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下一个金矿】移动到连通改朝换代,医联想为医生搞掂一切

36氪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互联网医疗的创业,也许真的要从 “移动浪潮” 转向 “连通时代” 了。

过去五年,“移动医疗” 几乎成了医疗领域创业创新的代名词。人们憧憬着移动互联网能给传统医疗带来颠覆式改变,于是孜孜不倦的寻找 “痛点”,寄希望把患者、医生、药品、检查甚至医院都搬到网上、云上,提高效率、改变体验。但实践证明,移动医疗的改造思路基本上失败了。线上化的产品带有更多娱乐性,基本没有被医疗产业链中个任何一方认真对待。

但新的方式正在出现,这就是 “连通时代”(称连通医疗还是有点不明所以)。

如果说连通,那它对应的应该就是不连通。在传统医疗领域,最常见的是信息孤岛普遍存在,医院、医保、患者等各个医疗主体的信息都是割裂的;而且医疗体系当中的各类机构缺乏协作,比如不同等级、不同功能医疗机构的协作,保险公司与医疗机构间的协作等。那么连通时代,互联网所要改变的其实是这种割裂的现状。

所以,连通时代的医疗创业思路,应该从原来的寻找痛点提供解决方案,改变为未来的寻找 “接口” 推动资源流动。实际上,很多互联网医疗公司已经在做一些连通的尝试,比如非常火的医疗连接保险的尝试。不过这只是接口中的一个,医联选择的接口是医生。

这可以理解,时代怎么变,看病的是医生不会变。像Figure1、Medscape、3D4Medical,以及杏树林、杏仁医生、新屿信息等国内外的创业公司,都在围绕着医生的互联网化做文章。而医联的创始人王仕锐跟我说,他的思路是“服务医生的一切”。

医联履历光鲜:2014年8月,医联获得来自联创策源与 PreAngel 共投的天使轮融资。2015年2月,获得了红杉中国数百万美元的 A 轮融资;同年9月,医联又获得由腾讯领投、云锋基金跟投的数千万美元 B 轮融资。那时候,被阿里和腾讯同时看上医联引发了业内的惊呼。

【寻找下一个金矿<番外>】移动到连通改朝换代,医联想为医生搞掂一切

不过后来的大半年里,医联就在公众视野里消失了。于是,我最近去找王仕锐,想知道他们究竟在干什么、又想怎么干。换句话说,医联究竟想怎样把这个接口接上。再看看阿里和腾讯究竟是看走眼了,还是看对人了。

①由轻到重

“我们现在的团队规模接近 600 人了。嗯,(看着我的表情)你不用这么惊讶吧,这哪儿算大。” 王仕锐对我的反应有些意外。

后来,想起那天听好大夫的创始人王航说,他们的团队规模已经有 800 人了。我又咨询了一圈其它几个巨头,都已经达到了数百上千人的规模。相比互联网巨头,百人、千人可能不值一提。但这有另外一个问题,互联网医疗或许将不再有所谓的轻模式了。

什么是轻模式?它的基本思路是这样的:医疗系统面临问题 A,运营商开始应用 B;与问题 A 相关的人(比如医生、患者)通过应用 B,轻松高效的解决了问题 A;于是,人们惊呼应用 B “哇,好好用啊!” 理想的结果是,应用 B 聚集了海量用户,运营商躺着把钱挣了。

这样一个思路的模式究竟轻在哪里?就是服务轻。

以特别受重视的医生群体为例。几乎所有人都不否认医生在医疗当中重要性,于是有不少试图满足医生需求的产品出现。但医生似乎不买账,并时常抱怨 “工作这么忙了,哪有时间用这个。” 有人认为需要市场教育,部分且不主要的原因是。如果仔细考虑医生的抱怨就会发现,一直标榜帮助医生提高效率的移动医疗,在实际中却成了医生工作之外的负担,是忙完工作才会用的东西。

这应该是没有真正满足医生需求的表现,我问王仕锐,定位医生群体起家的医联在与这个群体磨合两年之后,看到的真正需求究竟是什么?

“太多了。” 忘了交代,王仕锐自己也是医生出身。“一开始的时候我们的产品经理列出了一千多条需求,从学术交流、研究培训、用到助手到私人约会等包罗万象。但归结到一点最核心的就是有尊严、有收益。” 王仕锐的这个结论很多人都认识到,它也是医改的目标。但真正重要的问题是,怎么才能满足这个需求;更重要的问题是,怎么才能让医生信赖(信任 + 依赖)你能做到。

从医联的经验看,这一点应该拼的就是对医生群体的理解,对服务深度的挖掘。“医生既要看病,又要科研、又要教学,是三位一体的。那你就应该全方位满足他 / 她的需求才可以。” 这一点其实并不容易,王仕锐说,你需要深度跟随、信任感建立,“所以,我们需要的人也就非常多。” 估计这也是为什么,王仕锐觉得 600 人根本不算多。

医联是从医生社区起家的,希望能够帮助医生摆脱琐事、专注医疗。最早的思路是从学术交流和情感输出需求入手,医生可以进行病例分享、学术讨论、临床交流、手术出诊等,从建立综合良性的个人品牌。后面医联还要继续挖掘这个需求,比如帮助医生在线上打通影像、检查等接口,以及建立多学科会诊的工作方式。

来自医联方面的数据,医联平台用户全部为实名认证的执业医师,已经达到 20 万,并以三甲医院的医生居多。从覆盖面的角度,目前,医联已覆盖 8 类一级学科、55 类二级学科、用户遍及中国全部 34 个省份、2.2 万家医院,所覆盖的医生数量已达 40 万左右。从 2015年10月 开始在全国七个大区,超过 3000 家医疗机构成为医联的合作伙伴。

【寻找下一个金矿<番外>】移动到连通改朝换代,医联想为医生搞掂一切

但数据仅仅反应部分层面,对创业公司来讲甚至是不重要的层面。真正重要的部分还是发展思路,以及创始团队和他们的执行力。

所以,我还是更关心医联的发展思路。王仕锐把他的思路总结为一种 To B 的心态,就是要为用户提供深度服务。而且医联的深度既有纵向的满足个体医生多方位需求的深,还有横向的满足各类医生需求的深,也就是那些没有被早期互联网注意到的、没有光环和资历的普通医生。

“我们要开发那些没有被开发出来却有能力的医生。那这个就没办法做短平快,因为口碑信任品牌的建立都需要时间。” 王仕锐说,“所以,医疗领域显得慢啊。”

但也许这是未来医疗领域的趋势,就是重模式。

“重” 的含义不是盖医院的资产重,而是建立全流程的服务重。服务的轻与重,也就是痛点与接口的差别。“移动” 时期是找到一个痛点,然后针对这个痛点用互联网的解决方案从外部去改造它,最后证明力不从心;“连通” 时期是找到一个接口,然后去满足这个接口里面群体的一切需求,直到让他们爽得对你服服帖帖。

②颠覆到流动

这还不是结束。

移动医疗是从外向内的改造,所以 “颠覆” 是那个时期的响亮口号。而连通时期则完全不同,互联网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打破原有医疗主体间的割裂孤立状态,通过深度对接和精准匹配建立各个医疗主体间的连接通道,从而推动医疗资源的合理流动和配置,发挥最大功效。

总结起来,从移动到连通其实是互联网改造医疗思路的变化。互联网医疗所做的不再是 “打碎一个旧世界,再创造一个新世界”,而是内化医疗系统内部去重新塑造各个主体的存在状态。

【寻找下一个金矿<番外>】移动到连通改朝换代,医联想为医生搞掂一切说得有点玄乎,仍然以医联为例继续讨论。在平台上积累了一定数量的医生之后,医联后面要做的事情才是关键,因为它必须让这些医生 “有尊严、有收益”。说得再具体一点儿就是,医联平台上的医疗资源要流向哪里。

“怎么让医生赚钱,只做医生之间的连接是不够的,就需要连接医疗行业其他的端口,比如医院、诊所,以及患者、供应链、保险。” 在连接医院方面,王仕锐的计划是民营医院。

“他们对顶尖的医生是极度缺乏又非常渴望的。” 王仕锐说。但现状是,民营医院的争议非常大。“我知道,基本上从我上学的时候起,对民营医院就有两种态度,一种是坚决抵制,一种是帮他们做得更好。” 王仕锐说,“我倾向后一种。当然不是帮他们赚钱,而是帮他们良性发展。”

后面的逻辑就比较简明,专家可以到民营医院门诊、手术,也可以帮助医院做学科建设。王仕锐的思路还是一样,服务到让他们离不开你。但实际操作中却远没有看起来这么容易。“这是个非常强运营的事儿,而且需要积累数据、打破信息壁垒,尤其是还需要平台的品牌背书。” 王仕锐说,“很慢,但一定能做成。我非常乐观,甚至有点不太理性的乐观。”

不过,王仕锐特别提到,医联目前还不会直接面向患者。医联所服务的患者将主要来自线下合作的医疗机构,以及平台上的医生。“我们就是要用互联网重新搭建一个体系,通过我们这个体系的运转来解决问题。” 王仕锐说。

总结起来,医联是希望通过自己的连接,重构医生、患者和民营医院之间的关系,并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三方收益。而在保险方面,据了解,目前医联已经在接触保险机构并尝试合作,双方有可能合作推行了中国第一个手术险。有关医联的盈利思路这里就不介绍了,盈利方式从来就不是设计出来的,只要连通模式能够跑通,盈利就是多少个零的问题。

PS:有关移动到连通的话题,有兴趣的可以一起讨论,站内私信或电子邮件(liuyong@36kr.com)皆可。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