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行走障碍者重获行动能力,尖叫科技展示量产版本外骨骼产品S1
第二次全国抽样调查显示,我国残疾人总数达8502万,其中肢体残疾2472万,由于中风、车祸导致的截瘫病人大幅上升,下肢残疾的数量远超过上肢。外骨骼是帮助下肢残疾患者重获行走能力最重要的工具,但产品售价一直很昂贵,只有少数人能够负担。国内的尖叫科技也在从事外骨骼方面的研发,这次的高交会上,展示了最新的产品S1。
这次展示的S1,不同于以往的原型机,是量产样机定型版本,也就是功能样机。相比于上一代的产品使用了复合材料,重量比上一代有所减轻了20%左右。CEO李涛表示,S1是一款领先架构的降级使用产品,他具备无拐杖随动行走的架构,但是可以向下兼容现有国内普遍出现的有拐杖自动行走功能,并保持随时软件升级越级的可能,这有点类似CPU的超频和开挂。
这款产品旨在帮助行走有困难的人,帮他们恢复正常行走。适用于两类人群,一类是由于肌肉骨骼软组织和神经损伤引起的行走不便人群,一类是因为骨折、中风、偏瘫、创伤等病变恢复需要进行康复治疗的人群。创始人李涛表示,因为团队以平台架构来开发S1,在这样的架构下,不同的指令可以让S1达到不同的用途,诸如户外,警用等功能都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实现。
与其他外骨骼产品类似,S1通过传感器感知人的意志和行为,结合对环境的检测,驱动关节部位的电机,跟随并矫正腿的运动。要实现这一点,保证平衡性至关重要。尖叫科技表示,团队自己研发了算法,在开机后双脚着地即进入无需拐杖的自平衡状态,在行走过程中会模拟实现重心、安全防线、主动纠偏扭转,确保用户在安全状态。
事实上,外骨骼不是穿上就走那么简单,每个人的身材不同,外骨骼需要进行相应调节;每个人步态和行走姿势也不同,初次使用外骨骼需要学习的过程。尖叫科技表示,未来量产的产品,关于根据人的行走姿态进行调教和学习,并运用云化的学习型算法进行加速学习。这个人适应机器和机器学习人的过程未来将被控制在30分钟内。
时至今日,外骨骼产品并不新鲜,但高昂的售价一直制约其普及。日本和以色列企业的民用产品,售价从十万美元到五十万美元不等。尖叫科技则希望将价格降低到普通消费者和医疗机构都能接受的的程度。但是因为涉及到商业机密,这款机器的售价目前保密。
尖叫科技表示,目前公司已经接受了许多医疗和康复领域合作伙伴的邀约及帮助,正在进行产品认证工作。公司希望构建开放性、参与式、平台化的产品定义方式,根据不同优势的伙伴配套专属产品经理和研发小组,实现面向不同患者和场景的产品形态。
与其他外骨骼产品类似,S1也需要取得国家的医疗器械认证,通过专属渠道销售。尖叫科技希望在获得准入证书后进行产品的销售,预计首批发货可能会在明年上半年。因为产品是标准化的模块,生产环节比较标准,容易规模化。在传感器调节环节,也设计了通过传感器和软件的互补进行自调试。从而降低了产品量产的难度。
根据相关数据调研,假设国内下肢残疾患者数量在肢体残疾患者数量中的占比达到70%,其中5%的患者使用外骨骼机器人,而每台外骨骼的设备售价可以达到10万元人民币,市场的规模就已经接近900万亿。这款产品对行走不便的老年人同样适用,而2014年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达到1.38亿,占总人口数的10.1%,其中失能老人近4000万。
目前,尖叫科技也在研发新一代的产品,平台型号S2和S3已经初具雏形,具体细节不方便披露。公司也完成了新一轮融资,将于近期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