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到用车的80亿?易到与海尔产业金融成立合资公司“海易出行”,3年内做到80亿资产规模
上周,易到用车爆出 融资80亿成立租车公司 的消息,让大家都吃惊不小。今天,易到用车召开发布会正式回应此事,据披露的信息来看: 租赁公司是由易到用车与海尔产业金融成立的合资公司“海易出行”;80亿也并非融资额,而是海易出行3年后计划将要达到的资产规模。
关于海易出行,易到和海尔在其中分别持股50%,其中海尔产业金融提供资金支持,易到用车提供运营资源支持,而车辆资源则属“海易出行”所持有。海尔产业金融总经理周剑振称,海易出行为拥有车辆的重资产租赁公司,双方合作的目的是要打造一个移动出行服务的资源平台。而周航则称,他们的目标是在3年内做成全国最大的汽车租赁公司。目前,神州租车的车辆规模约为5.3万辆,而3年后,海易出行计划达到8至10万辆的规模, 易到用车现有的整合车辆资源也将逐步划归到海易出行 。而此前公布的80亿并非海尔产业金融向海易出行注入的资产规模,而是3年后海易出行的资产规模。为此,双方将在未来的时间内持续投入。
去年一年对于易到来说有点冰火两重天。
上半年,易到的发展可谓高歌猛进,在城市扩张上大步挺近,并且在6月开始登陆北美市场,开启国际化征程。
然而行至下半年,易到也开始持续遇到挑战。一个巨大的挑战莫过于快的打车和滴滴打车高调进军专车市场。两家把打车送红包的玩法又原封不动的搬到了专车上,使得专车市场的补贴大战一触即发,易到也不得不加入此战。年底,滴滴和快的又先后宣布获得7亿美元和6亿美元的融资,而双方都承认这笔钱会大力投入到专车业务中。与此同时,Uber也宣布与百度达成战略合作,并接受了百度数亿美元的战略投资。
但最大的打击还是来自于监管层,当然,这不仅是针对易到的。去年 12 月初,天津客管办宣布将专车等同于黑车要严打;圣诞节前宁波市运管局发出通知要严查专车服务;在上海,反对专车的舆论和行动已经酝酿很久了,12月底上海交通部门也公开表示“专车就是黑车”,并查处了部分专车;而几天之后,北京也加入了这一行列。在舆论喧哗的风口浪尖,交通部于1月8日正式发声,一方面肯定了专车服务,另一方面也给专车市场划了一道门槛:打击的黑车是专车平台上的私家车,只要平台中的车辆来自正规租赁公司、司机来自劳务派遣,就并不违法。
如此一来,一直以私家车挂靠租赁公司为主要模式的易到无疑陷入了监管的窘境。而成立自己的租车公司也是顺势而为。
其实, 易到与海尔在去年5月就开始接触,并于9月正式对外宣布了战略合作计划,成立“海尔易到汽车金融服务公司” ,海尔为易到用车平台上的千余家租赁公司提供汽车融资租赁服务,易到则将自己所拥有的租赁公司信用数据贡献出来。这些数据将帮助汽车租赁公司告别抵押贷款时代,实现基于数据的信用贷款。
如今,双方的合作更进一步,直接成立了汽车租赁公司。但双方都表示,海易出行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汽车租赁公司,要实现的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创新及商业生态系统的重塑,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盈利模式的创新
“车辆规模”和“车辆生命周期回报率”是海易出行发展的两个关键指标。在车辆规模方面, 海易出行将通过新的资产融资模式来解决传统汽车租赁公司因为资本和杠杆瓶颈而无法快速扩张的问题。而在车辆生命周期回报率方面,约租车这种分时租车模式在定价能力、收入规模及成本结构等方面较传统租车业务都具有优势,能够改善传统汽车租赁公司重资产运营带来的长期无法盈利的困境。
2、业务模式的创新
海易定位于资源平台。对于上游供应商,海易出行将与各大汽车品牌厂商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在价格折扣、保值回购及车辆定制化方面实现合作创新;对于下游客户与渠道,海易出行将面向企业、政府、会议以及试乘试驾等多场景用车服务需求,与不同的移动互联网用车平台建立合作,拓宽渠道。
3、融资模式的创新
周航称“海易出行”会为目前的金融行业带来最大的启发。“我们会在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之外,提供一种新的模式。而这个模式会引发金融界和行业的变化。” 但双方并没有就这一“新模式”做具体的阐述,仅表示这种融资模式“需要依靠双方在用户、数据和团队等方面进行资源共享;在运营、风险和技术等方面进行的能力共建”。
当然, 既然成立了汽车租赁公司,那么汽车租赁牌照就是一个跨不过去的门槛 。由于一线城市对租赁车辆实施数量调控,租赁公司要拿到大量租赁车辆指标并不现实。那么“海易出行”将如何在短短3年内拿到8到10万辆车的牌照?
关于这个问题,周航并没有给出正面回应,只是说:“每个城市的方式都不一样,说起来比较复杂。” 目前来看,海易出行平台上的车虽然都是自己所有,但牌照将分为直接获取和间接获取两种,所谓间接获取就是与其他汽车租赁公司合作租用牌照。
在周航看来,互联网创新的过程难免遇到阻力,而这就是一个在妥协中坚持前行的过程。
[ 36氪 原创文章,作者: 张雨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