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人人贷顾崇伦(上):关于人人贷的模式选择,与1.3亿美元融资的尾音
作为目前为止互联网金融领域最大单笔融资的创造者,人人贷用1.3亿美元的巨额A轮为中国P2P行业树立了一个标识符。这一标识符背后,是资本对P2P模式的看好,也是创业者对金融变革的信心。就鼓舞意义而言,这次融资事件早已超过了一家企业的范畴,带来行业性的影响。
站在记录中国互联网创业的角度, 36氪 此前没有对人人贷作出过整体介绍略有缺憾,这篇对人人贷首席运营官顾崇伦的专访,算是对我们以往报道的补足。鉴于内容重心不同,这篇专访拆分成上下两篇,一篇着力解决人人贷的透明性,一篇解释我们对P2P现状与未来的一些困惑。
以下是第一篇采访,内容词句有所加工:
一、人人贷成立已3年,模式上多次调整,目前发展到什么形态?
说到模式,其实所有P2P的差别无非体现在怎么获取贷款项目和资金上。
目前人人贷的贷款项目,除了线上获取一部分外,还和中安信业、证大速贷等外部机构合作。在外部机构中,友众信业(友信)跟我们同属人人友信集团,在身份上存在一定关联性,不过就合作模式而言与其他机构相同。唯一有差别的是,我们对友信不需要考虑欺诈件的问题,但是对外部机构需要做真实性抽查。我们每季度会让合作机构提供其全部的逾期和相关业务数据,实现机构层面的日常风险管理。
资金来源上,人人贷目前所有理财用户均从线上获取,并且所有理财用户均进行线上充值、线上交易。人人贷和友信在理财端其实存在竞争,理财人资源和信息并不共享。
二、如何形成这一模式的?
逐渐成型的过程。人人贷早期是纯粹的线上申请,后来机缘巧合下与中安信业开始合作。目前有些P2P采用与第三方小贷、担保机构合作的模式,虽然我们没有公开讲过,但人人贷从时间来看应该是业内推行此模式的第一家。
暂时来看,人人贷与担保机构合作更多是为了创造交易资源,只是一种过渡形态。平台型P2P的理财、贷款两端业务规模不可能很理想地同步上升,总是一方先发展一点,然后拉动另一方。现在人人贷用贷款端的流量拉动理财端,我们认为它合理、经济。未来毕竟是互联网信贷,随着电子化程度提升线上获取借款人会更容易,到时就是一个用理财端拉动贷款端的态势,个人信贷是一个规模可观长足发展的市场。
三、对于去年1.3亿美元的巨额A轮,人人贷方面的使用情况是?
顾:这个问题你怎么想?
36氪 :传说是对线下的投入比较重。
顾:不确切。这个事情,一方面需要明确是人人友信集团的融资,不单是人人贷。另一方面,我们还得回溯到为什么要融资的问题上。
融资无非这么几种情况:1、需要钱 2、需要钱以外的品牌、管理等 3、时间点比较好。
对我们来说,融资就像上市,需要挑一个能让自己价值最大化的时点。去年互联网金融比较热,这笔1.3亿美元融资在估值、品牌塑造方面的价值其实是被大家所看到的,也引起了大家对这个行业和人人贷本身更多地关注。
坦白说,这笔融资现在还没怎么动,在支出方向上也暂时没有一个清晰路线图。不是没想好怎么花,而是还不到出手时机,很多决策要等待局面更加明朗。比如如果某天监管政策将第三方支付与P2P的关系厘清,我们可能会去收购一家第三方支付。在现金储备充裕的前提下,人才策略也可以更大胆。反而大家猜想比较多的地面扩张其实没那么贵,系统及系统相关产品的底层设施建设上其实更花钱。
四、说到收购第三方支付,引出另一个大家关心的话题:如果某天人人贷变成交易、担保、支付等都在自己体系内完成的情况,会不会让人觉得更加“暗箱”?
这一方面当然要看监管。另一方面,我们可以类比一下支付宝给淘宝做担保交易的情况。
对于人人贷来说,其实业务模式和淘宝很像,一方是卖家,一方是买家,中间需要有增信,需要有支付做资金通道。当年支付宝刚建立起来的时候,可能会有人质疑所谓的“暗箱”问题,但平台信用确立起来以后就没人再这么提。
跟第三方合作的最大问题在于,很多风险因素都控制在别人手上,而你无法介入。可能如果每个环节我们都自己做,外人看起来像是个“暗箱”。但站在我们自己角度,业务链上不受控的环节对我们也是“暗箱”。并购某一业务环节上的公司,比如支付,除了带来更低业务成本和更好产品体验外,也是为了让风险环节变得可见、透明、更易掌控。
五、关于P2P在中国是否一定要走线下,人人贷的观点是?
个人觉得,一个商业模式的好坏与线上、线下无关,抽象出这类概念去讨论没有意义。走线上还是线下,归根结底还是“数据”和“流量”两个问题。
从数据上看,当外部数据整合不到位的时候,你就不得不去线下搜集和验证一些资料。这点随着电子化和数据整合程度提升,会慢慢被替代掉。
从流量上看。如果你把借款人和理财人的获取也视为一种流量,这时所要考虑的无非就是每个渠道的性价比问题。在很多用户还没上网的前提下,线下获客或许就是个有效的渠道。线下相比线上,有时是流量性价比高,有时是量充足,有时是性价比低一些但是量足够大。
目前做线上P2P的瓶颈在于,虽然获客成本较低,但转化率不理想。尤其在贷款人一端,真正习惯线上申请贷款、线上提交材料的用户数量还有限,而且转化不高,这导致流量的有效性打了个折扣。
当然,互联网信贷相比银行的成本优势还是巨大的,这是未来趋势。目前我们线上+线下的模式设计,可以说是“性价比”“量”“趋势”的三者折中。
[ 36氪 原创文章,作者: 沈超]
AD: 微软创投加速器第五期正在招募 立即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