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家具工厂内销潜能,”物色家“想做线上版”宜家“

36氪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传统零售、电商发达如今日,当你购置软装家具时,有称心如意的选择么?

线下家具卖场的问题自不必说,为了支撑库存和地租、人力成本,终端售价往往是出厂价的四倍之多,最后一层环节毛利率达 80%,昂贵的价格让大众消费者望而却步,随着零售卖场的销量逐渐下滑有些店家不得不继续提价以维持利润,形成恶性循环。

而迄今为止,包括家具家纺、灯具、装饰品在内的 1.2 万亿级软装市场,电商渗透率只有 6%,且并未出现行业巨头。目前最大的电商渠道当属阿里淘宝天猫)、京东,两者每年的泛家具品类 GMV 加在一起逾 300 亿元,第二梯队的垂直电商则最多只有十几亿元 /年,不足道也。

同时,我国珠三角地区存在家具产业高度集群的现象,比如全球 80%的灯具都产自广东中山一个镇。而整体家具市场又比较依赖出口,比如佛山市的顺德区在 2015年 家具出口额就有 69.8 亿元;东莞 9000 余家具代工厂,有自主品牌的不超 5 个。

而随着出口贸易下滑、产能过剩严重,越来越多的工厂希望 “出口转内销”,但苦于传统渠道铺货成本太高、不懂营销无从下手。

广州的 “ 物色家 ” 希望以盘活 OEM 工厂的产能、设计资源,自建软装品牌和移动电商渠道的方式切入行业。

该产品( 下载链接 )于 2015年11月 上线,初期阶段以内容驱动切入,通过内容编辑团队 + 注册设计师(已有 2000 余名)生成内容的方式,保持每日2-3 篇主题文章 /4-5 个设计师作品更新。APP 激活下载量数十万,次日留存率 25%、月留存率 8%-10%左右。

其内容层面与市场上的移动端家装应用如 窝牛装修最美装修 本质无异,但就像用户打开 APP 的首屏便是 “商城” 板块一样,物色家希望一上来就介入电商购物。而据 36 氪此前报道,最美装修也开始了软装电商尝试。

虽然承认谈的有些大,但物色家 CEO 李新还是想将自己比作 “线上版 宜家 ”、亦或是美国的 West Elm ,平台不介入生产,而是利用 OEM 工厂资源,并由公司的企划部制定产品设计基调,最终产品全部以物色家的品牌示人。

可以看出,物色家本身是不过于强调设计的,这是其同另一个 F2C 软装电商 “ 造作 ” 的最大区别。李新告诉 36 氪,其实不少 OEM 工厂都拥有设计能力,欧洲品牌商拿来画册便可帮其生产的工厂,至于国内的多数产品为何至今丑的令人难以接受,主要是因为工厂生产什么样的产品是视代理商审美而定,如果去掉这些环节,由用户、设计师、平台的审美去驱动事情会变得不一样。

当然介于我国大众消费群体的审美也实在难以恭维,李新还是想找到那些喜欢 Zara、优衣库等快消品牌的都市年轻人。我当即联想到:“这群人不都在买宜家么?”,但李新认为,宜家主要提供 “基本款”,并不能满足家装全部需求,而这就是物色家的机会。

目前物色家已经有近 4000 种商品上线,而实际上工厂提交的产品有一万多种,需要通过平台对其优劣进行审核才能上线。对决定要上线的产品,物色家会找专门团队为其拍摄照片、撰写文案,同时也会加入到内容专题中实现导购。

正如李新的预期,已有 200 余家工厂与物色家进行了交涉,目前由一百余家工厂提供产品,用户下单后直接从工厂发货。

此外,平台上的设计师也可以提供室内设计、软装方案、导购服务,平台希望通过设计师导购为商品引流,售卖成功后给予其佣金。

李新还向 36 氪透露,京东预计将于今年Q2 推出类似阿里旗下 “极有家” 的家具商城,而物色家将会入驻其中。

不过在我看来,物色家作为移动电商不得不面临最原始的问题,用户为什么要在这里买家具?从产品上来看,物色家不像造作的小众设计师款一样个性鲜明,又比淘宝、京东上的产品贵了一些(除吸引流量的小物件之外),主要是做了价格标准化和内容推荐机制,但品牌效应尚未见到端倪,毕竟成立不久。

团队方面,CEO 李新为连续创业者,广州美术学院媒体艺术专业,先后创办家饰主义和库玛设计,并开设苏州香港等分公司,拥有一定供应商、地产商资源;COO 赵海曾任创维集团董秘、湖南区总经理,嘉汉林业执行副总裁,有 FMCG 行业整体营运和投融资相关经验;CTO 杨钊恒曾任网易游戏开发组技术负责人,微软华南技术方案解决专家。

该公司启动资金由内部自筹,目前正在寻求 A 轮融资。

头图来自 宜家

原创文章,作者:暮雨,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36kr.com/p/5042008.html

“看完这篇还不够?如果你也在创业,并且希望自己的项目被报道,请 戳这里 告诉我们!”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