愉悦资本戴汨:后移动时代,创新机会在哪里?
移动互联网流量红利已不复存在,入口掌控权重新回归BAT,资本市场对创业公司的价值评估准则发生变化。在这样一个“后移动时代”,创新创业的机会在哪里?
8月18日,由36氪集团旗下联合办公品牌氪空间与华兴资本旗下早期FA品牌华兴Alpha联合主办的“「影响力投资」——创业又一个十字路口的来临”峰会上,愉悦资本创始合伙人戴汨分享了他的看法,以下为其演讲全文(经36氪编辑):
2012年,我接到了一个关于“什么叫互联网思维”的命题,研究之后,在汇报的第一页我写了个事:回望250年蒸汽机发明的时候,过了一段时间蒸汽机就变成了基础设施。到了150年的时候发明了电,过一段时间电就变成了基础设施。到了50、60年前发明了电脑,没多长时间电脑就变成了基础设施。15年前发明了互联网,我们说估计也要不了多久互联网就变成基础设施。
今天有点像VC界的反思大会,气氛比较低沉。不过我认为一个东西来了以后,不要那么的兴奋,但是也不要那么的悲观。今天跟大家分享我们做投资的心得,因为我们一直坚持在互联网跟实体经济边缘做投资。
后移动时代为什么大家这么悲观
首先从2015年的1Q开始,中国的手机出货量已经不再增长了,直接导致手机新用户的增长变的越来越少;
第二是BAT又回来了,以前大家以为流量不再以浏览器和搜索作为主要的入口,会变得分散化,也就是三年时间左右,BAT又掌握了71%上网的时间。所以在这样的空间里要去做创新,因为互联网本质流量是入口,还是非常难受的一个事情;
第三个事情是资本,大家老说资本很冲动,但是你见过不冲动的资本吗?美国很有名的马克说,什么是资本市场,就是钟摆效应,一会儿很兴奋,一会儿很悲观,你说都知道平常心,有几个做到平常心的?所以美国现在这个市场为什么出现这样的情况,因为我们以美元基金为主(也有人民币基金),已做了十几年的美元角度看市场:2015年,美元上市公司数量较前一年下降了一半,上市的公司基本上大部分都不挣钱,十几亿美金的公司都不赚钱。你发现私有市场越来越把不挣钱的公司推向IPO,大家觉得IPO都是来骗钱的,2015年整体的市场进入很悲观的情绪,2016年上半年科技公司上市四家公司,最大的是市值已经突破20亿美元的Twilio,剩下的都很小,剩下的都是医疗健康行业的公司,所以你看到整体二级市场对前端VC的看法,直接影响了VC市场,因为没人给钱了,没人买单了,都是库存,手上一堆库存,自然会对这个市场悲观。
另外一个问题,其实互联网本身融到实体经济、传统经济里还是占很小很小的部分,全球经济看也非常的悲观。为什么悲观呢?2015年全球增长不到3%,这是历史35年的最低,低于历史35年的平均数。所以你可以知道,大家都在找增长的点。而原来全球增长好多的话题,现在都找不到了,包括我们讲的互联网科技效应的减弱现在没了,人口的老龄化变成非常严重的现象。以前说金砖四国,这事也没了。每个国家都是债务高起,中国的企业债务已经基本上达到了全球最高,中国企业债务大概是158%,中国企业的杠杆率,全球基本上最高,已经到达了警戒线,IMF已经连续几次对中国进行警告。这是我觉得从技术也好,从实体也好,从资本也好,为什么大家感觉到说市场比较冷,信心比较不足很重要的原因,这也是我们讲可能现在是比较悲惨的时候。
但是我们做投资的人,如果都是悲观的心态,那投资者没法做了,因为我们在一定程度还是靠着想象力在做投资。
我对于乐观的思考
做投资还是看长期,我们很少做两三年,三四年的投资,我们一般是做十年。今天都说我们投汽车行业,我们在2003年左右就在汽车里投公司,坦率的讲我们现在已经不投汽车了,还有很多人投汽车,我们在投下一代智能汽车,新的产业结构。所以很多事情还是要长期看。
巴菲特老说,今年的年报里说虽然经济不太好,但是我对美国保持一致乐观,为什么呢?因为美国的创新机制是全球最好的。我个人对中国也抱有乐观,我们每次去融资的时候都会问这个问题,中国怎么看,中国勤劳、爱学习、敢冒险这种精神,不说创新,这种精神从来就没有消失过,从改革开放以来一直有。这些东西所有的财富都是人创造的,从长期来看这些东西没有消失,自然就会有新的机会出现,所以我觉得从宏观层面我自己感到没那么悲观的一个原因。
所有生产效率的产出最重要的因素还是技术,如果把互联网当做一个圆环的话,我们从前面人的输入,从设备到操作系统到连接,然后到APP,到Web,然后到中间的各种导流,然后到下单,整体在发生变化。AR镜片跟真正的眼镜镜片没什么区别,已经可以看到完全真实的场景,前端输入技术上发生很大的变化,不是简单的口袋妖怪应用场景。第二个我们觉得在转换层面,由以前简单的导流、关键词搜索、匹配转化为人工智能,这是流量匹配环节发生的变化。在物流交付环节,新的无人机可以得到许可,英国地面的机器配送已经开始实验。整体的互联网产业链三个关键节点上,流量以及转化,以及交付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虽然不一定是明天,但是至少也是新兴一天的来源。
第三个是,我觉得千禧一代的特质是再穷也要爱自己。微博过去做的很好,很重要是取决于千禧一代,12个领域阅读量突破100亿,大部分是明星、电影、美女、美装、美食,综合以上几点是我个人对于未来30年保持谨慎乐观的一些原因。
中国未来=美国式技术创新+日本式消费服务
最后跟大家分享我们投资的一些想法。我们一致认为中国有自己的创新方式,中国的未来是美国+日本,我们去美国餐馆就觉得服务程度不太行,日本就很好,一定程度中国服务消费越来越向日本的方向去发展,但是中国跟日本不太一样的在哪呢,中国的底层驱动还是技术驱动的模式,我们看到经常有人提Copy to China,你从来没听说过Copy to Japan,中国在技术应用上还是创新非常快的,中国总体上美国加日本的一个未来。
我们一直强调美国和中国不太一样,美国传统产业、实体产业非常成熟的国家,美国所有的创新都是集中在技术和商业模式。两年前我去美国,一些合伙人跟我们说不投2C了,我们都投2B,这两年已经不投2B,投黑科技、VR这些很未来的东西。但是中国哪怕衣食住行等实体经济还没有完全到发达的状态。
未来机会有四个维度:社会(城市化、老龄化、全球化等因素)、行业(行业新兴、兼并、开放等)和技术(IoT、VR、大数据、AI等)、创新商业模式(C2B、众包、订阅等)。中国基础设施不太发达,有一些政策要素在里面起到很大的作用。所以从这四个角度看中国,我们看中国创新的投资机会很重要的一个角度。
具体先从社会和行业的发展讲,我们认为在交通医疗和金融等大行业依然存在着基础设施重构的机会。像最近Mobike很火,我们在上海投入几万台车,以前的车有一个缺点,你还得还回去,我们自行车随便骑,随便放,因为每个角落都有它存放的点,这个自行车有很多高科技的特点,你直接拿APP打开来,很重要的不需要打气,三年不需要维护,随便骑。像这样基础设施的创新,我们想是解决中国城市三公里内的交通,让你不用再开车,这就是很多基础设施上的构建。像有些医疗的行业,大家知道像美国的家庭医生很发达,中国的创新能不能到达,说你的周边很多家庭医生的存在,我们觉得在大的基础行业里仍然有重构的机会。
另外就是千禧一代的社交、娱乐和运动。如果你看25岁的美国人是怎么生活呢?首先大学刚毕业学费是贷款的,然后他社交不是用Facebook而是Snapchat,他穿的衣服不是我们平常的耐克,每天肯定需要跑步、健身,周末要攀岩和滑雪,我们看到新一代年轻人的生活跟现在完全不一样的。我们举一个例子,我们投户外运动的品牌也是,过去十年左右中国的俱乐部有几十万家,如雨后春笋一般的突出。我们把教练拿出来让大家去户外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增长非常迅速。我们看到千禧一代新的生活方式,包括居住,很少会买房子,因为他买不起,他可能会租房子,一般的房子租着感觉不舒服。千禧一代新的生活方式会渐渐的出来。
第三个我们觉得是从技术的角度讲,刚才讲社会跟行业,技术的角度数据会变为越来越重要的资产,刚开始我们都是拼流量,包括现在我们已经有两年左右投电商,大部分的电商还是流量和运营,我们在美国一定程度是投数据,我们的转化率全球达到10%,也就是说你用数据驱作为驱动,能够提供很重要的个性化、高转化率的服务。数据加保险,现在大家付的保险都是一样的价格。大家现在接受的教育都是一样的教材和课本,大家接受的医疗都是一样的,去了都是一套,先望闻问切,然后开始掏钱。所以在很多的领域都存在个性化重新去构建定价和服务的机会,这是我们看技术的分享。
最后我们看商业模式的方向,我们认为分享经济的模式会继续的渗透,因为中国很重要是资产非常多的国家,很多的资产浪费,建了很多的库存,我觉得分享经济会继续把资产的效率提升,特别官方也老讲去库存,分享的商业模式会渐渐的把资产的效率给提升起来,我们在住宿里投了小猪,办公投了分享+。我们还会继续做资产分享,将来除了资产以外,软技能的分享也会慢慢出现。资产变成U盘,随插随用的生活工作方式,渐渐会成为新的分享商业模式。
这是从四个角度跟大家分享一下关于中国创新的一个思考。
这个时代流量不再为王,流量是基础设施,所有的东西还是回归商业本质。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