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说】车库咖啡创始人苏菂:对于创业咖啡,我的看法

36氪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编者按:【创业说】是36氪为创业者提供的一个栏目,一个发声平台。创业者可以在这里分享他的创业故事、经验和观点。投稿地址:http://www.36kr.com/topics/contribute1]创始人[苏菂][2]。。本文来自[车库咖啡][

之所以写这篇文章,是之前两个月时间几家媒体经常电话我询问如何看创业咖啡的市场,询问车库咖啡的盈利情况,我觉得不太想比较,所以都婉拒了,但有家媒体完全在没有采访我的情况下,以我的角度说了一些他们认为的观点,完全失实。很郁闷,所以有了写这篇文章的冲动。文笔不好,请大家拍砖手下留情。

创建车库咖啡的初衷:

自2006年进入chinacahe,为chinacache工作了5年,而这5年也是中国互联网第二次大潮的快速发展阶段,由于工作的原因,接触的基本都是各个公司的CTO和CEO非常多,其中也不乏很多初创的团队,看着他们发展和成长。比如熟悉的6.cn和开心网都是在他们初期几个人的时候就成为了我的客户,而我在chinacache的销售业绩也因为我的很多客户快速成长,让我从0销售成为了业绩最好的销售。离开chinacache的时候,业绩已经做到了一年4000多万销售额,也在这个过程中目睹了很多企业的生生死死,起起落落。而在2010年初,在chinacache工作了4年,销售业绩已经满足不了我的成就感,和公司提出了要做战略投资的想法。公司也很支持我,让我开始自己的瞎折腾。每天我安排自己像见销售客户一样,不断的见早期团队,但发现依然和销售工作一样,每天见几个早期创业团队就时间不够用了,当时就想,是否北京有一个创业者集中的地方,如果有,效率就高多了。但当时还没有这样的地方。

同年9月找到我在chinacachhe工作5年的第一个客户林先珍,他是SP时代乐乐互动的创始人,也是58最早的投资人,把内心一直想要做一个创业集中地的想法和他交流了起来,得到了他的认同和支持。之后又找到彼此熟悉的联众创始人鲍岳桥鲍总,他当时已经做了多年的早期天使投资,一起把这个想法逐渐细化了,10月,我当时还在chinacahce供职,公司也在10月1号在nsdq上市了。我利用所有的业余时间跑遍了中关村西区几乎所有的物业,之所以选在西区,是因为这是中国科技人才最集中的地方。哇塞的赵径文,微拍的胡震生,今夜酒店特价的邓天卓,当时这几位也都在选址和模式上给出了很多很好的建议。之所以做共享办公式的咖啡,也是之前接触过无数的团队在上岛,星巴克等咖啡厅工作的原因,我们是否能够提供更好的办公条件?更专业的办公设备,可以让创业者聚集?于是最后确定了现在这个地方,面积足够大,而且在二楼不被日常人群干扰,退一步不干咖啡当纯粹的共享办公室也能运营。当时怎么算也就能打平,其实打平就很好了,亏一点钱也无所谓,相信对行业肯定是有意义的,当时想全职用半年时间把商业模式缔造好,可以去再打工赚钱来补贴。

12月底,签署完房屋租赁合同,开始快马加鞭装修,这会还没有起最后的名字,公司注册叫创业之路咖啡有限公司,在中关村西区注册这个类别的时候还碰到了不少阻力。。。有一天,看微博上一个关于国外车库里出现的著名企业的一个帖子,于是灵机一动,就叫车库咖啡,于是叫了这个名字,注册了车库咖啡这个品牌。

车库咖啡的发展过程

2011年4月7号,车库咖啡就正式开业了,刚刚开始只有两个团队入驻,也都是我原来朋友的团队,我知道他们也在找办公室,于是和他们说了我这事的想法,忽悠他们说,反正初期我这也没人和办公室差不多,于是他们就进来了,一个是后来车库第一个获得天使投资的莫小翼,另外一个是现在已经到A轮的飞速流量。这两个团队当时加一起一共就6个人,第一个月,我也基本日常和这6个人大眼对小眼度过的。。。当月18号车库做了第一场活动,也是36氪的第一次开放日,我靠,人真tm多啊。

5月,车库的第三个常驻团队进入了,也是好朋友赵剑,正好在孵化器的房租涨价,临时来度过一个月,当时车库最大的一个团队,10几个人。。。一个月之后搬到了知春路,再之后,被360收购了,好像现在去了动点科技。同月千淘资本的李华兵开始投资人值班,每周五看20个项目,于是有了后来的投资人坐班体系。。。

6月,开始逐渐进入了专业美工的团队和数据挖掘的团队以及周伯通招聘这样的人才招聘团队,逐渐进入的团队开始形成产业链条了。车库逐渐被传统媒体关注,记得第一个采访并撰写深度报道的杂志是第一财经周刊,记者在车库泡了一周写的深度报道。

7月,常驻团队已经有10几支了,偶尔的下午,车库开始人满为患了。越来越多的大媒体开始关注到车库,当时还在创业的熊尚文带华盛顿邮报的专栏记者vivika来车库坐了一下午,他很好奇车库咖啡的模式,我问他美国有相似的模式吗?他告诉我没有,觉得我做这事很有趣,回去他就在华盛顿邮报写了一篇《美国人应该怕中国什么?》文中多次提到车库咖啡。

9月,之前接触的德胜孵化器产业园带着中关村管委会领导出现在车库,说要给我支持。。。之前我都没有想过还能这样。。当天我和管委会提出了改造海淀图书城这条街变成早期创业投资一条街的建议(时至今日,正在改变)

11月,车库得到了管委会的创新孵化器的授权,获得国有孵化器外的孵化器体系支持。

1月,春节了,那个月赔的好惨。。。。

第一年的情况基本就是这样了,也过了当时半年全职的想法期,这一年我也没拿一分工资靠纯粹的理想支撑着,之前无论如何减肥减不下的肥肉,在第一年也不知不觉中没了近40斤。

看似平淡,但当时是如何做的呢?因为启动资金有限,也知道不是赚钱的事情,所以每一个细节都很节约,第一年换了将近7-8000张名片,每进来一个人,我都主动上去交流他是做什么的,最多一天要交流将近30个团队,从我的以往经验来给与他们我能做到的帮助,帮他们穿针引线,达成更多合作,到目前为止一共得聊了上千个团队。现在回想起来,那段时间我几近疯狂,现在的激情完全达不到那时的样子了,也正是这样,结交了无数创业的好朋友,沉淀了很多创业朋友对车库的认同感,也和很多创业团队产生心理上的共鸣。当时已经意识到了这不是长远的方式,个人的精力实在有限,戈壁投资的童伟亮提出用一个平面图来把来的人签到到座位。方便到这的人更容易的交流。采纳了他的建议,于是有了今天的理光实验室帮我们实现的室内网络签到系统,虽然还不是最完善的,但有时还挺有用的:)

但车库由于我当时的疯狂,也逐渐形成了坦诚交流,互帮互助的氛围。发生了很多除投资以外更多的创业者之间资源无偿互助的事情。这也远远超出了我建立车库时候的预期。有些事情的发生也深深触动我的内心,备受感动。虽然这两年车库帮几十个团队拿到了投资,但实际上更打动我们的是团队之间的互助和合作,投资永远只能帮比例较小的团队,而且无法标准化,但很多资源整合能让更多团队受益,一个关键点的合作,也许让团队收入倍增无数倍,资金自然而然就出现了。其实创业也是如此,资源整合是最基础的工作,也是能力的体现,如何在一定小规模的资金内,让每一分资金使用的最有效率,是否有朋友帮助你,赢得更多付费的订单。投资只是把这些能力扩大化,倍数增长而已。所以先在资金进来之前练习好最棒的内功。也许发现慢慢的,投资就不是那么重要了,可以慢慢选择融资的方式了。

感慨:无论创业与否,做一件事情,发自内心的热爱和激情才能做到最好,而且需要有傻子一样的精神坚持,才能把自己的潜能发挥到最大。

我不停的与创业团队交流,虽然自己几乎完全脸盲了,曾经聊过很长时间的人再见又要回忆很久,而正是这样,车库咖啡内部形成了独特的精神和文化的积淀。2011年底墨迹天气的创始人之一赵东从墨迹天气退出,到车库的第一周,我和他攀谈了起来,他计划第二次创业,自此。他一直留在了车库至今,期间组合过新的创业团队,失败了。后来和做了7年开源技术的汪金保一起成立了30多个开源技术开发者形成的车库开源技术小组,帮助早期创业团队解决技术问题,同时推广开源技术。也帮助车库解决了很多技术上的问题。直到今年又演变成车库软硬件实验室,又开始了他自己的第二次创业.而这个期间,他完全是志愿者的义务在给车库义务帮忙,期间也无偿从资金到资源等等很多方面帮助了好多支团队的发展。

2012年,车库历经一年的运营,开始总结方法,同年4月7日开设了车库咖啡会员俱乐部这一个业务(又称车库认证团队)这个团队的负责人是原来TOM在线产品经理和内部孵化负责人殷嘉檀,这个部门的工作就是整合大厂商资源,当时,帮助早期创业团队降低创业成本,阿里云是第一个支持我们的厂商,给与了我们每个团队几千块的免费服务器带宽,随后,微软,基调,北京银行,农业银行,品高等30多个大厂商也加入到了我们这个体系里,每个厂商给与我们服务的创业团队几千到几万不等的免费产品。通过这样的方式降低初创团队的成本(30个左右的厂商产品能综合降低10万多的费用),这个服务部门也从刚开始0个创业团队发展到了现在服务于160多个早期创业团队。这些团队里也不乏一些快速从几十万年收入到上亿年收入的团队。大厂商用投资的眼光帮助早期创业者,后期大厂商的回报也会很高。除了这些厂商支持外,我们还经常组织团队的team building,行业合作,每周头脑风暴,专业授课等等服务。其实这个部门也是服务创新了,之前好像业内也没人用这样整合资源的方式帮创业团队降低成本,成本降低了,创业团队初期试错机会就会多一些,成功率自然高一些,所以我们这个体系里的团队存活率还是挺高的:)

关于盈利:

车库建立之初。也只想着如何生存下去的事,从来也没指望用这个平台赚大钱,只是希望能够自负盈亏走下去。起到在北京中关村聚集创业人才的目的。相信对行业是有价值的。但做着做着,发现餐饮部分和预期的差不多,最多也就可以持平。但发现其他方向有了很多可以收入的地方,比如楼梯间的广告牌,车库的自有品牌科技产品,周边产品等等。总之目前车库从刚开始的不到10个员工,也发展到了20多个。赚钱与否是其次,关键我们的员工都很积极向上,热爱这份工作,也在脚踏实地的帮助创业团队发展。对于未来,车库如果有很好的方式赚钱,也会回馈给执行团队和与我们同行的创业者,这个平台就希望他更纯粹一点,更简单一点。

关于原则:

车库工作日白天不做任何活动,晚7点和周六日只接受创投相关活动,而且控制活动频率,活动频率过高会影响常驻团队。这么做虽然丧失一些收入,但只为给初创团队当做办公室的承诺,两年如一日。不做任何发布会活动,不愿意太商业化,虽然这些收入会高。不做团购,因为我们只需要创业这一个群体。大厅禁烟,因为这是办公室定位。。。等等等等,我们坚持了很多看似不赚钱的原则,但这是这样的坚持,我们才能最精准的表现出我们的定位和态度。创业群体是我们目标的且唯一的客户群体。

目前我从来没有考虑过车库咖啡会因为资金的问题无法坚持,方法永远比问题多,也不只一家我们服务过的团队表示愿意每年捐款支撑车库咖啡活着,帮助更多的新创业者。核心在于车库咖啡是否在真正脚踏实地的帮助创业团队,只要坚持这个原则努力做下去,不急于贪图名利的扩张,车库咖啡永远能很轻松的活着,我希望未来它是很多创业团队值得回忆的地方。

关于发展:

车库只生存了两年,一切来的太快了。期间我们也受到了很多诱惑和很多发展上的可选择路径,但我们基本上还是稳扎稳打的做,拒绝了很多诱惑和发展方向,只维系当时建立的初衷,包括我和我的同事说,我们更应该慢下来,把基本的工作做扎实了,最基本的工作是什么?是创业服务,而绝对不像一些媒体讨论的是咖啡。服务好我们服务的团队,让更多的团队成长过程我们能尽上一点力。只要SB一样的坚持几年,车库咖啡将会成为更伟大的公司。我们现在更应该让自己慢下来。不急于任何动作,机会很多,做一个稳定的企业需要看5年,10年,甚至更长远。

我们不会做分店,也不会成立基金,也许就这样简单的发展下去了,之所以不开分店是因为只此一家才能赋予它灵魂,让他的内在能做到极致。也不违背建立之初的让创业聚集的想法。之所以不做基金,是因为希望车库是一个纯粹的平台,所有人到这里不用担心有竞争关系,试想我们如果有基金投资了你的竞争对手产品,你还会来这畅所欲言吗?我们希望和所有创业群体都是朋友,市场每个细分环节都会有人去做,我们只做最基础这一环。只做最纯粹的创业平台,其实就根本不存在竞争之说了。

定位:

车库建立的初衷就是为创业者而生,定位也更聚集于创业这一个群体,车库咖啡出现之前,也没有人在做这件事情,也没有创业咖啡一说。之后确实有很多,当然是好事,一些不了解情况的媒体把创业咖啡定义的太宽泛,只要这两年出来的,不管什么主题都被定位为创业咖啡@_@,很多互联网行业主题甚至聊天主题的咖啡厅也被定位为创业咖啡。也无法解释,很无奈。

自车库咖啡自成立以来,或多或少的活跃了市场的创业氛围,车库也推进了很多创业环境的变化,比如车库所在的海淀图书城一条街即将改变成创业投资相关一条街。比如推进了银行系统并和北京银行推出创业专属信用卡。比如很多与政府交流的推进创业环境变好的沟通,等等。。。如果我是媒体,更应该关注市场因为这些活跃因素的变化而产生的变化,而非关注创业咖啡是否盈利?盈利与否和运营,环境,服务深度等等众多因素相关,但相信各地创业咖啡创建的初衷和梦想都是好的,应该鼓励更多的人做正确的事情,做的过程中去慢慢摸索。

最后:

两年来,车库的发展超出了很多预期。得到了无数朋友的支持,他已经完全不是属于某个群体和个人了,很多创业群体把这当做了第二个家,他的未来也是属于社会的。如果某一天,没有创业群体再来车库。车库咖啡无法给创业群体带来价值,那就算再赚钱又有什么意义呢?那样的情况还不如关掉它。创业这事,有时候精神层面上可能更理想化一些。实现价值比赚点小钱更难。做成一件事也往往不仅仅是用金钱考量的,价值实现足够多,赚钱也成了很容易的事。未来某一天我也可能离开车库咖啡,让我们现在的管理团队全部接手,服务更多创业群体,让团队的力量思考把他的价值如何做的更大,但我们一定会坚持我们的建立初衷和原则。

创新来自于哪里?来自于自由的土壤,来自于希望做些事情的人的不断思想碰撞。较之几年前,市场上创业相关的分享活动已经频次已经高了无数倍,但仅仅是活动还是不够的,还是需要更多的碰撞,很多创业的朋友都会有过经历,之所以创业,可能是一次与朋友积极的交流诞生的想法,也有可能是长期对一个行业和市场的观察,发现有创业机会,创业群体聚集了,相互的思想碰撞多了,自然而然就会出现更新的大胆想法和创新的产品思路。

PS:车库咖啡一书即将在8月左右人民出版社出版,第一本记录了10几个创业团队这两年来的各种有趣的成长故事,非常感人,欢迎购买:)

本文被转载1次

首发媒体 36氪 | 转发媒体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