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内做音乐版权生意,“爱听卓乐”觉得手机厂商会是更好的买家
虽然音乐平台上付费作品越来越多,一定程度影响到了大众的音乐消费习惯;但由于海量的免费歌曲已经能满足基本需求,用户的付费意愿还没那么高。
C 端市场的爆发仍需时间,再加上网易云音乐、QQ 音乐、虾米三分天下,留给初创公司的蛋糕就没那么诱人了。这种局势下,最近我聊到的 “爱听卓乐” 觉得 B 端市场会是个更保险的切入点。
爱听卓乐将手机硬件厂商当做最主要的目标用户,链接上游音乐版权方,做 B2B 版权交易。目前,合作版权方包括环球、海蝶、福茂、杰威尔、相信音乐等;另外小米、三星、魅族、酷派已与爱听卓乐曲库接口打通,金立、联想两家也在推进过程中。
从手机厂商入手,创始人潘才俊有自己的观察。一方面,作为大众移动娱乐消费中最大的一块,手机厂商免不了要把音乐放在手机整体软件环境中去考虑。而且,用户使用手机预装音乐 APP 的比例会比我们之前想的高一些,爱听卓乐调查下来发现 50% 的小米手机持有者都会使用小米音乐来听歌。
但要做好一个音乐应用,其实需要大量资源、资金和运营商投入,而这些都是做硬件出身的手机厂商很难给到的。
“手机厂商是没法和版权方直接谈的。一是版权方会联合保护原有利益体系,可能资源还没进来手机厂商就需要支付一大笔押金。而且版权价格昂贵,如果要买下整个音乐市场 6~7 成版权,可能需要几千万的支出,能不能回本也是问题。另外,出于文化和行业差异,双方谈判语言也存在很大差异。” 潘才俊告诉 36 氪。
把钱砸进去买到版权、拿到歌曲后,厂商还需要对原曲做数据格式转换、图片像素调节、上架、储存、更新等一些列操作。那么做独立的曲库管理后台是免不了的,再加上前端对内容的运营,一个普通的音乐平台每月在歌曲的管理和上架上就需要投入上百万。
这种情况下,把音乐服务交给第三方,用 API 接口搞定所有问题对手机厂商来说会是个不错的选择。一些厂商选择和互联网音乐平台对接,比如虾米就是 vivo 音乐的合作方。 但互联网音乐平台彼此的拼杀导致版权还是处于相对割裂的状态。
潘才俊觉得这也是爱听卓乐的机会。具体业务上,爱听卓乐用中央平台实现统一管理,再把歌曲分发到企业用户手上。曲库资源外,爱听卓乐还会提供一些自建歌单,当然手机厂商也可以选择自己来做检索和运营。
为使上游资源更稳定,爱听卓乐拿出股份 20% 建立了一个期权池,会以入股形式来吸引版权方,据悉杰威尔、相信音乐等都已成为公司股东。下游,则与手机厂商采用分成形式盈利,潘才俊表示现公司月收入近百万,今年可实现盈利。
根据团队提供的数据,现爱听卓乐积累近 1000 万首歌曲资源。未来计划把服务客群扩大到音箱、耳机厂商中去。另外,随着中国手机厂商在海外市场的占有率越来越高,出海也在爱听卓乐的规划之中。
爱听卓乐 2013 年成立,核心团队来自诺基亚、环球音乐、Sonos、A8 音乐、澳洲电信等企业,创始人潘才俊曾任诺基亚大中国区音乐服务总监多年,牵头打造了诺基亚 “乐随享” 音乐服务。
融资方面,公司于今年三月公布了 A 轮融资消息,领投方为中科招商集团旗下的天使投资机构中科乐创。现爱听卓乐正在寻求 A+ 轮融资。
想做 B2B 音乐版权生意的,还有 36 氪曾介绍过的 “库客”,不过库客垂直做古典乐。除去团队基因,库客音乐创始人余赫觉得相比流行乐,古典音乐资源相对集中、不会频繁更迭变化。关于这点,潘才俊有着不同看法:
“说华语流行乐版权分散,主要是互联网原生音乐这一块。大部分歌曲还是在那几个大公司手里,而内地加港台地区比较头部的版权方加起来也不超过 3、40 家。华语流行乐的歌曲数量也不算多,从开始到现在加起来大概是 30~40 万首的规模。所以爱听卓乐曲库中只有 10%是华语流行,外文、古典乐、纯音乐仍占大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