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革命前夜,富士康在小批量生产上的探索

36氪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编者注:本文来自加速度创始人刘昂的投稿。加速度是一家关注新硬件创业的科技博客,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点这里关注。

不管富士康发生多少不愉快的事件,他们作为制造业巨头的地位是无可撼动的。出货量非常大的苹果诺基亚,甚至是现在的一部分小米魅族的产品,都是从富士康的厂房里出来销往世界各地的。

也正是这个原因,让我们一直以来以为:富士康这种巨头只对大单子感兴趣,少说10万吧,要不他们是不会理你的。他们的生产线也都是适合大批量生产的生产线,如果你想做个一万以下的量,还是去深圳找小作坊吧。----这都是之前的印象,至少是我今天早上去富士康工厂参观以前仍然是这样。

初到富士康

今天跟创客空间Justin以及几位同事一起拜访了富士康北京分部。这个富士康北京工业园是2001年建成投产的,已经在亦庄静静的工作了十几年,但因为它离消费者太远了,所以我们对他们几乎一无所知。北京分部的负责人张智强等同湾同胎为我们介绍了这边的大概情况。这边主要是做模具相关的事情,有三千多员工,包括三十多名台湾人。

北京分部的业务主要由三大块组成,一个是模具的设计制造以及外壳等(他们叫机构件)的制造,比如Lumia 920外壳就是在这里制造模具,压模,机加工,喷漆以及组装的。他们的另两个人数较少,但也非常重要的Team分别是R&D以及Test。富士康在大家的印象中一直是以OEM(贴牌加工)为主,但事实上他们也会做一些R&D,也就是类似于ODM(设计代工)的事情,这个在后面会再次提到。

富士康北京在亦庄共有四幢生产用的楼,走完整个园区需要半个多小时,所以规模还是不小的。和北京配合比较紧密的是廊坊工厂,而与生产iPhone的郑州,生产iPad的成都等相对关系不是那么紧密。

合作研发与自主研发

北富的业务里面R&D是他们的核心业务之一,这让我们以往对他们纯OEM的印象还是有些不同的。当然,他们的R&D更多的还是跟客户合作,他们称之为Joint R&D,也就是把一些设计改造成更适合生产的设计,包括工业设计和结构设计等,比如诺基亚的某些手机的天线就是他们这里帮忙做出来的,土曼手表也利用到了他们的R&D能力。

在参观生产车间的时候,我们见到了一些传说中的“机器人”工人,事实上这些机器人有一部分是买的,更多的是他们专门成立了一个部门,来根据车间的需求而设计的,四轴机械臂,六轴机械臂等,都不是问题,这对于国内劳动力越来越贵的问题还是有一定的帮助的。

另外,模具这个东西,可能对于硬件创业的人来说并不陌生,开模非常贵,这也是大家都知道的,但模开的好还是坏,这事儿只有等到模具坏了的时候才能看出来。富士康方面告诉我们,他们的模具制作用的都是最好的设备,而制作本身精度的控制,流程的控制等相关软硬件工具、都是他们自己研发的,而这正是他们的优势所在。

试水快速原型中心、小批量生产

我是学EE的,见过芯片的生产制造,但电子消费品的生产制造见的却不多。我第一次见到生产线是去AOL的组装厂,见到了一些电脑屏幕的组装过程----都是用锤子“哐哐”的砸出来的。不过他们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他们的环节分解程度非常高,有可能整个车间,几百个人,在做的都是同一个工序。

而我第一次见到一条相对完整的生产线是在深圳的Seeed studio车间,那里有一条小小的生产线,他们称之为敏捷制造中心,如果你需要一个原型,他们可以非常快速的帮你把它做出来,这种生产方式非常适合小批量,快速生产。

而现在,在巨头富士康的北京工业园里,我听到了完全一样的概念,这着实让我感到吃惊。

如前面所说,富士康以前是非大单不接,因为他们没时间做小单子,因为那赚不了多少钱,而且非常浪费时间,对于客户来讲,使用大的生产线制作小批量的东西,也着实太不划算,比如他们的模具做手机壳可以制作一百万个,这样一来虽然开模成本很高,但均摊到每个外壳就会变得很低,但如果你只用这个价值一百多万的模具制作几十K的东西,显然是一种浪费。

但现在,他们正在试图做出改变,在“大规模生产”之外,要做点儿类似Seeed Studio,面向小团队的生意。

土曼就是这样的小团队,他们目前正在跟富士康合作,利用富士康的产能,来生产T-Watch。按之前的逻辑,富士康一般都是招待Nokia或者苹果这类大客户,不会接手这样的小单。不只是因为量小,而且手表跟手机也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生产方式,手边零件比较琐碎,这并不算是他们熟悉的领域。

但是,他们还是合作了。这里面当然也包含对土曼的认可,可能也包含他们对小批量生产的一种尝试。张智强告诉我,从他第一次见土曼,到这个月第一批即将生产出来,他们只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而如果后面需要很快扩大产能去做很大的量的话,他们也是能非常方便的搞定的。

与土曼的合作也让富士康摸出了一条为小团队服务的道路,比如土曼可能强于软件和设计,但生产这方面显然是富士康的工程师更有经验。土曼的工程师进驻富士康,与他们的R&D一起对设计做了些优化和更改,利用一些市场上不怎么常见的技术做了屏幕的重新设计等。与土曼合作的顺利,让张智强试图加大力度,继续尝试小批量化生产的前景。

富士康创客空间

最令我意外的是,北富利用一个相对宽松的厂房的两个非常大的空间,规划了一个“富士康创客空间”出来。他们将来希望我们能够为他们介绍一些靠谱的创业团队进来。在这里,有比较不错的办公环境,重要的是,他们在楼下一个九百平的地方规划了一个小的原型制造生产线,只要团队走下楼梯,就可以看到并使用这些设备,当然,有些是要花一些费用的。不仅如此,在“创客空间”的同一个楼层,正是富士康的Foxconn Test Center,国家实验室级别的各种测试实验室可以使用。

快速小批量生产,正是张智强的团队正在尝试做的事情,而且他们来做这件事本身也是有一定的优势的,比如,他们有资深的工程师,而且数量是弹性的,有丰富的生产经验,最好的设备,以及,足够的资源去帮你改进一个生产相关的设计,特别是如果你后续订单量非常大的话,他们从小批量到大批量的过渡是非常平滑的。

巨头,在革自己的命?

富士康的这个举措其实并不是一个大范围全集团都在做的事情,目前也只是他们在不断的尝试中,慢慢的争取到更多的资源和支持,慢慢的把这件事推动下去这样一个阶段。不过,这对于这个体量如此之大的巨头来说,能有这样的尝试,已经非常不易。不去看劳工问题的话,他们在生产方式上有一定的革新,这对于这个巨头来说是一件好事。

不过,反过来想,他们这么做,是在主动革自己的命吗?,正如我们多次提到的,未来是一个个性化,定制化产品的时代,追求传说中的C2B,人们已经厌倦了街机,反而对小众的产品趋之若鹜,长尾的市场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那小批量,也必然是个趋势。

所以说,他们也未必是在革自己的命,也许就是时代塑造了属于这个时代的富士康而已。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