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好医生”这个移动医疗土豪玩家,初诊、随诊、慢病、药品配送……什么都要做

36氪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平安集团的“ 平安好医生 ”围绕C端用户的服务可以说是“一条龙”、“大而全”,从初诊咨询、病后随诊、慢病管理到药品配送什么都要做。如何实现这一点?从目前战略布局来看,主要还是钱和资源的整合。

购买一批医生做“家庭医生”,匹配给初诊用户。 解决医患交流响应不及时的问题,并不能作为真正的“全科医生”服务,比如全科医生根据病人详细病史,修改专科医生的用药方案,这一点平台上的“家庭医生”并不能做到。但可以做初步的导诊和转诊,导诊给谁,就到了合作医院和医生。

整合自己的诊所、合作医院,补贴医院好医生。 目前平安好医生签约全职家庭医生1000名,三甲医院名医合作5000名,计划再加入50000名外部医生(不一定是名医),合作2500家线下医院,自己开展10000家左右诊所和健康监测检验中心。拿钱养医和办诊所,确实不是创业团队都能做的。

投资/并购创业团队,业务深度合作。 对于平安集团而言,并不是所有的业务垂直都期待自己来啃。比如需要铺设庞大物流网络的药品配送就可以交由战投团队来做,平安的药厂资源还可以帮助创业团队和线下药店做更深入合作(目前平安宣布的首选城市有北京、上海、杭州、南京、广州、深圳、沈阳、天津,合作方是医药集团与连锁药房),从平安创投投资掌上糖医来看, 慢病管理平安更在意做一个数据和服务商平台 ,大部分C端业务不会自己来动手。

玩转自己的保户资源和合作机构资源。 除了医院之外,与平安保险以及传统的平安健康管理服务合作的机构,比如体检单位、营养师团队等非医疗机构都可以为平安好医生的业务提供大量结构化数据,服务团队资源和用户资源。自己的保户也是业务开展的不二首选。

作为保险的增值服务,鸡生蛋,蛋生鸡。 平安一直在强调平安保险对于提供中国人群健康指数的期待,从美国的业务模式来看,保险公司合作个人健康管理增值服务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但两个入口同时并行,对于平安来说成本相对较高(当然从它公布的年利润来看,短期不是太大问题……),用户粘性可能会增强,品牌效应和信任度摆在那里。

平安缺乏什么? 大而粗来推测,慢病险种等保险的算法模型还需要不断完善;多个业务同时进行,内部团队架构和利益方面可能会影响执行力;步伐保守,业务多求稳,缺乏奇兵和创新,投资并购毕竟不能完全解决这一问题。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