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民达7.1亿了,月收入2000-5000的群体仍占大多数
中国网民达7.1亿了,10-39岁的学生及自由职业者仍为主力军,月收入2000-5000者占多数,5000元以上的比重有增加趋势。本文就《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的网民规模与结构、互联网应用发展趋势做精选摘要,数据均源自CNNIC。
网民规模与结构
至2016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到7.1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6.56亿,只通过手机上网的网民人数达1.73亿,手机成为网民上网的主要设备,PC端网民不断向移动端转化。
同时,互联网普及率达51.7%。其中农村互联网普及率保持稳定,为31.7%,城镇地区为67.2%。农村网民占比26.9%,为1.91亿,城乡差距仍旧很大。
网民结构中男女比例为53:47,与人口性别比例基本一致(51.2:48.8)。其中,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比重最高,达30.4%;其次为30-39、10-29岁群体,比重分别为24.2%、20.1%。10-39岁群体占总网民数的74.7%,成为主力军。10岁以下及40岁以上群体比重略有增加。
从职业及收入角度看,学生及自由职业者比重最高,分别占25.1%、21.1%,其次为企业管理人员及职工,达13.1%。这三类群体比重较为稳定,占总比重的56.3%。网民收入中最高的群体为2001-3000元及3001-5000元,分别占比16.2%和22.7%,值得指出的是,较2015年底,收入在5000元以上的网民群体占比提高了3.8%,网民整体收入水平逐年增长。
在使用场所与上网时长方面,近半年中国网民在家上网的比例下降了2.6%,为87.7%,在单位、学校、网吧上网的比重稍有上升。人均周上网时长为26.5小时,比2015年提高0.3小时。
个人互联网应用发展状况
在各类互联网应用中,网上外卖及互联网理财成为增长最快的应用领域。
基础应用:多元化、差异化
即时通信用户规模达6.42亿,产品呈现出业务多元化、定位差异化和服务专业化的特征,以沟通为基础,不断向电商、支付、线下服务等多元领域拓展;同时为特定年龄群体在特定场景提供沟通服务,产品差异化趋向更为明显;并且随着阿里、腾讯对移动端产品投入的加大,产品的竞争也将更加激烈。
搜索引擎是第二大互联网应用,用户规模达5.93亿。2016年人工智能成为行业发展重点,语音、图像、视频识别技术等搜索精准度不断提升;移动端垂直应用的丰富导致搜索搜索流量入口地位下降,各大搜索公司通过差异化竞争提高信息搜索精准度。同时,国家出台的监管政策,加大对信息搜索内容的管制力度。
网络新闻规模达5.79亿,网民使用比例达81.6%,半年增长率为2.6%,移动端成为网民获取新闻的最主要来源,各大新闻应用更注重基于用户兴趣的资讯推荐模式,但在内容质量、话题广泛性上仍有提升空间。
社交应用不再限于信息传递,而是其他商务平台融合,实现对信息更广泛、快速的传播。微信息随着产品功能的丰富和用户规模的扩展,熟人社交属性下降,弱关系逐渐渗入。微博则从泛资讯信息传播平台更多转向基于星群的垂直细分领域。
商务交易:快速增长,竞争激烈
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4.48亿,手机端用户规模达4.01亿,用户规模增长达8.3%。网上外卖用户规模达1.5亿,手机端达1.46亿,增长率为40.5%,成为增长最快的领域之一,但用户对补贴模式可能产生依赖心理,企业需要进一步通过其他服务提高用户黏性。旅游预订的规模达到2.64亿,在线预订机票、酒店、旅游业务已进入红海,竞争十分激烈。
网络金融:平台化、场景化、智能化
随着互联网理财市场的快速发展,网民线上理财的习惯初步养成,规模达到1.01亿,理财市场发展呈现出平台化、场景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网上支付的用户规模已达到4.55亿,手机支付规模达4.24亿,但用户线下消费使用网上支付还处于习惯养成期,这也成为各大支付企业的必争之地。
网络娱乐:版权规范化成为明显趋势
网络游戏用户规模3.91亿,手机端规模达3.02亿,PC端向移动端持续转移,同时网络游戏版权的正规化趋向明显,各大网络游戏厂商对涉嫌侵权的游戏展开维权行动。另一方面网络游戏影视化也成为趋势,各大厂商先后推出游戏影视化改编策略,以游戏故事为剧本的电影成为热点。网络文学也是如此,呈现出版权正规化的趋向,以网络文学为核心IP来源的产业模式逐渐形成。
网络视频版权购买竞争减弱,精品化、差异化方向明显、以优质内容培养用户的付费习惯。网络音乐版权规范化受政策影响改善明显,用户对海外音乐需求不断增长,网络音乐产业生态逐步形成。网络直播在资本推动下快速发展,体育赛事直播成为竞争热点,演唱会直播等新型传播方式处于探索期。
公关服务:多元化、移动化
在线教育用户规模达1.18亿,需求旺盛,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沉浸式教学模式”在VR、AR等技术发展下成为可能,随着技术与教育的结合,用户将通过应用感受更真实的教学体验。
网络租约车成为共享经济发展的典型,用户规模达22.3%,专车、快车、顺风车、拼车服务日渐丰富,用户使用习惯也已养成,极大提高社会闲置资源利用效率,但仍存在安全和信任隐患,需要有关部分明确监管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