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资产运营真的是互金平台转型的灵丹妙药吗?

36氪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轻资产运营真的是互金平台转型的灵丹妙药吗?

作者:薛洪言  苏宁金融研究院互联网金融中心主任

来源:苏宁财富资讯(ID:SuningWealthInsights)

近期,“萝卜章”事件终因保险公司的垫付而告一段落,对吃瓜群众而言,这件事就算过去了,但对从业者而言,却有很多启发之处。过去的几年,互联网企业流行轻资产运营思维,延伸到金融领域,信息中介成了轻资产运营思路最好的落地方式。于是乎,不仅传统金融机构纷纷宣布轻资产运营转型,互金平台也在市场和监管的推动下一步步走向信息中介化。

但问题在于,鉴于金融产品自身的专业性和复杂性,在当前甚至未来可预见的几年内,市场不能指望消费者对金融产品风险的鉴别力有质的提升,在此背景下,消费者的金融产品选择必然严重依赖平台的产品推荐,并更多地演变为基于对平台的信任而选择理财产品。这一点虽然从合同关系或法律关系上有不合理之处,但站在市场角度看又并非没有道理。

逻辑困境来了,在消费者把金融产品的选择权交到平台手中时,对平台而言就是沉甸甸的责任与压力,规模越大,责任越大,平台还能淡然地把底层资产的甄别权交给第三方而安心地做展示窗口吗?这种把自己的命运全然交到第三方合作伙伴手中的互金平台,真的有未来吗?

问题频发背后可能是战略思路出了问题

理财产品违约,已经成为互金平台不敢触及的“红线”。这个红线,不在监管层面,而在实操层面。在当前的行业环境和舆论环境下,一旦平台未能及时兑付资金,很容易引发投资者挤兑潮,给平台带来灭顶之灾。基于此,对平台而言,良好的信誉是第一宝贵资产,平台通常会不惜一切代价来确保到期资金的按时兑付。

挤兑带来的最大问题是流动性危机,在正常经营情况下,理财平台会保持相对稳定的资金流入和流出情况,通过事先的流动性测算,基本可以保证流动性均衡。当挤兑发生时,平台在短时间内遭遇大量的资金流出需求,此时并无足够的流入资金接盘,导致兑付失败。兑付失败本身会加剧投资人的恐慌情绪,引发更大规模的挤兑,也会使得潜在的流入资金中断,使平台丧失资金来源,最终因资不抵债而破产倒闭。对互联网金融平台而言,由于缺乏类似的存款保险和央行最终贷款人等制度安排,一旦遭遇挤兑,几乎就是灭顶之灾。

回顾2016年以来的理财平台倒闭潮,在500多家跑路、提现困难或经侦介入的平台中,产品逾期几乎是唯一的导火索。产品一旦逾期,接着就是挤兑,再然后是提现限制,最后是经侦介入。由于提前可以预测到结局,一些平台干脆选择在产品逾期或接近逾期的时点“主动”跑路。你要说有的平台本来就是骗子,不否认。但500多家平台都是骗子吗?肯定不是。相信大多数都是受互联网轻资产思维影响的创业者,怀着满腔热情进入这个行业,以“轻资产、平台化”的思路去“链接”资源,终因经验不足接手大量的“问题资产”,至此,一些创业者开始黑化为不法分子,玩起庞氏骗局的游戏企图自救,玩不下去就跑路;还有一些创业者,选择倾家荡产填坑,之后停业关门;还有一些,因无力兑付面临经侦介入。

当前不良资产高增长的趋势仍在持续,行业中也还有几千家平台,平台背后资产的质量状况将直接决定平台的命运。问题在于,由于奉行轻资产思维,平台在资产甄别、贷后管理等方面过度依赖第三方合作伙伴,真要评估资产质量,恐怕平台自己心里也没底吧。结合监管门槛和不良资产暴露的趋势,笔者曾经断言2017年末还能持续运营的平台将维持在500家左右,意味着还有接近2000家平台需要出清。如此大规模的平台退出,不能不说是业务模式或者业务模式背后的战略思路出了问题。

轻资产还是重资产,金融企业要怎么选?

回过头来看,自2010年以来,互联网改造传统产业,在很多领域都取得了成功甚至后来者居上,但唯独在金融领域,互联网思维似乎遇到了瓶颈。

互联网思维强调轻资产运营,大致的套路是通过免费思维和流量策略吸引用户并实施免费策略,然后以跨界思维寻找合作伙伴搭建平台,通过平台化的运作为客户提供一体化服务提升粘性,对资产方收取通道费或流量费以获得盈利。

在互联网思维模式下,平台与资产提供方只是通道合作关系,对资产的质量无心也无力进行甄别,这就埋下了行业发展的隐患。要知道,普通的商品销售出去,服务基本就算结束了,而金融产品卖出去,一切才刚刚开始,只有底层资产不出问题,放出去的钱能收回来才算圆满。所以,金融产品的风险和问题都是滞后的,片面强调当期规模并无任何意义,有时候一个资产逾期处理不慎,就可能引发挤兑而致全盘皆输。值得注意的是,金融业又是讲究杠杆效应的,像商业银行,基本是10倍的杠杆,10元钱本金可以放100元钱贷款,这意味着,如果不良率达到10%,就把本钱亏光了。很多分期公司,不良率达到15%以上,从资本的角度看,估计也已经资不抵债了。

在金融业,大家发现并不能照搬互联网的传统做法,估计也是互联网金融巨头纷纷从传统金融机构聘请高管的重要原因。然而,数以千计的小平台既缺乏对金融的敬畏之心,也缺乏从传统金融机构聘任人才的意识,即便有这个意识,也不见得能请来真佛,毕竟,传统金融机构里的人才也往往只会青睐巨头。于是乎,经过了短短一两年的高速发展后,行业的从业机构纷纷停业,表面上是监管合规成本提升,根本原因还是发展模式走进了死胡同,难以为继。

轻资产的运营模式并非谁都可以玩

对传统产业而言,轻资产运营的难点在于做大客户规模,有了客户才能吸引商家入驻,有了足够丰富的SKU,反过来也能提高客户粘性,于是流量运营的思路应运而生并大获成功。

对金融业而言,轻资产运营的难点在于借款人(即底层资产)的风险管理,风险做不好,轻资产运营就是虚的。既然轻资产本身决定了不可能深度介入资产的甄别和风控过程(这样就不是轻资产模式了),那就要求平台方具备极其强大的市场影响力和资源协调能力,确保底层资产一旦出事,各方不会扯皮,生态圈能兜得住,保住平台的声誉。对于大多数中小平台而言,缺乏这样的影响力和协调能力,一旦底层资产出事,合作伙伴往往反目成仇,要么平台自己兜底,要么事情闹大,经侦接入,平台完蛋。而后者,正是数以千计的互联网理财平台已经经历或正在经历的事情。

因此,就金融业而言,轻资产的运营模式并非谁都可以玩,先要掂量下自己的影响力和协调能力。一旦选错了战略方向,必定事倍功半,而且多半会是个悲剧的结局。

随意打赏

轻资产转型互金平台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