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是不是新千禧年的“巴黎”?

36氪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互联网是不是新千禧年的“巴黎”?

我的朋友,
\nWordPress的创建者Matt Mullenweg,经常穿着一身T恤,T恤上写着这样的口号:“代码就是诗。”这是我昨晚突然想起的,当时我正坐着思考我的欧洲之行,热切盼望着跟这块古老大陆的众多初创企业进行对话。

我的欧洲之旅起点在巴黎,在那里,我花了几天的时间参加卢瓦克·勒默尔(Loic Le Meur,法国博客产业先驱,最具影响力的互联网人物之一)的互联网年度庆典—
\n互联网峰会(Le Web)。我之前曾到过这里,发现它的规模一次比一次大了。参加的人更多,初创企业也比以往更众。此后,这个峰会的规模只会越来越大。

即便是法国总统萨科奇,这位过去曾用自己的贵族鼻子对互联网嗤之以鼻的人(他曾经说过一句著名的话,“我们要给把礼仪带给互联网”),在现在手上有一大堆乱糟糟的事情要处理的情况下,也要挤出时间在爱丽舍宫接见“创业家”。有人告诉我,萨科奇对创业家的新爱,是因为英国首相卡梅伦对伦敦高科技的追求。卡梅伦这位外向的爱尔兰领袖同样也对计算机专家敞开怀抱。

几乎跟政治人物一样,著名的人物,如Lady Gaga、歌手赛琳娜·戈麦斯(Selena Gomez)等人也都正在试图取悦技术界。怎么回事?难道是因为互联网初创企业已经成为了新酷了吗?还是新的时尚?是的,这两个问题的答案都是“yes”。

在距离凯旋门不远的La Braisiere酒店,手机应用发现服务企业AppsFire 的联合创始人及CEO Ouriel Ohayon在晚宴后说了如下一席话:“我认为,法国的许多年轻人都意识到了这一点,企业家精神是尝试新事物的唯一可行之路。”理由?很简单,他说这是唯一的发展之路。

Niklas Zennstrom是Skype以及最近的Atomico(一家欧洲的风投基金)的联合创始人,他指出,在过去,在大公司得到一份工作更安全、更有保障。而在今天,没有什么工作是安全稳定的。大银行,大的汽车企业、媒体公司等等,互联网及其对我们日常生活更深入的渗透颠覆了这些企业。

在工业时代日渐暗淡的背景下,全球化意味着大公司进入新市场颐指气使,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别人。而在互联网时代,小公司俯首甘为客户需求服务,即刻即可全球化。对于整个世界来说,当前这场冲击整个欧洲的债务危机是一个重要时刻—此刻,似乎人人都把关注的目光投向初创企业,尤其是互联网类型的初创企业。

然而,对初创企业的讨论,以及创业家的地位显赫,这些令我想起来另一段流金岁月:我对上世纪二十年代的巴黎做了研究,比方说,我看了伍迪·艾伦的《午夜巴黎》。对于这部电影,我的评价是:在一九二零年代,艺术家和创作人员是出了名的多,他们的故事及工作,值得本身亦是乐于尝试的创作人员的伟大作家的注意。记住,海明威、詹姆斯·乔伊斯(James Joyce)以及埃兹拉·庞德(Ezra Pound)都是因为写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故事而名声显赫。那时候的巴黎就是文学和艺术方面创意和思想实验的孵化器。

与当年的巴黎一样,今日的互联网是创意和试验的孵化器。今天,扎克伯格(Facebook)、多西(Twitter)、布莱恩·切斯基(Brian Chesky,AirBnB)以及凯文·西斯特罗姆(Instagram),他们的工作已经开始影响了数百万的人群,虽然,现在还很难预测这些创造是否能跟达利、马蒂斯(法国画家、雕塑家、版画家)及毕加索的工作所带来的影响一样持久,但我们还是把类似的注意力(如果说不是更多的话)放在了这些家伙身上。也许这就是新的现实:在互联网上没有什么东西能够天长地久。

他们的成功让更多的艺术家(又称为创业家)冒出来,尝试新的创意。当然,林子大了什么鸟都会有,也会有跳梁小丑、坑蒙拐骗的艺术家以及利欲熏心的人蒙混其中。尽管如此,其中的狂热是极度的。我们还需要几年时间才能认识到这一切是否真的值得,是不是有什么事情已经大功告成。不过现在,在我坐在候机室等待飞赴柏林的时刻,我禁不住在想:互联网本身就是新巴黎。

现在你应该知道我为什么会念叨“代码就是诗”了吧。如此,编码者就是新的艺术家了。

Via:
\nGigaom

随意打赏

互联网的新时代互联网新规定互联网新项目互联网新技术什么是互联网互联网新经济互联网拉新互联网思维互联网金融互联网时代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