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专访丨著名硅谷连续创业者和投资人为什么“借鉴”分答
Justin Kan 在上周发布了他的新创业项目,Whale。
这个消息值得让你花时间琢磨的地方在于:一,Whale 是一个视频版的 “分答”;二,借鉴 “分答”的是 Justin Kan,硅谷著名连续创业者和投资人。
Justin Kan 在硅谷颇有名声。他现在是 Y Combinator(以下简称 YC) 的合伙人;在这之前,他参与创办的 Twitch 于 2014 年夏天以 9.7 亿美元的价格被亚马逊收购;创办的 SocialCam 于 2012 年以 6000 万美元价格被 Autodesk 收购。
除此之外,他在创业者中也颇有人缘,这大概是因为他从来不端着,做的很多事情离年轻创业者很近。例如,他会在 Snapchat 拍视频来回答创业者们的各种问题。
上周五,我在他家中和他聊了一聊 Whale。除了他对丝毫不隐瞒自己对分答的“借鉴”外,他对直播行业以及中国创新的看法也颇有意思。部分对话实录如下:
我注意到 Whale 和分答有很多相似之处,你有学习了“分答”吗?
对,可以这么说。或者,这么说吧,Whale最初的产生,是和我们自己的经历有关。
首先,在 Twitch 上,我意识到人们真的很想和他们最喜欢的那些广播者和明星交流。这有点像 YY,美国人也总是想要互动。
另外,我这段时间也频繁开始用 Snapchat 来给人们关于创业公司、商业的建议。我每天在 Snapchat 上都要收到上百个甚至超过两百个问题,这对我而言也太多了点。
所以,当我们看到分答时,真觉得这是个非常聪明的做法。但分答只有语音,而在美国,人们已开始更习惯自拍视频了,例如用 很多人会用 SnapChat 拍摄自己的视频。所以我们就开始往这方面想,并在今年 7 月开始做一个基于视频的知识问答分享应用,这就是 Whale。
所以,是的,我们的确受到了分答的启发。
怎么知道分答的?
我们一直在试用不同的新应用程序和产品。我会通过我的朋友了解中国的新产品,有时我也会见到一些到硅谷来拜访的中国创业者。
而且我的合伙人 Leo 是一个华人,他在中国工作过,也在中国创业过,他知道分答。
就像全世界都想要知道硅谷在发生什么一样,我想我们也需要关注中国的创新。你会看到很多中国的创意正渗透到美国。例如,几乎所有和消息软件相关的产品,包括 Facebook Messenger ,都借鉴了一些微信的想法。另外还有一家公司叫 Musically,它现在在美国非常火,但几乎所有工程师都在中国。
中国还有哪些创新你觉得很有趣?
我想所有和视频直播以及网红(inflendcers) 有关的东西,在中国都很超前。例如在 Twitch 之前,YY 就已经在中国很流行了,而且有了打赏这样的功能。现在美国这边很多用户使用的直播服务是来自中国的,例如Live.me。如果 Facebook Live 加上了类似中国直播应用中的功能,我也不会觉得奇怪。
前几年中国一直被指责为 copycat,现在情况反过来,难道你不会对类似 copycat 的评论感到担心吗?
不会。其实之前硅谷的创新模式在全世界各地都在被复制,只是中国很容易成为被瞄准的靶子。因为中国国内市场很大,而且这些中国公司都非常成功。
如果你去看欧洲、非洲或者印度,很多在当地市场名列前茅的公司都和美国公司有着类似模式。原因是,不管在哪里,人的需求都是相似的:他们需要在线购物,想要更方便地和朋友聊天,也会想要社交网络……但事实上,虽然看上去和美国的模式很相似,但它们也在创新,创造出自己的科技生态系统,还创造出一些独一无二很有活力的新东西。在商业世界,好想法不断彼此借鉴,各行各业都如此,科技行业也这样。
而且中国真的很有创造力。我经常在世界各地旅行,人们通常会问我如何能让他们的城市像硅谷一样。答案是,这个世界上只有一个地方会非常像硅谷,那就是在中国。因为中国有创新所具备的要素:愿意投资创业公司的投资者,有第二第三代的创业者(那些BAT创始团队成员或雇员现在开始出来创立公司了),也有非常有才华的工程师。硅谷是具备这三个条件而成功,而中国也恰恰有这些条件。
你觉得 Whale 这类应用的市场有多大
Whale 更多是关于知识分享的。背景信息是,我觉得有一些事情正在发生变化。
以前发布文字要比视频更容易,因为制作视频,你需要摄像机,需要有一个人来对着你录,还需要在电脑上进行剪辑打磨,所以非常昂贵而且也很耗时;但文字,比方说写个博客或在 Quroa 上回答一个问题就很容易,你只要打字就好了。
但现在视频制作反而越来越容易。我只要拿起我的手机,录这么5秒,然后我就完成了。但我写一个博客却要思前想后好久。
所以这种变化让视频成为了一种更容易传递信息的载体,这是 Whale 的机会。例如现在 Youtbe 上冒出了很多 Vlogger(视频博主,通过短视频来记录日志),像 Casey Nastat(Youtube上最著名的Vlogger之一),他每天都能制作 10 分钟的视频,这在以前是非常难做到的,但现在就变得很容易。但如果你现在要保持每天都写一篇文章,反而很难保持高质量。
为什么 Whale 没有选择用音频的方式?
我想视频比音频更吸引人。我不知道分答为什么不做视频,但我猜这是因为中国移动设备上的音频会更便宜。而在美国,虽然也不是所有人面对摄像头会很自如,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放得开。我想这是 Snapchat 带来的潮流,像是给人们打开了一个新的大门。
在回答 Whale 上别人对你的一个提问时,你说自己通常会看自己是否能从创业公司那里学到些什么。那从 Whale 上你觉得自己学到了一些什么?
在最开始做和视频相关的创业时,我觉得视频只有两种形式,直播视频和 Youtube 那种录制好的视频。但我现在相信视频能有非常多的形式。
文本就有很多形式,起初有小说和诗歌,后来有博客,又有 Twitter 或微博,还可以有 Quora 中那样知识性的回答。这些内容形式不同,你可以在不同时间和情境下消费它,例如是要找到知识还是只是想娱乐
我想视频也一样,我们现在有电影和电视,也有 Twich 上那种你随时都可以去看又随时可以退出的直播视频;现在又有像 Snapchat Story 那样质量并不高但是来自你朋友的私人视频。
我想用视频的方式来回答问题是一种新的方式。我也相信其他人会想出另外一些形式的视频并建立不错的公司。
现在 Whale 数据如何?
我们不向外界透露具体数据。 Whale 的数据比 Social Cam 好很多,或者应该说,比任何一个我创办的产品的初期数据都要好。但要知道,Justin TV 建立在2007年,当时即使在美国,互联网市场也依然很小,所以我想其实是没有太多可比性的。不过我觉得 Whale 现在的数据还算不错,现在我们只是集中在科技人群上,当下的目标是让人们觉得这个产品不错并能一而再再而三的回来。
有没有开始考虑使用一些明星效应?
我想明星的确很有号召力。但他们能带来有趣的内容,也会带来一些八卦内容。那种问“一些传闻是否属实”的问题和问一个医学方面的问题是非常不一样的,前者完全是消遣娱乐,而后者是为了获得知识。我想 Whale 之后肯定是会让一些明星加入进来,但我会等到值得这么做的时候再做,也许是几个月后吧。我不希望人们来我们的网站只是听一些小道消息就走了,我希望网站上有别的能够留住他们的信息。现在 Whale 还非常早期,我们要确保人们愿意不断地回来。
现在遇到的最大的挑战是什么?以及作为连续创业者,你创业生涯遇到的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我们现在团队只有5个人,但我们觉得有很多功能都很重要,需要赶快加进去。这是我们现在遇到的最大挑战。
在整个创业生涯中,最大的挑战是你遇到低谷时该怎么办。因为这意味着你会遇到情绪上的过山车。这就像这几周一切看上去都很好,成长得很好,人们也很喜欢我们,但突然下一周用户就不回来了,或者网站崩溃了。总是有这种起起伏伏,这对创业者而言很难,你需要管理好你的情绪。我想分答就遇到了类似的情况,突然被关闭又好不容易能重新上线,我想分答的人在当时肯定情绪也大起大伏得就像过山车一样。
现在你是 YC 的合伙人,但又要开发 Whale,为什么要同时做这么多事呢?
的确很多事。我需要面试创业者,决定是否投资,有很多出差,以及还要做我自己的产品。我昨天就去了 YC 进行了一整天的面试。但因为我的团队都在我家工作,所以我每天总能找到时间和他们在一起工作一会儿。
开发我自己的产品,其实是能帮助我知道现在创业者是什么状态,以及他们在用什么技术工具。例如,如果有个创业者问我在移动端用什么分析工具适合,我们 2008 年开发 Justin TV 时使用的工具就肯定是不适合的。所以如果你要能跟得上现有创业者的步伐,你就得保持活跃。
Elon Musk 同时在管理两家伟大的公司,而且这两家公司都比 Whale 要复杂多了。他能做得不错,我觉得我也能做到。我要做的是保持高效率。
所以在保持高效率上你有什么秘诀吗?
我很善于招募技能和我互补的人,也很善于分配工作。例如,我在编程上其实很平庸,所以我就会去找比我出色得多的程序员;我不是很好的产品经理,但我的朋友 Leo 是。我很擅长组建团队,所以我的角色就是向团队讲述这个产品的愿景,然后和他们一起来讨论架构,以及不同的人负责分工哪些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