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未来社交方式是哪一种?
Sketchoff 、 朋友印象 等创业公司,正在尝试一种朋友互评的社交模式。试想下,你的微博主页将不再是你自己的语录,而是朋友们的爱和吐槽。如果这种模式得以发展,你的网上身份很快将不止囊括性别、地域等外在数据信息,也会涉及待人处事的内在信息。这种几乎要把人人老底都揭穿的社交形式,在未来会不会发生?
我的答案是,会。对于一条狗来说,世间所有的相遇,都是咬得两嘴毛。而人类社交却没有止步于这样直接正面的接触,而是不断开拓出侧面信息的维度。
人类社交的 1.0 版本,最接近动物的直接。还是婴儿的你,遇见另一个婴儿,就会好奇地触摸、有意引起注意地推搡、发出叫声来结识新朋友。
人类社交的 2.0 版本,流言开始四起。你心仪隔壁班的男生,就总在朋友间把话题引向他。你想知道他受不受女生欢迎,在篮球队是不是打主力,女班主任是不是对他青眼有加。这时候,对侧面信息的需求不知不觉跑到了正面社交的前面。你不光要看到舞台的正面,还在要开场前去参观后台。
人类社交的 3.0 版本,前后台索性打通,成了全景模式。原本在后台你所看不到的生活部分——吃饭、健身、金融信用、职业表现——借助互联网,成了近距离直播。这时候,侧面信息的品类已经比朋友间的闲话丰富出许多。
人类社交的 4.0 版本会是怎样呢?我认为舞台和观众席之间的界限会被打破,每一个位置都可以观看和被观看,每一个在场者都既是演员,又是观者。侧面信息会超越客观的硬数据(你本周步行了多少公里、喜欢网购哪类商品),加入更体现人性的软数据(你对待老板是什么样,对待餐厅服务员是什么样)。也会超越自我展示的形式(你发的微博、朋友圈),加入更多他人的视角。对于电影、餐厅这些商品服务的信息,我们已经完成了这样的改造,使全民都参与评价和展示。一个人也可以像一部电影,在没看以前就被了解。
有哪些趋势性因素也会促成社交形象信息化?
1. 数据和数据处理技术飞跃,你的身份就是你的资产。
根据 Liberty Global 的预测,截至 2015年,全球 1/4 的人口都会成为社交网络的成员。同时物联网的兴起也会进一步增大数据的体量,丰富数据的类型。数据化的社会里,关于每个人的电子信息会变得更完整、更容易追踪。由个人信息数据集合而成的电子身份会越过货币、银行卡号、付款二维码,而直接成为一种新的流通货币,身份即是资产。对于资产的评估也会由浅入深地进化。
2. 商业利益驱动个人数据的完善,不仅互联网企业,居委会也许都会数据化。
如果你招聘一名保安,你也许不仅愿意付一点钱查询他有无犯罪记录,你还愿意多付一点钱,知道他是不是个阳光正义的好少年,身边有没有坏朋友,喜不喜欢狗。从宏观上看,个人信息值多少钱?Liberty Global 以欧洲为例计算,个人数据信息给欧洲企业带来的业务平均每年增长 22%,到 2020年 将会达到 3300 亿欧元,占欧盟 GDP 的 8%。对个人数据的利用也会从互联网企业延展到传统生产和政府服务中去。巨大的商业价值和广泛的应用前景,会促进个人数据的完善。
3. 未来也许不再有专业公司,一切靠合作生产。
随着高精度摄影设备的傻瓜化和日常化,我们完全可以想见未来将不会有职业的摄影记者,而是靠身处新闻发生现场的普通人随手拍摄,即时分享。而科技作家 Clay Shirky 在著作 “Here Comes Everybody” 中提出,未来的所有服务和商品,都将由大众协作参与,大众取代个体的负责人,业余化(amateurization)取代专业化。在一个合作生产的社会里,让一群人来补充一个人的信息,也很容易发生,网络爆料、人肉搜索就是现有的例子。
4. 未来也许根本不需要工作。
随着生产活动的不断自动化,不少人认为智能机器人早晚会让人类彻底地不事生产(我也想这一天快点来),人们因此会有更多时间精力来参与评论(饱暖思淫欲,没事嚼舌根)。也许有人会特别热衷评判别人,那样我们除了影评家、食评家以外,还会有 “人评家”;也许有人反而会三缄其口,毕竟人类是情境动物,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而到了网络上,多面的情境被碾压成了扁平的一面,要求发言者高度的完整诚实(integrity),很可能会让人不舒服,就像我们不太乐意把老板要求我们说的话发到朋友圈去。也许有人会呼朋唤友地给自己做评价,显示人气,最后演变成明星和普通人的数据量严重地不均;也许有人会遭受网络舆论的霸凌,不堪其辱,而民权最终会逼技术让步,就像棱镜门之后的舆论使窃听技术让步一样(不过也有可能神不知鬼不觉地,让技术更进步了)。
但无论如何,个人形象全面的信息化已成趋势。世间所有的相遇,都会是信息层面上的久别重逢。
你认为朋友间会在网上相互评价印象,并最终集合成大数据吗?欢迎把你对未来的趋势判断与我交流:yangmei@36kr.com。
题图来自 网络 。
原创文章,作者:杨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