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硅谷企业Flexport观“互联网货代”的自我修养
货代(Freight forwarding)一词的出现至少要追溯到 13 世纪,发展至今早已形成了相对的稳态,并颇具规模(无论中美都是不止于万亿的市场)。如同大部分物流细分领域一样,航运中间环节复杂、信息不透明,极为依赖货代作为中介进行组织协调。
虽然如此,但依靠互联网去中介化在货代领域并不现实。创业公司普遍的思路是以撮合或自营的方式对接资源和服务,再辅之信息管理系统(亦或以 SaaS 为主业,比如咖狗网),国内诸如运去哪、易货代等等。
最近 36 氪和来自硅谷的Flexport聊了聊,关于一家 “互联网货代” 究竟要把服务做到多深、相比传统货代有何优势、营收情况是怎样的等等。该公司通过基于 web 的免费软件将货代流程线上化,先后获得 Google Ventures、First Round、YC、Bloomberg BETA 和 Founders Fund (Peter Thiel 创办) 等52 个投资者的两轮融资,共计 2690 万美元。
“货代做的事我们都做,在行业普遍还在通过不断地打电话、发邮件来协作时,我们的软件让流程透明化、减少了这些人力和时间的浪费”,Flexport 公司的 CEO Ryan Petersen 告诉 36 氪。比如,货代收到电话的 40%都是询问货物运到哪了,现在用户登录 Flexport 后便能根据 SKU、订单来实时追踪,并在货物出现异常情况时发出警报(比如被海关查扣)。
此外,Flexport 通过航线、运费、交期速度和海关合规数据的分析,来规划运输方式,并提供每一部分的报价(这部分是传统货代不透明之处);还能告诉客户每个环节花费了多少钱,通过自动生成的报表找到优化物流成本的方法。
货物在配送中心、仓库、工厂等中转地点的动态也可以传到线上,这样即可让全链条由 “黑盒子” 转向透明。Ryan 认为,传统国际贸易中,一般是等货物运到目的地 DC(Distribution Center)才开始组织销售,而拥有数据的 Flexport 可以让企业在运输过程中便开始规划,从而节省 10%的时间。
由此,他还希望根据订货周期和装货量计划的数据,来指导客户何时应该补货,这其实是一个典型的 “从软件切入 B2B 交易” 思路,还在探索初期。
从以上描述可以看出 Flexport 的核心竞争力是软件,而这被认为是货代行业的必然趋势,巨头 DHL 也曾涉猎。
根据 Transport Intelligence 数据,DHL Global Forwarding 作为行业领头羊占据约 8.4%的市场,该公司曾于 2011年 开始研发一套基于 SAP 的软件系统——“New Forwarding Environment”,经过 4年 时间加上近 10 亿美元的投入,不过最后不明不白地搁浅了…Ryan 将 DHL 的失败案例归结于 “船大难掉头”,而初创公司则更加灵活。
不过 Flexport 也面临着如何扩大规模并持续盈利的难题,目前该公司共有逾 700 家客户,以中型企业为主,其中也有 9 家是美国上市公司。Flexport 目前每个月营收增速为 25%,为了扩张将毛利保持在 10%左右(而行业平均毛利约 20%),同时它需要等候客户 1 个月左右的账期。
该公司目前有 125 名员工,其中技术团队 25 人,有 75 人负责客服。Ryan 称目前每月可处理 4000 多票订单,2016年 希望做到 2 亿美元营收,但不愿透露目前的销售额。
Flexport 的API 接口也已开放一年有余,希望接入更多增值服务,比如航运保险。但目前主要是为客户对接银行、保险公司,团队上也还没有相应的专业人士。
Ryan 告诉 36 氪,其 80%运送的货物都由中国出口,Flexport 一直都想进入中国市场。除了香港的 8 人团队外,公司最近也在深圳、上海寻找办公室,开始招募团队,想要拿下中国客户,还是要从外企品牌商出口业务切入。
Flexport 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客户只能选择它提供的服务,而Haven、 Shipstr则选择了平台模式,提供更广泛的航运定制服务;观之公路货运业,美国也有 Transfix、TruckerPath、Overhaul 等公司进行提升撮合效率的尝试,它们在中国都已拥有对标企业。
“实际上中国的传统物流业比美国落后不少,也意味着创业机会更多”,Ryan 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