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法律服务流量思维不管用?无讼先做“供给侧改革”

36氪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互联网法律服务流量思维不管用?无讼先做“供给侧改革”

法律服务终究也是难逃被互联网改造的命运。这项古老的手艺在逃脱了两次工业革命的变革后,至今仍旧保持着接近原初的样貌。而在外界看来神秘复杂昂贵又高度知识密集型的法律服务,究竟会在互联网的催化发生怎样的变化?

从已有的实践看,电商思路影响巨大。绿狗网、牛法网、米律、易法通、赢了网、法海网等新兴创业项目,大都体现了这样的思路,并或早或晚得到了来自投资机构的认可。尤其是随着创业浪潮的兴起,大量初创企业出现,进一步推动了法律服务的需求。像小微律政、快法务等以及前面提到的不少公司,都是特别倾向于为创业企业、中小企业提供法律服务。

互联网法律服务流量思维不管用?无讼先做“供给侧改革”虽然工商注册、变更等业务看起来简单易行,但这几乎仅是法律服务当中最最初级的业务。法律服务当中的核心,无论企业还是个人,诉讼显然才是体现律师价值最大的部分。但律师服务的线上化程度、标准化程度都远无法满足在线交易的要求。律师从业多年的蒋勇创办了互联网法律服务机构无讼,希望带给行业更多变革。

无讼创办于 2014年8月。比这更早的时间,蒋勇就已经开始相关的实践。那时候还是微信订阅号,出发点也仅仅是知识分享。虽然无讼当时的微信订阅号已经拥有大量粉丝,并发展出了独立的产品无讼阅读,但单纯的知识分享所带来的改变实在太小了。

互联网法律服务流量思维不管用?无讼先做“供给侧改革”

这时候的蒋勇早已感受到了互联网所引起的巨大变革。“信息技术革命,一定会推动律师行业发生变化。” 蒋勇对此深信不疑,但他又对单纯依靠互联网流量的思路产生怀疑。

“如果决策简单、客单价低、服务标准化且交易高频,流量思路是有效的,比如电商、出行、餐饮等已经证明了这一点。但如果决策复杂、客单价高、高度依赖个性化的低频服务,恐怕就很难套用互联网流量思路。” 在蒋勇看来,诉讼法律服务显然属于后者,相对于高频着眼于需求而言,低频则应该更多着眼于供给。“我们从律师这一端入手改造,让律师的服务能力标准化。” 蒋勇说。

在过去两年多的时间里,无讼的主要精力就是在供给侧的改造上。抽象一点,是发掘出每一位律师在某一业务方面的特长,在将其精确的匹配给有需求的用户。具体一点,则是无讼推出的无讼名片。无讼名片是根据公开的判决文书,从当中挖掘出关键信息用以评价律师能力。目前,已有接近 3 万名律师认领了无讼开发的无讼名片。

实际上,从裁判文书中挖掘评价数据的思路也有同类产品采用,但数据量的大小、质量以及如何应用都决定着最终的用户体验。在案例积累方面,无讼的积累已经相当庞大,无讼案例的流量甚至在近期已经超过了老牌法律门户网站北大法宝。庞大的数据库为充分评价律师能力提供了良好的前提,而律师本人也通过数据积累强化个人在某方面的品牌。

互联网法律服务流量思维不管用?无讼先做“供给侧改革”

在案例数据的应用上,无讼一改传统将每一篇案例视作一个单纯文本的视角,而是从中提取 100 多个关键字段,让整个文书活了起来。在产品设计方面,这些被激活了的案例数据,被融入到检索工具中,根据每一个律师具体的应用场景而被提取。而律师们的使用数据又会被程序进一步吸纳和学习,让结果更加精准。

“考虑到年轻律师的因素,我们在做整体的评价体系的时候,会侧重于近两三年的案例。这对评价律师的能力也更有参考价值。” 无讼联合创始人蒋友毅对 36 氪表示。

在供给端的准备,最终还是要面向需求端提供服务。鉴于法律服务低频次的特征,无讼准备从三个路径开始切入:一个法律服务市场最前端的法律咨询,一个是企业服务,一个是合作共享。

企业服务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业务与律师的匹配,一个是跟踪监管平台。“跟踪监管平台特别重要,它关系到整个律师的服务体验。” 蒋勇说,目前这套服务正在两家大型企业当中做测试。

合作共享的思路则来源于蒋勇在律师业务中的实际经验。“律师行业里跨地域的律所合作是很普遍的现象,而除了合作之外,实践中,很多律师在业务上也需要不同领域的律师来互补。” 蒋勇说,“而且虽然法律服务是低频的,但从律师个人的角度又是高频的,他需要更多的帮助以完成更多的业务。”

近期,无讼正在将产品逐一上线,团队也快速扩大到百人规模。创始人蒋勇在律师行业里有过 10 余年的经验,联合创始人蒋友毅此前曾在 IBM 负责软件系统开发,在链家地产担任首席架构师。不过虽然已经有两年多的发展经历,又有大量的互联网 + 法律创业公司出现,但蒋勇认为,对律师行业的革新仍需要更多努力。“最基本的一点,我们需要帮助律师适应互联网线上工作方式。” 蒋勇说。

随意打赏

互联网 供给侧改革互联网 法律服务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