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bycan:亲子游戏是高频刚需,陪伴是最长情的早教

36氪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0-6 岁的早教市场,该从哪个点切入?有些团队选择了从幼儿园管理、亲子出游、艺术教育 O2O 等形态入手,也有不少创业者选择从制作精品内容入手:

新东方多纳 从它擅长的语言教学开始,出品了 20 多款 APP,已经开始尝试图书、音频、视频、智能玩具等变现方式;铁皮人一开始做 数字读物 ,至今已出品了108 款应用,现在带着 700 万以上的用户量级做起了会讲故事的 儿童智能玩具 ; 宝宝巴士 旗下的 70 多款应用,则包含了语言、童书、鞋子、百科、交互音乐、益智游戏等多个类型;获好未来投资的 小伴龙 只有一款 APP,孩子可以在场景中进行探索式学习,下载量已超过 5000 万次。

Babycan 走的也是制作内容路线,它选择从 “家长陪伴孩子玩耍” 这个场景切入。创始人李白告诉我,现在线下幼儿园(尤其是私立幼儿园)面临的很大一个问题是:老师多是中专、大专毕业,对和儿童相处模式的了解仅停留在 “术” 的层面,不理解儿童行为背后的深层原因;另一方面,这三年随着《爸爸去哪儿》这样节目的热播,越来越多的父母了解到 “陪伴” 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但却不知从何入手。 李白认为,“陪伴” 和 “游戏” 对孩子来说既是高频刚需,也是可能性最丰富的早教形式,而目前大部分的幼儿园和家长,都没能把这件事做好、做科学。

Babycan 以碎片化卡通短片的形式,提供创意亲子小游戏的点子,帮助家长在具体场景下找到合适的游戏:孩子不睡觉该玩儿什么,分离焦虑该玩儿什么,在餐厅大吵大闹该玩儿什么......另外,APP 可在家长模式和儿童模式之间切换,两种模式的视频组织方式不同:儿童模式简单直观,方便孩子自己点开卡通片观看;家长模式则将视频归类在不同场景里,方便家长按需检索,并提供反馈数据。

为不同场景提供相应的创意游戏,只是 Babycan APP 产品逻辑的表层;更深层的逻辑是,每个视频都贴有标签,标签背后是一整套 0-6 岁儿童发展图谱,游戏目的也不只是在各种场景下 “解燃眉之急”,而通过亲子游戏互动,进一步全方位培养幼儿的接纳力和创造力。

Babycan 想做科学早教,产品背后的逻辑自然不是凭空而来。李白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专门研究学前儿童教育,在行业内有 10 年经验,开过 10 所幼儿园,对于早教这件事怎么做,有从行为,到心理,再到生理的一整套理论和实践基础。 做 Babycan,相当于把这套理论以卡通短片这样生动可模仿的形式广泛传播出去,帮父母们做好了早教的理论 “功课”。

当然,厚实的理论基础并是不一切,教育的更高层次是 “因材施教”,而这也是 babycan 最终的方向。未来,Babycan 将会做这么几件事, 让产品从简单的 “内容输出” 往 “个性化教育” 方向发展

  • 将创意游戏背后的儿童发展图谱向家长公开,让家长动态追踪自己的孩子处于哪个位置,该着重发展哪方面能力,而图谱本身也会不断演进,使之更适应国内的亲子的互动方式;
  • 从多个维度分别收集家长和孩子的反馈数据,根据不同的亲子性格和互动方式,个性化推送短片;

Image title

除 Babycan APP 这款产品线之外,团队还将动画短片剪出了电视版、PC 版,比 APP版本略长,已经在易方、彭博、爱奇艺等端口播放,另外,李白 “白老师” 还会每周在群里为父母进行育儿讲座,未来会把讲座制作成动画公开课。毕竟对于儿童教育产品来说,背后有多少理论支撑家长看不到,但通过这些方法培养起的信任感却是实实在在的。

至于盈利方式,李白称还在摸索当中,在短片中植入品牌广告,进入幼儿园并向 B 端收费,C 端增值服务收费(比如提供更完整精确地儿童发展动态追踪图谱)是目前可以想到的几种方式。

Babycan 另一位联合创始人来自微软,之前主要负责 Bing 的大数据推荐。目前 APP 上已有 500 条短片,并保持着每周更新两个主题包共 6 个视频的节奏。

原创文章,作者:小天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