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小例子,讲讲中美VR市场的信息不对称

36氪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几个小例子,讲讲中美VR市场的信息不对称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VR稀饭”(ID:Story_of_VR),作者为青亭网Stella,36氪经授权发布。

前不久,有一位硅谷的投资人,手上拿着一堆美国的CP(content provider内容提供商)来到国内,希望通过这3000家线下体验店进行变现。因为他在美国听说国内的VR线下体验店很火。 

但跑了一圈,实际情况却让他很是失望,“这些店人流量并没有原本想象的那么大,真正赚钱的也很少。” 

还有硅谷想做VR孵化器的公司来找我们聊,想在国内募集基金,落地,拿到政府的优惠政策与资源。有的还深入到国内的二三线城市和政府见面,因为听说“他们有地,有钱,有项目”。 

我问他们,“你们的VR基金想多少来自于美国,多少于自于中国?”他们直截了当的说,希望百分之一百都在中国募集。 

国内VR创业热潮的兴起,已经让信息传导到海外,也被贴上了一些标签,认为中国有市场,有项目,有资金,有热情,总之是一个适合掘金的地方。

对于国外那些真正有核心技术,有研发能力,有先进产品的VR公司,如果估值还比较低,当然可以在国内找到资金和合作伙伴,开拓自己的市场。但显然不是他们以为的,这是一个遍地是黄金的地方。 

从中国看美国的VR市场呢?当然也会存在这样的信息不对称。

前两天和一个上市公司看VR方向的投资人聊,他认为国内的资金对美国、以色列等国内的VR技术过于盲目相信。 

“最核心的AVR技术都在微软、谷歌这些公司手上呢,小的美国的创业公司哪有那么多核心技术?”他说自己要的是被投公司与上市公司的协同性,“这些公司远在国外,怎么协同?” 

还有一个例证是“Magic Leap都有中文BP,你什么时候看到facebook专门到中国来融资的?” 

我还曾经遇到国内某家创业公司CEO的吐槽,他告诉我在美国参展的时候,国内的伙伴都很诧异他们的产品体验能达到这个水平,“但国内的很多投资人更愿意投资美国的项目,觉得他们技术更过硬的同时,便于做品牌和炒概念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考虑。”

有一家上市公司前不久收购了一家国外的技术公司,听说当时还有另一个选择,是国内一家早期创业公司,产品也做得不错。

如果单纯从解决上市公司在这个产业链细分领域的布局与收购价格来说,当然国内的这家创业公司更合适,但最终这家上市公司还是选择出大价钱将国外这家行业的知名品牌收入囊中。

信息不对称,通常是做生意时切入的好方向。但对于投资人与创业者来说,却需要尽可能将这些信息资源能够打通。否则,就有可能成为一个陷阱。

本文被转载1次

首发媒体 36氪 | 转发媒体

随意打赏

市场信息不对称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