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用户不愿为效率类 App 掏钱?

36氪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Hunter Walk 在博客中提到一个观点很有意思,他认为:效率类 App 都存在一个缺陷,他们并没有将其真正给用户带来的价值说出来,这是为何人们不愿意付费的主要原因之一。

太多需要付费的效率类 App 同免费版相比,他们给用户的印象差异,只是存在于使用方式上,或者是停留在“付费版本的某一功能的确可以帮助我快速的处理信息”上,至于究竟提高了多少,我过去的速度如何,使用工具之后,又达到了什么水平,都没有给出一个具体的结果。

他举了一个例子(如下图),用以表明效率类 App “量化给用户带来的实际价值”,并“将结果推送给用户”,这两点在激发用户的付费意愿这一点上非常重要,这不仅能具体的告诉用户,你提供的价值是什么,还能让你的工具和类似功能免费的效率 App 的差别,不再只是“感觉”,而是实际的“数据”。他甚至认为,用户即便不知道你量化的指标是什么(Walk 就不知道下面的“Time on Phone” 具体指的是什么) ,你只需要有这样一个结果就行,用户愿意为之买单。

很奇怪,我看到这篇文章,第一反应就是:“量化给用户带来的实际价值”,并“将结果推送给用户” —— 这两点,不正是现在很多“徒有其表”的手环类产品一直在做的吗?

而人们愿意为之买单吗?依然不会。

当我们在讨论为何人们不愿意为手环或者各种智能硬件设备买单时,结论是:人们并不止是需要简单的数据呈现,他们最终需要的是针对其个人的个性化改进建议,换句话说,你除了得告诉我我一天的被动运动情况如何,消耗了多少卡路里,你还得更进一步的,告诉我一些具体的改进建议。

这一点,在我看来,在效率类 App 上同样适用。

其实“量化给用户带来的实际价值”,并“将结果推送给用户”这两点,就是很多中小型团队协作工具中已经存在的“简报”功能,你可以通过简报,看到你完成了多少工作,效率情况如何。至于你该如何提高自己的效率,几乎没有一款能够给你一个具体的建议,或者建议只是停留在一个默认的印象上:你该更多的使用我们这款 App。

如何更进一步?我不知道。但我知道的是,我确实有这样的需求。我需要的不只是一个简单的数据呈现,我得知道我目前的情况如何,还能再高效一点吗?如果可以,我该怎么做?

[ 36氪 原创文章,作者: 果子]

AD: 微软创投加速器第五期正在招募中 立即报名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