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恐袭案犯利用加密通信联络或引发新的安全隐私之争
11月13日 发生的巴黎恐怖袭击案举世震惊,案犯不仅冷血,而且从手法来看非常的专业。据纽约时报 报道 ,案犯在整个过程中可能采用了加密通信与 ISIS 进行联络,使得对犯罪行为的跟踪异常困难。
奥巴马政府官员在接受采访中则承认,过去几年ISIS 采用了一系列的加密技术,其中过半 NSA 无法破解,而且很多都是免费的(如 Signal、Wickr、Telegram)。另外有一些则并没有看起来那么安全,但官方拒绝透露是哪些软件。
Telegram 尤其值得关注。这款跟 Snapchat 类似的阅后即焚通信服务是由俄罗斯社交网络 Vkontakte 的创造者 Pavel Durov 开发的。Telegram 允许用户创建 “频道” 来广播消息,群聊人数最多可以达到 200 人。2 周前 ISIS 就用 Telegram 来发布消息,宣称对发生在埃及西奈半岛导致 224 人死亡的俄罗斯坠机事故负责。上周 ISIS 也是通过 Telegram 来 “认领” 巴黎恐袭案。
情报人员和评论员进而把矛头指向了斯诺登,称后者对棱镜计划等的曝光相当于给恐怖组织通风报信,让后者强化了通信手段。中情局前局长 James Woolsey 甚至称斯诺登 “手上沾有鲜血”,而奥巴马政府作出的监管政策改变以及恐怖分子通信手段的变化导致了情报人员无法监控到巴黎恐袭案的发生。
当然,这种指责有些牵强,因为恐怖分子对加密通信的使用至少可以追溯到 15年 前。比方说,早在 1990年 代,基地组织就利用了各种加密手段来隐藏文件到网站上,或者用快递公司投递内含加密文件的 USB、CD。从官方截获的一些加密信息元数据来看,巴黎恐袭案并非完全无迹可寻。美国情报官员至少在在近 2 个月前就曾向法国政府发出过警告 ISIS 可能会发动袭击。
但是,巴黎恐袭案势必会引发新一轮的安全与隐私之争。斯诺登的曝光引发了公众对隐私的关注,进而强化了技术公司提供隐私保护的手段,令政府不得不在监管政策上后退一步。但恐怖分子对这些手段的利用引发的惨案又让公众对自身安全产生忧虑,技术公司是不是应该在政府借势的压力下退让呢?我们在安全与隐私方面该做出何种权衡呢?究竟有没有兼顾安全与隐私的方案呢?这些问题都值得思考。
原创文章,作者:boxi,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36kr.com/p/5039784.html
“看完这篇还不够?如果你也在创业,并且希望自己的项目被报道,请 戳这里 告诉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