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ppy 儿童节】 当我们说“为儿童设计”时,我们在说些什么?

36氪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节日已经越来越是象征意义了。 6·1国际儿童节 ,设立于1949年11月(与新中国同岁),旨在为了保障世界各国儿童的 生存权 、保健权和 受教育权 , 抚养权 ,为了改善儿童的生活,反对虐杀和毒害儿童而设立的 节日 。现代文明世界里,大多数被当作“未来”的孩子都不用为生存、安全担心。随着科技、媒介不断接入我们的、也是儿童的世界,有人担心“童年的消逝”而选择“放养”孩子,有人担心科技损害身体健康和阻碍智慧增长而限制孩子看电视用电脑玩iPad/手机。可我们的做法真的是在“保护”他们吗?

所以,在这个象征意义的日子里,让我们聊一聊当我们说“为儿童设计”的时候,在(该)说些什么?

  • 《安德的游戏》:从一个科幻故事说起

Image title

并不遥远的未来,来自外星系的虫族入侵地球,地球即将毁灭。危难时刻,勇敢的队长成年人瑞克汉姆阻挡了侵略者的步伐,但无法击败它,因为虫族的外星文明无法被理解。于是地球人致力寻找具有极高天赋的儿童加以训练培养,以期他们能够成为挫败外星入侵者的领袖人物。身形瘦小、神色忧郁但目光无比坚定的安德·维京被选出。经过数轮严苛的考评,他被任命为指挥官,竟然在一场游戏中拯救了世界。

这是一个极具象征意义的故事:地球即将被未知文明毁灭,成年人无法拯救,寄希望于一个孩子;通过教育、训练,在成年人设计的“局”里,孩子们通过一场游戏,依靠惊人的学习能力、创造力和团队协作,拯救了世界。

正是: 成年人无能力抗外敌,靠孩子玩游戏救世界。
横批:儿童是未来。 

《安德的游戏》通过极端的环境向我们揭示了儿童教育的目的,以及儿童产品的真正意义——培养面向未来世界的公民。在未知的极端的环境中, 当安全、健康都可能无法保障的时候,当传统的道德、教育观念、知识文明将根本无法适用的情况下,才能理解“儿童是未来”的真正含义,才能理解“为儿童设计”的真正目标,以及儿童对于我们人类世界的真正意义和价值。 因此,我认为“为儿童设计产品”的终极原则只有一条:面向未来。

  • 为儿童设计产品:面向未来 

“面向未来”的推导源自对现有科技发展的预判。 纵观人类历史的发展,在过去几千年,甚至几万年里,人类文明的发展都是相当缓慢,缓慢到科技发展的速度慢于人的学习成长速度(代际交替)。而过去一百年以来,尤其是最近几十年,信息技术的爆炸似的创新发展,对人类获取信息和学习能力提出了挑战,我们不得不开始面对一个残酷却在发生着的事实:科技的发展超过了人类的学习成长速度。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给出一个未知问题,成人和儿童同时有移动通讯工具的条件下,儿童解决问题的时间和能力未必会弱于成人,甚至有可能会超过成人,互联网为大家提供的同等的海量信息。 成人解决问题时往往还要基于过去的经验的预判,而儿童更近本能的更直接的是对问题本身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所以,“面向未来”对于成人提出的挑战是具有颠覆性的,它直接暗示着,我们对过去自身的知识、经验、受到的教育和训练的自我否定,我们是否敢于承认自己不如孩子。过去的人类历史告诉我们,孩子是我们的传承者 ,尤其是我们中华文明的传统让我们坚守:延续血脉,养儿防老。在生物规律上,我们也会先于孩子退出历史的舞台。在过去的历史中,当后代产生革新性变化的时候,可能父辈们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而从我们这代开始,可能新的变革、新的范式是由孩子来参与创造,甚至由孩子自己来创造时,我们该如何面对这样的让成人“难堪”的处境。

设想一下这样的场景,一位受过良好教育的年轻爸妈,面对自己还时常尿床的孩子,被告知他们的孩子会在创造着新的历史,这简直会是大多数人眼里的荒谬不堪,却是有可能成为不久未来的常态。成人与儿童共同学习,一起成长,人类抚养后代的目的可能变为:为了生存,养儿才能活到老。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面向未来”对于儿童教育或者儿童产品设计最大的挑战在于成人对自身角色的反思上面。 对于教育者最大的困难,在于从过去的知识传递者,转变为帮助儿童学习和成长的促进者,对于儿童产品的设计者,最大的困难在于从过去满足需求的产品设计,转向为帮助儿童探索未来的设计 。对于前者,在这里就不展开具体的讨论。我想重点讨论的是为儿童设计,“大人”的习惯/经验,是创新的(最大)阻碍。这个阻碍甚至已经固化在了我们的思维里,成为阻碍我们发展的思维定势,只有极少数人能跳出这个盒子里,做出具有颠覆性的创新产品。

  • 为儿童设计,请每天念诵:“大人”的习惯/经验,是创新的(最大)阻碍

纵观整个人类历史,尽管幸运地总有少数先驱在推动着我们前进,但当时(以及当下)真正阻碍未来发生的是我们—大多数成年人,和我们从过去带来的“习惯/经验”。不信?请看一个“很小”的例子:

QWERTY键盘 :1868年美国的新闻工作者克里斯托夫•肖尔斯(C.Sholes)发明了QWERTY键盘,其主要创新是根据对英文常用词频的统计修改布局,降低了老式打字机相邻键位敲击时容易卡住色带的机械故障。

Image title

自此,一个为了解决机械设计缺陷而发明的,学习成本极高(新手以周/月计),使用效率并不高的设计,伴随着我们从机械时代进入电子时代,从信息时代进入网络时代,直到现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其实原因非常简单:自从第一个熟练掌握的成年人成为“老师”,“已经学会/习惯”的人,是除了设计、生产等商业成本之外,阻碍更高效的“键盘设计”被推广的最重要原因—换句话说,当时先进技术的早期采纳者(Early Adopters)成为了今后先进技术的落伍者(Laggards)。

据说全世界的专利局每年都有众多对键盘布局的改进设计的新专利申请,历史上也有多次推广新键盘布局的尝试,但无一流行起来,哪怕理论和实践都证明新设计的学习成本和使用效率都更高,哪怕每年人类要为学习QWERTY键盘花费数以亿计的小时。

而即使伟大如“乔帮主”,能think different把人们从机械时代带入触摸屏时代,都“不敢”去挑战QWERTY布局,哪怕对于触屏,键盘布局只是一键切换这么简单。

Image title

而我们还围绕着这个“落伍的错误”,发明了一堆专利,做了一堆产品,建立了一堆公司,但就是无法换掉这个过时的设计。直到Siri出现,以语音识别和人工智能的为代表的技术发展,才从基于过去经验而设计产品的思维定势解放出来。

Image title

这并不是一个个案,而是充斥在现有的各种儿童产品的细节之中,我们甚至把这样的设计都当成了理所当然,而当我们仔细去观察孩子的反应,他们会对人机对话有着自然的亲切感,却会对qwerty这样的键盘设计有隔阂,于是我们发明了“学习”这个概念,需要孩子去花大量的时间成本来“学习”这个失败的设计,当我们成功的“改造”孩子的习惯以后,我们能洋洋自得的宣称我们的儿童产品是“有教育意义”的。 对于这种现象,我认为根本的原因来自成年人的封闭、懒惰和傲慢。

Image title

  • 面向未来,为儿童设计:请首先尊重科学,并科学思考

“面向未来”更是对未知世界的科学假设。当我们能正确的认识我们自己的局限,并且试图去克服思维定势的障碍,这只是在为儿童设计产品的道路上迈出了第一步。如果我们承认了自身的学习能力、创造力等有可能不如孩子,那么我们如何在退出历史舞台以前,为孩子设计产品,帮助他们为未来做出准备呢?正如《安德的游戏》里,其实是“无能的”成年人选拔和训练了安德,甚至精心设计了一个善意的“圈套”帮助安德的团队战胜虫族。那么什么才是真正好的儿童教育,或者儿童产品需要实现的核心目的呢? 

既然未来无法从过去直接推演出来,即是各种不确定性和各种可能性定义的“未知”,那么如何找到上述问题的答案呢?想要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就需要从哲学、科技、教育多个层面的思考。很多人认为,做儿童教育首先应该尊重儿童,但我认为应该是首先尊重科学,因为孩子对科学的态度比我们好。然后,科学的思考以下问题: 

  • 面对未知,我们应该教给孩子什么?
    • 教什么,能帮助他们面对未来一个复杂而又不断变化的世界?
    • 教什么,能让他们在未来这样的世界里,有更好的生活?(如何定义更好?)

教的目标:

  • 学习能力:因为未来充斥着类似外星文明这样未知的知识,已知的知识可能相当大的程度上是无效甚至阻碍的
  • 创造力:因为未来不确定的环境下,传统的规则都可能失效,要适应未来环境,人类必须能学习创造新的规则
  • 协作能力:尤其是在线协作能力。因为未来分布式的工作环境下,团队会随时聚拢。

思考这些问题时,注意以下领域/主题:

  • 全球化的视角:你的孩子将参与全球化的协作/竞争
  • 数字革命:善用科技的价值
  • 心智/脑科学研究:站在神经认知、脑科学的前沿

(以上是哈佛教育学院Project Zero提出的“21世纪的教育目标”。)

这些思考反向可以帮助儿童领域创业者检查自己所做的事情是否方向正确。比如,那些围绕着当下教育体制、父母的“刚需”的创业项目。比如,那些只是讲传统教育内容简单数字化的产品(为什么过去4年儿童电子书项目几乎全部覆没?)。

其实未来已经来了,就在现在的科技里,孩子比我们离未来更近。

  • 为儿童设计:善用当下科技的价值

Image title

  • iPad的真正启示

当09年乔帮主坐在沙发上拿出iPad的时候,我也认为那是一个介于手机和电脑之间的“大号iPhone”—除了拉大了屏幕,没“创新”什么了。可后来我惊讶地看到孩子和老人,相比iPhone开始更愉快地使用iPad,而二者对于其态度是截然不同的:老人,认为这是一个新东西;孩子,认为这东西和“书、杂志”这些“老玩意儿”没什么差别。2011年我开始做“斑马骑士”。4年时间里,我都在不停地问自己一个问题:iPad究竟带来了什么价值?我现在的答案是:它降低了儿童接入信息世界的门槛,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让低至1-2岁的幼童可以部分脱离成年人(父母/老师)的“权威掌控”,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上一次是电脑之于6-7岁可以操作鼠标键盘的孩子)。 

触屏技术对内容互动化、游戏化的变革,让低龄儿童自主学习成为可能。这个意义的重要性可能不亚于纸张、印刷术等,这些扩大知识传播受众的技术对人类发展进程的影响。而“摆脱成年人权威掌控”对于教育的意义,就是让“儿童早期教育取决于父母”、“三岁看老”这样的论断没那么绝对了。

科技有其自身的演进规律,当下的科技里蕴含着未来的趋势。而对于父母因为健康问题而反对儿童使用Pad、手机的现象,我只能说:1)其实管理孩子的时间和习惯是父母的责任;2)儿童产品从业者还没有做出真正善用科技创造价值的产品,价值高到可以去补偿父母担心的风险/损失;3)迟早科技自身会演进解决这些问题。

  • 为儿童设计:善与恶的选择

当我们用科学的思考去设计面向未来的儿童产品,还将直面更为严肃的问题。科学的方式能帮助人们设计更加趋向未来发展正确的产品,但是科技本身是没有善恶之分的。纵观人类历史,给人类来带最大福音和最大灾难的都是科技发展的产物。因此,我们为儿童设计面向未来的产品时,我们如何正确使用这些科技的手段,并且运用科学的原则,实际上是价值观选择。      

如果教育学、脑认知科学、心理学等基础学研知识是产品设计者所应该具备的基本知识储备,系统科学思考是产品设计者所应具备的科学方法,那么关于产品价值观的设计则是考验产品设计者的智慧所在。脑认知科学、心理学等基础学科研究的告诉是人性的特点(包括弱点),但是并没有告诉我们从产品层面如何思考人性善与恶的辩证和统一,这些都需要从哲学领域找到答案。

据说微信团队曾经考虑出儿童版微信(一个定制硬件+软件),出发点是觉得似乎孩子有需求,没有更多别的考虑。这是典型成年人的互联网思维—只要有需求就可以被满足,满足就有价值。但对于儿童,我们必须思考一下:孩子有“需求”,是否应该被满足?满足带来的影响是否会导致其它后果?(是否会给孩子带来好处?给父母呢?会让孩子和父母关系更亲密还是疏远?会有社会问题出现吗?)这些都需要为儿童设计产品的人具有正向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

为儿童设计的真正价值和意义:更容易做出贴近人类本能、具备未来性的产品/模式

如果为儿童设计产品,依然把儿童当作“小孩”,只是为了“教育”或“娱乐”儿童,那么我认为是“丢了西瓜捡了芝麻”。我们为孩子设计,他们会超出预期地回报我们。 这也是为儿童设计的真正价值和意义。

2013年,一家叫做VipKid的公司颠覆了我对在线教育可能性的认识。他们尝试用真人一对一在线视频的方式教3-12岁的孩子英语,而孩子竟然接受度很高,在更少的学习时间里反而取得更好的效果。投资VipKid的投资人告诉我,她2岁的女儿每天通过Facetime和外地的爷爷互动,和面对面的方式无异。这让我领悟到:没有过往经验干扰的孩子是如何无差别地看待新技术的,而我们所有为成年人设计在线教育产品的真正困难不是技术本身,而是过往的习惯/经验。只有在“干干净净”的孩子身上,我们才有可能做出未来的在线学习的方式。

所有的科技都在回归人类的本源,变得越来越像“童画故事”。比如,会“说话”提醒你喝水的杯子,会自己买东西的冰箱,会帮你监测健康的马桶,等等。我相信所有现在的成年人在接受这些“高科技”的时候是会不适应的,或者说我们需要设计“用户体验”来符合成年人的预期。可这一切对于“万物有灵论”的孩子来说,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所以,物联网的未来,也许应该多了解孩子的想象,由他们来定义。

再比如说,最近如火如荼的创客所指向的“工业4.0”,其实不是为我们大多数的成年人准备的,因为我们中间绝大多数人早就丧失了自己动手设计、制作的能力和习惯。而爱动手探索、设计,是孩子的天性。3D打印、智能硬件、图形化编程,是为孩子准备的新玩具。工业4.0,很有可能出现“爸爸给儿子打工”的形式:孩子来创意、设计,大人只是帮忙实现生产销售,说不定谁养谁呢~

  • 为中国儿童设计:跨越式发展

其实不同地域、文化的孩子差异是不大的,全世界儿童的天性、能力差异也并不大。与其说“为中国儿童设计”,不如说“为生活在中国成年人身边的儿童设计”。我们必须接受和面对中国孩子长大的环境—我们的国家和我们自己。当美国的教育体系在渐进式推动在线教育时,当欧美的儿童产品在渐进式地创新时,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我们不可能和他们一样,或者说很难做到和他们一样,一样可能就错了。我们必须接受国内相对贫瘠的土壤,必须面对国内残缺的产业链和羸弱/畸形的生态体系,然后想办法跨越式发展,甚至弯道超车。如何跨越?真的没有答案。但是,一边“创新的科学”告诉我们:颠覆式创新来自边缘—也许可以解读成:“离现在的’刚需’远一点?”。可另一边“市场的逻辑”又会说了:“你活得下来么?”天堑之下也必有通途~

正是:61节日闲谈儿童产品,30大叔咸淡操心未来
横批:童言莫忌

以上,是斑马骑士的“儿童产品观”。我们认为儿童是未来的人类,我们的使命是“给人类设计未来的学习方式”。如果你喜欢我们的产品观,并且愿意和我们一起“异想天开”,请一定要联系我:微信@uxdavid。我们还缺技术架构师、市场营销、产品设计,欢迎带娃上班。

原创文章,作者:荔闽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