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寸:当高端消费群体不再为Logo买单,海外设计师品牌会成为新选择吗?
欧美近年来奢侈品销售不断下滑,为中高端设计师品牌的介入提供了一个好的窗口。财富品质研究院预测,“消费者对于奢侈品的欲望下降,未来3-5年传统奢侈品牌将快速陨落,大部分奢侈品牌将沦为大众高端消费品。”当人们不再为Logo买单,以独立设计师为卖点会是一个好生意吗?
上海创业公司“尺寸”成立于7月,是一个综合性的时尚电商平台,连接海外的独立设计师和消费者,App明天将会提交上线。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同样定位独立设计师,专注于亚洲原创设计的“Whoolala呼啦啦”价格区间在300-1000元,从新加坡起步的Fashory走的是“轻奢”路线,在500-2500元之间,而“尺寸”定位的是高端人群,价格在2000-10000元。
“尺寸”创始人缪志浩认为,低价和轻奢已经有很多人在做,接近红海,而面向高端消费者的并不多。缪志浩认为其中的一个原因是压货的成本太高。尺寸平台的品类包括服装、鞋帽、箱包、配饰等,目前主PC端有25-30个SKU,但因为价位高出三到四倍,库存的成本会相应更高。
对此“尺寸”的解决策略是“预售+现货”模式。传统的订货模式经由非公开时装走秀-受邀买手-实体店-消费者,物流周期为5个月;减掉中间环节后,尺寸的物流周期为3个月。而现货的部分,尺寸计划和买手店合作进行现货寄卖。
独立设计师似乎听起来很美,也面临着很多现实问题。比如价位高意味着受众群体的缩窄,而轻奢以上有消费能力的人群都比较挑剔,这就需要接触到头部的有影响力的设计师;一些独立设计师的产品设计过于新锐,大部分消费者会觉得不适合日常穿着,用户的购买频次低;平台上的尺码标准很多还是欧版的尺码,可能面临无法试穿而造成的退换货问题。
缪志浩表示,平台当前有50多个设计师,比如被WWD评为新时代时尚引领者的Damir Doma,⼊围LVMH新锐设计师⼤奖的Yang Li等。成立到现在累计销售额近500万元,单周单笔客人的最大消费为17万元,现有客户4200多位,退货率在10%左右,多因为尺寸和大小问题。
目前尺寸还比较早期,量比较小,对于一开始平台设计师和用户都不够,难以互相拉动的疑问,缪志浩表示会增加设计师的数量给用户提供更多的选择性,在购买频次方面,由平台的60多位KOL和尺寸生产内容,通过文章、搭配、美图、点评等进行导向性的购买。
专注于独立设计师品牌36氪报道过的还有Fashory、Whoolala、锦向、野糖网、MadeInID。但从价格区间来看,尺寸认为对标的是Farfech和YOOX NET-A-PORTER GROUP。国内消费者已经可以在Farfech和YNAP这样的大平台上购买,为什么还要选择尺寸?缪志浩认为,一方面尺寸承担了关税,价格更低;另一方面在购买流程、支付方式以及售后服务方面更为便利。
尺寸团队共5人,缪志浩毕业于Cranfield University金融与管理专业,曾任天津银⾏(上海)投资银⾏分析员,江苏澳洋集团财务分析员。徐东昕曾任中颐股份项目经理,参与英国EPSRC和DMG的物联⽹设备开发项目。宋晴晓毕业于法国Ecoles d‘Art et Culture,曾就职法国Je Art Gallery和巴黎娜塔丽俄巴底亚画廊。目前正在寻求融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