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果奖再次被中国人收入囊中,郝景芳凭《北京折叠》成“刘慈欣第二”
北京时间8月21日上午,第74届雨果奖颁奖典礼在美国堪萨斯城举行。继2015年刘慈欣的《三体》之后,郝景芳凭借《北京折叠》再获雨果奖!这次是中短篇小说的竞选单元,《北京折叠》力压斯蒂芬·金的《讣告》摘得桂冠。
在启程去美国参加科幻大会的前一天,她对凤凰网表示,《北京折叠》是由著名科幻作家、《三体》的译者刘宇昆翻译并推荐的,自己对雨果奖并没有报太大希望,在同组有大咖斯蒂芬·金的情况下,得奖的几率不超过五分之一。
虽然《北京折叠》是一部科幻作品,但其中所设定的三个互相折叠的世界所映射的上流、中产和底层三个阶层却被认为有极强的现实含义。这来源于郝景芳之前在城中村居住的经验,郝景芳说,在城中村,她可能接触到他们的生活,希望展示出来那种人群与人群的隔离,在这个城市中有另外一个群体,虽然跟他们地理上很近,但都是从高级场所到高级场所,完全不会有什么实际的接触,她就想把这种隔离展现出来。
《北京折叠》所构建的制度看上去是很不平等的,郝景芳举例说,现在的留守儿童现象,在这个制度下,有两亿多人这么大规模地在城市里面打工,其中一大半必须长期跟自己的孩子相分隔,把孩子放在原来的环境里,自己在这边做着低廉的工作。
“如果从一个宏观上帝视角看,你会觉得这个制度简直是非常的不公平,他怎么能够剥夺这一个人最基本的、家庭和睦的权利呢?但是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大家也并没有因此而奋起抵抗,而且你在这种其实是很残酷的过程中,还是可以发现其中每一个人,都是在朝着他自己心中温情的方向去努力。他在城市里打工,给小孩寄奶粉,实际上就是体现了这种制度的不平等,可是对于他来讲,这是他那个时候所能做的所有的事情。”郝景芳说。
在《北京折叠》中,郝景芳提出了未来的一种可能性,面对着自动化、技术进步、失业、经济停滞等各方面的问题。同时,她也提出了一种解决方案,有一些黑暗,显然并非最好的结果,但也并非最坏的:人们没有活活饿死,年轻人没有被大批送上战场,就像现实中经常发生的那样。
“我个人不希望我的小说成真,我真诚地希望未来会更加光明。”郝景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