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MIC大会移动金融论坛:剔除了口水和广告,干货全在这里了#2014GMIC大会#

36氪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前两天的GMIC大会给我印象最深的就两件事:一是展区模特白花花的大腿,二是会场嘉宾连篇累牍的口播广告。也怪我一时脑洞大开跟了互联网金融,在这个传统上闷声发大财的行当里,最牛逼的玩家往往是不敢高调发声的——这也许解释了贯穿整个移动金融分会场的“一团和气”。在听了两天以主题演讲和圆桌讨论为名的自我推销之后,发现想要为大家整理出一些干货着实有些困难,这里干脆抛开什么成文体例,仅把我能记忆起来的一些有意思的点罗列如下。

一、巨头谈开放,小公司谈颠覆,这是一个屁股决定脑袋的问题

首日演讲中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腾讯百度等巨头都在谨言慎行,话题主要围绕开放与合作,反而一些创业公司、学者和传统金融人士激烈发声,积极谈到了颠覆问题。站在BAT的立场,既要考虑上层关系,又要考虑生态圈搭建,说话婉转一些也情有可原,所以我们主要关注创业公司和学者的发言。关于互联网金融带给金融业的颠覆或者改变,大家主要谈了以下几个点:

1、以机构为中心,变成以用户为中心。 传统金融机构的模式和产品设计,主要从自身角度考虑怎么风险最低、收益最大(比如信用卡亲卡亲签制度),而很少考虑用户体验。但在未来,金融的消费产品化、风险和收益的更灵活匹配会成为趋势,并且会释放出大量机会。

2、经济转型的大势催生机遇 。“中国旧经济模式已到尽头”,这是中国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石小敏的原话。石小敏认为,中国从09年以后形成了一种以投资为主导、政府配置资源的城镇化增长模式。这个模式的上游是钢铁、水泥、设备制造,现在已经明显过剩。中游是各种融资平台,主要是政府融资平台,这一块的问题也正在显现。最下游是房地产,这是主要的产生现金流的部门,按理说日子相对好过,但今年也明显感到在下滑——整个这一套投资链条拖累了中国7成的社会资金,反映在金融上造成了两个悖论:一是流动性过剩的同时却到处钱紧。二是经济增长放缓、企业效益下降的同时借款利率却反而上升——这些在传统体制下出现的弊端,需要依靠以市场为基础的资源配置模式来解决,互联网会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

(补充:石小敏的话似乎只说了一半,个人对其演讲内容的解读是:从经济转型的内在诉求出发,需要有新的金融工具将资金从资源品中抽离出来,重新导向实业。而以P2P为代表的一些普惠金融、高效金融,恰恰能发挥这样的作用。这是互联网金融颠覆旧有金融秩序的机遇,也符合社会、政府的长远利益取向。)

3、利率自由化是金融改革的核心,会带来经济大洗牌。 美国和日本80年代都是因为利率自由化才产生了经济大洗牌,而中国现在既有利率自由化又有互联网金融,这是一代人的机会。

4、不仅互联网金融颠覆传统金融,移动金融也在颠覆互联网 。互联网金融颠覆传统金融被聊得很多,而移动金融颠覆互联网金融则是本次大会的新热点。总结嘉宾发言,我们可以看到移动金融的三个革新方向:

1)个性化。比起桌面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带有更多人格特征,我们可以从账号、位置、社交等更多属性上完成用户画像。从使用场景看,用户是带着移动设备走进各种消费场景的,从“需求”到“金融”的路径更短,时空更一致,这更加贴合金融的本质。

2)新市场。京东、融360等公司都提到了对二三线地区脱网人群的覆盖问题。用水泥和网线覆盖这些人,不如用手机。手机能打开前所未有的增量市场,这是移动金融的普惠性之一。

3)大数据。与“个性化”相印证,移动端的数据量、数据维度极其丰富,这让基于大数据的征信和风险定价成为可能。

二、大数据金融还很远,但没有一家不提大数据

关于大数据在互联网金融的应用,嘉宾认同比较多的有两点:

1、金融的本质是风控,但目前的互联网金融还没有触及风控的核心,纯粹基于线上数据的征信模式在中国还没法落地。

2、大数据金融已有一些雏形,未来必然会为整个行业代理颠覆性改变。

关于第一点,人人贷杨一夫的发言为我们澄清了一些误解。比如Lending Club虽然以技术型公司自诩,也投入了很多资源在技术研发(6成员工是工程师),但实际所用的风险管理手段还是很传统,它在征信上仍然以FICO为核心,连一些反欺诈技术都用的很少。如果连Lending Club都没法抛开FICO做一项纯线上的生意,在中国实现起来会更难。

但杨一夫同时表示,大数据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已有雏形。比如有些保险公司会给自己的老客户送健康手环,通过一些隐秘条款去采集手环数据,从而更精准地实现寿险定价。又比如现在的车险定价是今天出险、明天提高费率,这是一种很简单粗暴的方式,所以有一些保险公司会利用车载设备采集的你行车数据,你的闯红灯、超速等危险行为会即时地反馈在保险定价上。杨一夫认为,基于大数据的征信和精准定价虽然还很远,但是是互联网时代金融创新的核心方向。

三、拥有商业生态圈的公司转型互联网金融更易成功

这主要是广发基金肖雯的观点。互联网金融会产生若干百亿级公司几乎没有争议,最大问题是这些公司来自哪里。在肖雯看来,一些基于特定客户群,拥有自己生态圈的企业转型互联网金融更容易成功,典型如淘宝、腾讯和京东。他们依托生态圈,为客户提供集成式服务和一站式解决方案,最终形成闭环。

肖雯的观点得到人人聚财许建文的印证。许建文认为,现在互联网金融的一大问题是数据割裂和缺乏风险惩罚机制。数据割裂导致互联网公司无法获得完整数据用于风险定价,风险惩罚机制缺失的表现之一则是,用户的信用记录无法汇入统一的征信数据库,导致对借款人约束力很弱。目前国内能在数据和惩罚上做到闭环的只有阿里,而根据阿里小贷的现场分享,该平台迄今为止已累计发放贷款超过1700亿,服务客户70多万。

四、搜索不死,百度长生

虽然在外界看来,百度似乎正在跌出三巨头阵营,尤其在互联网金融领域一直缺乏作为。但根据百度章政华的分享,至少从数据来看搜索仍是移动端第一大入口(虽然这个入口不像PC那么集中),而且用户在移动端65%的搜索行为都指向消费需求,这是区别于PC时代的一大特征,也是百度切入金融和O2O的有利条件。在章政华看来,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和商户转向移动,移动端也会发生应用和服务过载,那么如何帮助用户发现和获取服务就是搜索的领域。只不过以前的搜索是解决人到信息,现在的搜索需要解决的是人到服务。

再看支付一端。百度眼下在互联网金融的核心支点是百度钱包。章政华认为,支付从价值上可以拆解为“能力+需求”。作为“能力”的支付是一种基础设施,要点是“覆盖+创新+技术”,一方面要支持尽可能多的场景,一方面要让用户在需要支付时可以快速调用。而移动时代的支付更多体现为一种“需求”,要点是“流量+定向+分发”。对此我的理解是,支付在移动时代有可能与入口融合,当用户燃起模糊需求时,你要能把用户导向一个解决方案,比PC时代的支付更前置了一个环节。

虽然李彦宏曾经表示还没想清楚要在互联网金融领域怎么做,但个人听完章政华演讲的感受是:虽然章在一些问题上还没谈到实质,但大方向似乎已经清晰。现在的百度在前端有搜索(如果搜索在移动时代不死),后端有服务(百度一向倡导“应用即服务”),中间再补上支付作为衔接,多少也能做出自己的闭环。如果百度钱包能够成功,三足鼎立的格局似乎还可以维持。但如果百度在支付上最终毫无进展,那么我们就可以借用“得支付者得天下”的反面:“失支付者失O2O”。

五、Web 1.0也想分一杯羹

作为Web 1.0时代的前三巨头之一,搜狐在本次GMIC大会上也有亮相。众人都比较好奇搜狐要怎么做互联网金融,而据说张朝阳给出了一张“频道产业化”的药方。所谓“频道产业化”,大意是说依托搜狐的房产、汽车、财经等垂直频道,设法将这些频道的资源导向交易和金融,路径与新浪乐居或许比较类似。但搜狐方面也坦言做得很难,正在设法对BAT做出差异化。

六、互联网金融是自组织资本市场,监管方式将完全不同

有些嘉宾主张,互联网金融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去机构化、去中心化的自组织资本市场。这是个很有意思的观点,如果政策面对这一定性形成认同,那么很有可能未来互联网金融的监管措施会与传统金融截然不同。

谈到监管,业界呼吁比较多的是监管上网、软法监管和底线监管。监管上网是说,监管方应该跟上新的互联网商业形态,要让自身“上网”,而不是把网上的东西拉下来。软法监管,是说监管方应该向行业学习,让行业在实践中为自己立法。而底线监管,则是让监管方设立底线和规则,法无禁止皆可为。

七、互联网金融没有减小风险,反而让风险放大

互联网万物连通的特性让风险因子可以无限放大,只要风险发生,就很有可能演变为系统性灾难,这不是单一行业或企业能够应对的。首日的一些嘉宾发言,以及第二天腾讯、百度高层就安全问题的圆桌都涉及这一点。

最近的例子是2010年的美股股灾。美股程序化交易已经十分普遍,许多复杂模型、逻辑相互作用的结果,是让市场对意外因素的应对变得不可预知。10年5月6日,由于华尔街一名交易员在卖出股票时敲错一个字母(将“million”误写为“billion”),导致计算机发生连锁误判,美股在短期内大幅异动,一万亿美元被神速蒸发。

所以互联网金融的未来,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以及大数据智能的完善。

[ 36氪 原创文章,作者: 沈超]

AD: 微软创投加速器第五期正在招募中 立即报名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