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内容的人纷纷离开媒体,是因为媒体转型还处在平台期,技术才是主导力量

36氪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新周刊的总主笔胡赳赳离职了,加入了一家高格调的 文化众筹网站 ,接受 搜狐文化 采访时说:

“报人、媒体的意义很宽泛。新媒体的局面目前是 “平台期”(硬件),平台期稳定后,接下来就面临 “原创期”(软件)。原创期仍然需要大量好的编辑(策划与发掘者)、作者(采写高手)。打个比方,微信朋友圈上经常转发的某些假借胡兰成、白岩松、李嘉诚的撰文,还有某些编造不实的心灵鸡汤,假如没有十年以上的从业经验,或者没有培养训练出来敏锐的感觉,就会 “打眼”,闹笑话。这和书画鉴定是一个道理,你会碰到 “假货”。而这种经验、直觉和判断,是最宝贵的。或者某一个突发事件、一个现象或趋势出现时,你马上有自己的第一反应,而无数次的事实印证,这个反应是通过经验和教训校正过的。所以这个反应是 “金不换” 的。浸淫日久,慢慢形成本能。这才是媒体人的本钱,是其价值所在。你对议题的设置、评判,你的见解、洞察力,你在哪一个层面或哪一个境界上去切开事物的核心,这些都是 “金不换”,花钱买不到。随便给朋友们做做顾问都能挣钱啊。”

平台期和原创期的说法我很赞同。媒体正在经历的转型和 大尺度上的技术革命 一样:

“简单的说,技术革命一般要经历两个主要阶段:安装阶段和部署阶段。每一次革命均发端于金融泡沫,从而(不合理地)推动了新技术的快速 “安装”。然后泡沫破裂,紧接着是恢复期,之后,随着新技术更广泛地 “部署” 到其他行业及社会,进入到很长一段时间的生产力增长期。最终这轮革命走完历程,新的技术革命又开始了。

安装阶段是打基础,部署阶段则是在基数之上做各类实际应用。安装阶段向部署阶段转化的过程中,会涌现出大量的创业活动。比方说,在汽车革命的安装阶段,其中的活动是造车。而在部署阶段,活动则转移到了应用层:高速公路体系,运输、城镇化、大卖场等。在信息技术领域,安装阶段大家做的是信息网络的核心技术设施,比如芯片、网关、TCP/IP 协议,到部署阶段则是搜索(Google)、社交(Facebook)、电商(Amazon)。”

上一代的媒体包括大部分纸媒和第一代互联网媒体,现在的状况都不算好。内外部的冲击让媒体原有的生存方式难以为继,有些公司已经开始寻找新的出路,其中不乏微信、百度这类巨头,头条和知乎这类新锐公司也在试探。大家的目标很一致,那就是搭建一套新的系统,让内容生产者、消费者以及系统内其他角色能各取所需,达成新的大和谐。

总体而言,媒体现在处在搭建基础平台也就是安装阶段,有人做的是公众平台,有人做的是机器推荐系统。在安装阶段,最有价值的活动是创造并运营好这套复杂系统,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技术、产品、设计、运营和战略,内容嗅觉绝对是加分项,但是纯媒体里只懂内容的人在这套生态里会过的很憋屈,因为没法最大化发挥自己的价值。所以许多资深媒体人离开了纯媒体,有些人去了其他领域,比如胡赳赳,有些人则加入了新一代媒体平台,比如陈彤去了小米负责视频内容, 前新浪副总编辑赵添去了今日头条负责头条号 。

这一波安装的浪潮是如此之猛,把上一代媒体冲击的都快站不稳了。但是转过来想想,这种结果可能是难免的,因为交战双方的武器和战略其实不在一个时代。举个简单的例子,大部分媒体在数据分析上基本毫无作为,日常会关注的就只有 PV 和 UV 两个孤立数字,留存、转化、A/B test 这些概念,在不少主编心里没啥概念。要做什么样的内容?主编拍脑袋决定就行。他们的对手,也就是新一代媒体平台,通常都是技术基因比较强,会有成套的数据分析体系去指导日常的业务。这是一场匕首对导弹的战争。

其实有了技术武装的媒体还是能够一战的,Buzzfeed 就是一例。以分享起家的 Buzzfeed 对文章在网络上传播很有研究,甚至专门研发了 一套简称为 Pound 的技术 ,用来研究并展示内容是如何在网上一步步传播的。用图片来解释:

Image title

大部分媒体只会看到这篇文章在各个社交平台上的分享次数,Buzzfeed 看到的是详细的传播路径,哪里是关键引爆节点,哪里的转化率特别低需要优化,一览无余。有了这套工具,内容生产者才会更了解自己的用户,更有针对性的去创作。

善于使用技术的媒体才有前途,尤其是在当下这个周期内。我们也在摸索着往前走,希望用新技术做出更适合读者的内容。如果你对这个方向感兴趣,欢迎交流,我的邮箱是 leon@36kr.com

原创文章,作者:黑太一

“看完这篇还不够?如果你也在创业,并且希望自己的项目被报道,请 戳这里 告诉我们!”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