革命时期建立起来的法律条例和保障体系,为如此庞大复杂的体系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那之前,美国人喜欢群居在小城镇和农场社区,人际交往多呈现强关系,彼此间亲切友善,价值观也相仿。因此,做熟人生意并非难事。而情况在 19 世纪中叶发生了变化,当美国人从小村庄搬进大城市,小商人变成了大企业,本地市场也受到了跨国公司的冲击。周围的人从熟人顷刻变为陌生人,人们无法再依赖传统的人际交往和文化准则来保障贸易。正如 UCLA 社会学家 Lynne Zucker 所言,曾经维系美国经济运行的重要元素“信任”,迅速崩塌。在接下来的数年,正规的体系陆续出现,从而取代消失的“信任”。1870 年到 1920 年间,法规像雨后春笋般制定推出,银行、保险、法律等行业纷纷建立起新制度。同时,政府法规陆续出台,协助规范新型产业。Zucker 说,“规范化的体制重建人与人间的信任,经济秩序得以恢复。”

新时代下的新型信任关系

但新工业时代到来,规矩体制又面临新的改变。eBay 无法要求每一位拥有小商品的普通人,经过一系列复杂的法律条款,成为一个挂牌店主。于是,他们打造了自己的信任体系。先是监控 eBay 平台内的各种交易行为,发现买家和卖家的潜在问题,提供独特的付款方式,并最终得以保障全部购买行为。由此,eBay 从原来“被动的主人”转变为“积极的参与者”,如同银行业、保险业在 20 世纪早期的变革,新的体制再一次重塑了信任—人与人不需要完全相信对方,只需依赖一个中间系统就能保障个人利益。

Airbnb 也模仿了该流程。最初,联合创始人 Brian Chesky, Joe Gebbia, 和 Nate Blecharczyk 只是想提供租客和房主的配对服务,随后的事就留给双方自行解决了。但几年后,Airbnb 扩展完善了服务范围--全面接手支付、配对、评论、沟通平台等。2011 年 6 月爆出的 " Airbnb 房主被房客洗劫一空 ”危机,也促使它不得不完善体制,建立信任与安全部门。

Airbnb 的信任与安全部门负责挖掘数据,追踪每一笔订单—预定,支付,房主租客沟通,以及评论的各个环节。如果交易双方试图通过第三方系统绕过 Airbnb ,该信息将被系统自动屏蔽。系统还能辨认出同一位租客是否反复订房,有无刷高虚假信用记录等不安全行为的嫌疑。

从多重角度来看,Airbnb 与 eBay 的体系类似--通过机器算法为顾客承担风险,提供充满信任的交易平台。但问题在于 eBay 是一种双向平台,你要么买,要么不买。对于这样的系统,中间信任体系是必不可少的,它帮助消费者排除骗子和不良商户。而“共享经济”公司面向的都是松散的个体,即便中间信用体系或许能够检测到个别不良用户,却没法避免全部,比如,不小心把蜡滴到麦克风上租客,爱开快车的疯狂司机等。因此,共享经济需要的是更加细微严谨的条款。

私家车短租服务 RelayRides 的 CEO Andre Haddad 将“共享经济”与父母的教养方式类比。“你有 3 个孩子,却无法完全控制他们,只能引导他们做对的事情。”如果你在 eBay 买一款相机,你只需要知道卖主身份是 NikonIcon1972。 而在共享经济模式下,人们不再匿名,而是倾向面对面沟通、交易。即便无法当面交流,双方的账号都与 Facebook 连通,使得虚拟交流也带有真实的身份。RelayRides 发现租客和车主更倾向于面对面对接,交换钥匙。尽管 RelayRides 想要发掘更加方便高效的方式来拓展生意,但没想到传统的“面对面”交易,更能增强双方信任,并最大限度得保护车辆。

一句话,我们不会跟认识的人胡来。介绍人们相互认识,能鼓励彼此表现得更加靠谱,从而减少公司的保险支出。在“共享经济”里,商业仿佛已经退居其次,人与人的沟通、连接奠定了整个交易流程。从这一层面来看,当前的贸易仿佛回到了工业革命前--依赖人际关系和真实身份完成。新型的共享经济公司更能吸引思想开放、前卫的早期早期尝鲜者(early adopters)。全新的体系在让人耳目一新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加舒适的人际关系和交易体验。

查看Wired上完整的原文内容,请移步 这里 。

AD: 微软创投加速器第五期正在招募中, 立即报名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