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母婴类新硬件创业者,你要满足父母们的什么需求?

36氪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老徐是一名新硬件创业者,去年10月,他拿着试产的样品坐在我面前,聊了近一个小时。由于当时产品还不具备量产条件且外观设计仍有待大幅改进之处,我便没有为这款产品做报道。

周末的Starbucks,他跟我聊着项目的最新进展,中间半开玩笑的对我说:“大飛,还得谢谢你当时没写我们,母婴这块儿的坑太深了。”

我没反应过来,“咋啦?”我追问。

“当时的产品形态还太初级,如果发了,可能还没等我们众筹发货,同类且低价的产品就能在深圳买到了。”老徐回答我。

和老徐的“心病”一样,很多新硬件创业者都要面临产品从众筹到发货之间产品被copy的现实。让老徐多少舒心的是,母婴领域的快速复制还没那么严重。

虽然产品种类繁多,但母婴类的新硬件一直没火起来。配奶机、奶瓶、睡眠监测仪等一系列为1至3岁婴儿设计的单品还没能打造成“爆款”。“这个圈子还没热,不过快了”老徐对我说。

  1. 全国每年新生儿的保有固定量;
  2. 父母舍得在孩子身上花钱;
  3. 这是个需要被智能化的潜在市场。

这是母婴类新硬件创业者看好这个领域的三个原因,但现实挺骨感。

和新硬件不同,母婴类产品存在着先天的垂直化需求和挑剔且龟毛的父母。在产品上,他们几乎不需要所谓的“智能”,但极其看重安全、卫生和结果。

何谓结果?简单的说无论是配奶机、体温计、奶瓶还是防丢贴片,父母在使用的过程中并不在乎“智能”带来的体验感和过程,更需要“它能解决我的什么问题”。

拿配奶机举例,父母希望它能“一键冲奶”,前提是安全且高效。仔细想想这之间根本不存在每次打开手机App,连接蓝牙启动甚至是通过WiFi传输数据等操作步骤。

也就是说母婴类新硬件在App、智能上可以做得很轻,但是必须要能解决一个本质问题,而且要把体验做到优秀。

一个智能奶瓶需要适配的应用,需要记录喝奶的时间、饮用量,甚至是远程加热。不过父母在乎的只有两点,恒温和卫生。如果你在做智能奶瓶,这两个需求会比同步数据重要的多。

和新硬件需要跨越Geek与大众人群的“鸿沟”不同,母婴类新硬件面向人群的解决需求一直都是“帮父母解决实际问题”。即便目前从销量上来看这类产品还不足以称之“爆款”,但购买这些产品的用户大多年龄都在1985年之后,甚至更年轻。

“这个市场还得用时间证明,我们也还要熬。”一名母婴类新硬件创业者对我说。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