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Vine模式重来,大概就是Biu这个样子
一开始的 Biu ,我是拒绝的。
1.0版本的Biu,曾经也是随大流的Snapchat“阅后即焚”大军之一。后来的悲伤故事大家也懂的,体量不够大的小App们纷纷发现,聊天也好约X也好,最后的不管是关系链和内容都被微信吸走了。
阅后即焚的水土不服,让Biu的创始人吴永辉开始转换思路做图片社交。在2014年底与杭州高校跨年晚会合作的过程中,吴永辉发现,现场参与双屏互动的用户和活动方,不仅只满足于小屏到大屏的刷脸式互动,更希望还原并保留活动中的那些high点。“而用静态图片,或者类似于Vine的短视频在现场景下很难产生优质内容,视频太长,静态图片太单调,所以我觉得还是GIF最合适”。况且,在国内,既生美拍,何生Vine。
如果Vine模式重新来过,大概就是Biu这个样子
提到GIF,可能更多人想到的是GIF快手那种搞笑的传播方式。Biu 2.0却把GIF做出了逼格,让用户自己玩出了花儿。如果非得做出个B格满满的Vine,说不定就是Biu这种。
Biu简化了Gif的生成方式,用户的操作跟普通拍照无异,但一次快门其实完成了5次拍照,普通用户也能拍出有趣的东西来。除了Gif的基本功能,Biu也配套了国内流行的贴纸玩法。
“通常的GIF大约是这样,比如五张图的播放顺序是12345,然后自动跳回图1,再来一次12345,从图5直接到图1,这种视觉效果显得非常跳跃。而我们稍微处理了一下,采用12345432”。——跟回文的信息结构类似。觉得此处理论抽象的,可以想象一下哈利波特中的魔法照片,在一张相对静止的图片中,局部产生动态效果,原本线性循环变作了双向循环。
产生的诞生取决于创始团队,但成长得靠用户。
“我们的明星用户Kiko是个插画家,她发明了一种新玩法:把画好的一部分先剪下来,再把底片固定住,把剪下来的部分放在画面中,然后一口气吹掉,从而制作出了特别漂亮的GIF。她的艺术水准很高,在Biu上很受欢迎,有很多人开始学她的方式,也在进行创作”。
当PGC内容大量浮现的时候,Biu就为某一类人找到了场景,也许一个高逼格的艺术创作社区可以在Biu上形成,摄影爱好者、设计师、画家等文艺范儿人士,或者能在Biu上找到一个理想的制作分享平台。
新版Biu的优质内容浮出机制上还主要依赖于精选、点赞和关键词搜索。而且转型前后的用户群体分野较大,之前留存下来的那批用户在创作能力上与Kiko们相距甚远,内容水平两极分化。
作为阿里系创业大军中的一员,Biu在获取用户方面地推色彩也很有意思。“我们为酒吧、派对、演唱会等各种活动制造了一个硬件版Biu,客人会过去互动,为我们的App带来不少流量,商家也能受益”。
目前Biu已过A轮,总用户约200万,日活用户约23-24万,25人的团队中,技术与运营各占一半。Biu的下一步重点依旧放在强化用户体验上,“我们接下来会与网易的Lofter合作,在GIF上继续发展,同时我们考虑到用户群中的摄影师可能会更喜欢长图模式,提供更专业的工具,让他们更好得讲故事”。
原创文章,作者:斯小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