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生鲜电商不烧钱怎么玩?GrubMarket的经验在此

36氪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美国生鲜电商不烧钱怎么玩?GrubMarket的经验在此

生鲜电商早已和烧钱与竞争激烈画上了等号,大洋彼岸的美国亦是如此。无论是Amazon Fresh、Google Express这样的巨头,还是Instacart、Farmigo、Good Eggs等新兴玩家,似乎都难逃烧钱的困局,不过刚拿到B轮2000万美元的GrubMarket有话要说。

上周,GrubMarket 宣布完成 2000 万美元 B 轮融资,投资者包括 Sound Ventures、Global Founders Capital、 Riverhead Capital、 Reindeer Investments 等及其他一些个人投资者。目前其年营业额达到2500万美元。

业内对生鲜电商最大的难点早已达成共识,那就是采购供应链与物流成本把控。从36氪此前报道来看,GrubMarket在创业初期选择了较轻的平台模式,由农场直接运送至用户家中,平台从中抽佣20-25%,不建设仓库。但这种方式容易导致产品供货不足、质量不可控的问题使得该公司已逐步开展自营业务GrubBox。虽然其业务规模比巨头低不少,但客单价达80-100美元,毛利达到30%-60%,物流成本和损耗率分别把控在15%、2%-4%。

由于上游产地的标准化水平较高,美国生鲜电商在品控处理环节要省力不少。同时,农场的话语权也比较强。GrubMarket公司CEO Mike Xu认为,农场主更喜欢做批发生意而不是少量多次的供货,而Amazon Fresh出于对用户次日达的承诺,要求农场在单量不大的情况也以天为周期供给产品,遇到了难以整合供应商的挑战,目前其以转向自商超取送产品的模式。

为了增加对农场的采购量,GrubMarket选择B2C与B2B业务并行,各占一半。B2B业务的毛利虽然比B2C要低,但订单量较为稳定,可以加大采购量以获取更好的供应商整合能力,实现批发价进货,批发价+零售价售卖。而且Mike称其面向中小餐馆的B2B业务已经盈利。

这里我很好奇,为什么国内生鲜B2B整个行业都在亏钱,GrubMarket那边却能盈利?Mike给出了两个因素,一是其没有专门的分拣打包操作,而是直接配送整箱商品;二是其SKU只有200余种。而美菜绝大多数亏损的来源,便是需要对数千SKU进行标准化处理、分拣、打包等操作。这背后是中美餐饮客户的需求差异,后者菜品更加简单。

为了加大单次采购量和降低物流成本,该公司采用会员订阅制,引导用户在周日前统一下单,周三配送(或周三前下单,周六配送),以此汇聚单量、提升订单密度形成共同配送。目前骑在旧金山湾区和洛杉矶分别有27、19人的配送人员,平均每车配送十几单。该公司在两地租有仓库,也雇佣了员工进行库内打包操作,Mike要求精打细算,比如毛利40%的情况下,打包成本不能超过8%。

不过按周订购只能代表部分需求,Grubmarket也在尝试提前备货来提供次日达服务。

最近黯然离场的Farmigo其实也做了周订购服务,但Mike认为其问题在于需要用户到自提点取货,而这并不符合美国用户习惯,致使花了巨额营销费用却没能获得业务增长。说到用户习惯,国内以拼好货、拼多多为代表的拼团模式在美国似乎也有待探索,Farmigo尝试此事,但没有处理好和”领团人“的利益分配问题。

总体而言,Mike认为美国生鲜电商还处在“春秋末、战国初”的阶段,巨头业务规模还不算大,且只集中在某几个城市,仍然有不少机会。不过GrubMarket仍对城市扩张比较保守,追求达到盈亏平衡在开辟新市场。

随意打赏

grubmarket二手车电商烧钱美国生鲜电商美国跨境电商生鲜电商平台生鲜电商模式电商烧钱模式生鲜电商倒闭生鲜电商美国生鲜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