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微创替代框架定位脑手术,Remebot机器人从神经外科切入市场

36氪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用微创替代框架定位脑手术,Remebot机器人从神经外科切入市场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与人们对生活品质要求的提高,医疗机器人产业已经伫立在风口。

 根据Grand View Research 的最新报告,全球医疗机器人市场2014 年为87.37 亿美元,并将在2020 年达到179 亿美元,年均增长率12.7%。其中在手术机器人领域,达芬奇机器人已经是鼎鼎大名,应用于腹腔镜手术系统;法国的ROSA神经外科机器人也已经获得欧洲、美国、中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批准。在国内,也有不少企业加入了手术机器人研发的大军,新松机器人、博实股份等也已经开始尝试研发医疗机器人。

Remebot神经外科机器人应该算是国内最早一批涉及医疗机器人研究的,1997年就已经完成国内第一台机器人手术。2005年成为率先进入北京市定点医保的机器人手术项目。目前的Remebot医疗机器人已经是第六代产品,可以用于抽吸、损毁、植入等不同的操作,完成脑出血、脑囊肿、癫痫、帕金森病等十二类神经外科疾病的治疗。Remebot的CEO刘达表示,未来经过产品的迭代,Remebot的应用范围还将从神经外科扩大到肿瘤的微创治疗。

从具体的操作来说,Remebot通过多模态影像融合,合成患者头部的三维图像,辅助医生制定最佳的穿刺路径;机器臂在摄像头的帮助下,准确定位到医生规划的穿刺位置;最后,由医生执行穿刺并完成抽吸、毁损、植入等手术操作。

用微创替代框架定位脑手术,Remebot机器人从神经外科切入市场

remebot手术机器人

与传统的开颅手术、立体定向框架定位两种手术方式相比,机器人手术具有微创、高效的优势。Remebot的手术创伤不到2毫米,创口上只需要贴一个创可贴,住院时间可以由原来的10天缩短至3天,且感染风险大大降低。在精确度上,结合到临床的各种因素,手术精度达到1毫米。此外,由于机器人不知疲倦,效率也大幅提升,手术时间缩短至30分钟。

不过,尽管Remebot经历了18年的研发,但是在从科研成果到产业化的转化却是从去年才开始的事。之前作为国家扶持的科研项目,Remebot已经完成了近万例的临床手术。但是从实验室到成为进入医院的产品仍然存在不小的距离。“好的技术并不一定能够转化成好的产品”,刘达称,法国ROSA机器人的产业化也刺激了将Remebot真正推向市场的决心。

2015年,北京柏惠维康公司正式成立,并且迅速获得了资本的青睐。此前,Remebot已经先后获得雅瑞资本、真格基金、海泉基金的投资,今年6月,又获得普华资本数千万元人民币的融资。

但刘达也表示:“医疗机器人始终是医生手术的辅助工具,所以首先必须得到医生的认可。目前整个医疗机器人行业还处于市场培养期,整个的市场教育可能还需要5-10年的时间。”

目前Remebot已经完成临床试验,正在申请CFDA医疗器械认证。在商业模式上,Remebot有三类设计:

首先,是最为常见的通过销售模式进入医院。产品设计分为高端版与简单版,可以分别进入大医院与县级医院。具体售价暂不公开。

第二,是远程手术指导。因为机器人的参与,可以把手术的空间拉开。手术方案的制定必须由外科专家来完成,但是制定出方案后,普通医院的外科医生就可以借助机器人来精准执行方案。由此,也提升了基层医院的医疗质量。“这种模式我们希望能够通过政府的推动推广下去,以省会医院为中心,带动地级市、县级市的医院,实现远程手术指导的模式。

第三,是与医院的活检中心合作运营。通过机器人微创手术完成样本的检验,避免开颅活检给患者造成的巨大创伤。

目前,Remebot的团队约50人。刘达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毕业,后进入德国洪堡大学CHARITE医学院攻读博士后,2005年回国后从事科研工作。COO聂智为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会计专业硕士,曾任中路集团投资部VP,后加入Ninebot任战略发展部VP,负责融资和并购。

随意打赏

bot机器人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