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韩的偶像商业模式有什么差异?

36氪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中日韩的偶像商业模式有什么差异?

编者按:本文首发于公众号:君临(junlin_1980)。今天的研报解读,推荐的是中信证券的《90 后消费新主张之文娱篇——90 后袭来:“亚文化”引领娱乐消费新选择》。感谢中信证券郭毅团队的研究成果。

【正文】

不同的粉丝文化,孕育不同的偶像工业。

中日韩粉丝群体的不同经济基础和历史演进,最终孕育出了截然不同的偶像商业模式,这是我从研报的阅读中得到的一点启示。具体的差别在哪里呢?

先说韩国,咱们以音乐偶像为例子

韩国最有名的就是“练习生”模式,这种模式是这样子的:经纪公司定期举办选秀活动,招募练习生,然后就是短则一两年,长则七八年的培训磨练。每一个练习生都要经过声乐、舞蹈、形体、公关等全方位的技能培养,并层层选拔,将最优秀的选手组合成一个团队,有的负责耍帅,有的负责唱歌,有的负责跳舞,有的负责卖萌,各司其职,打造出综合实力最完美的偶像产品。

中日韩的偶像商业模式有什么差异?

▲少女时代

据说少女时代的成员郑秀妍,练习生涯就花了7年,而BIGBANG的成员权志龙甚至在练习生阶段耗了9年,他们在严格、枯燥的环境下每天练习十几个小时,所磨练出来的才艺实力,往往高出其他地区的偶像竞争者一个层次,因此一出道就能成为爆款,风靡全亚洲。

中日韩的偶像商业模式有什么差异?

▲郑秀妍

可以说,这是娱乐工业时代的极致商业模式,就跟手机界的苹果如出一辙。完美、匠心,以一款精品横扫中高端市场。

这种商业模式是有门槛的,其他地方学不来。

因为这种模式的典型特征就是:高利润、高成本。成本是显而易见的,一个练习生的打磨需要漫长的时间,人力和培训资源的投入都非常高昂。因此,这种模式也就只有在韩国这样的新兴发达国家,粉丝消费力旺盛的社会才能够孕育。

比如说在中国,也有经纪公司想学。像至上励合什么的,这几年也出了一大批,但最终都不温不火的消失了。为什么呢?因为粉丝消费力基础的巨大差距,导致经纪公司很难获得直接的变现途径,没有钱,就只能压缩成本,本来需要数年细致打磨的偶像,变成了几个月就出道的快餐品,本来是数百人里优中选优的淘汰,结果只能匆匆拼凑成军。

中日韩的偶像商业模式有什么差异?

▲至上励合

于是粉丝们一看,山寨气质挥之不去,就更加难以吸引市场买单了。

别说中国了,连日本都学不来。日本虽然也有庞大的粉丝消费市场,但是近年萎靡的经济形势,使得其娱乐商业模式最终走向了另外一条道路的探索。

这就是日本知名的“养成偶像”模式:经纪公司以小剧场为起点,经过短暂培训之后的偶像组合开始出道,以低票价吸引粉丝入场。这个时候粉丝看到的偶像是不完美的,相当于内测。偶像们通过与粉丝的亲密互动,在剧场表演中快速迭代,不断进步和成长。经过长期的驻场演出,获得质的才艺提升之后,再上电视综艺节目,扩大受众群,通过线上的唱片发售和线下的演唱会门票获得更广泛的商业变现。

中日韩的偶像商业模式有什么差异?

有人说,这种模式成功的秘密在于与粉丝的亲密互动,让粉丝就像养宠物一样看着自己喜欢的“邻家妹妹”一步步走向完美,由此获得持久的粉丝粘性。这确实是精准的心理定位的成功,但我认为还有更根本的原因。

如果说,韩国的练习生模式是娱乐工业时代的苹果,日本的养成模式其实就是娱乐互联网时代的小米。他们的共同点在于:低成本,快速迭代,追求性价比,瞄准中低收入的屌丝,同样创造了狂热的粉丝文化。

日本的养成模式,与他的经济萎靡,并由此催生出的一批庞大而消费能力不强的御宅族有着紧密的关系。

中日韩的偶像商业模式有什么差异?

▲ AKB48

AKB48也像小米一样,近年不断复制自己的产品线,试图打造一个庞大的生态系统。据统计在日本,AKB48已经有接近200人的团队了,就像NBA一样流水的明星、铁打的大联盟。甚至在上海,他们也通过卖版权的方式复制了一个SNH48。

中日韩的偶像商业模式有什么差异?

▲ SNH48

但SNH48,就跟至上励合一样也是不温不火,成军三年多来,唯一抢到头条的新闻是一条关于其成员唐安琪被烧伤而其女伴并未施救的诡异事件。问题又出在了哪里?

仍然是粉丝消费能力的问题。对于中国的音乐产业而言,最大的问题就是缺少直接变现的途径。举例来说,在日本,AKB48最重要的收入之一是CD销量。即使是如今这个唱片业没落,几乎已经没人再听CD的年代,AKB48仍然能够获得巨大的唱片销售成绩,至今累计发行的CD已经超过了4000万张。    

这种事情,在中国几乎可以算是上古神话了。 因为直接变现之路的艰难,最终促使过去的十几年,中国娱乐业走上了第三条道路。

360模式

360是怎么赚钱的,大家都清楚,简单来说,就是免费产品吸粉,后期通过广告、游戏、电商等增值服务来赚钱。这是我国商业精英们非常娴熟的套路。

比如选秀明星们,超级女声也好,中国好声音也好,唱歌比赛一结束就各回各家了。靠唱歌并不能获得持续的收益,于是就只能通过综艺节目和影视剧来变现。这样就出现了错位,那些影视节目所需要的可不是歌艺,而是娱乐天赋、耍帅卖萌的魅力。

所以你就看到了,那些靠选秀出道的歌手偶像们,今天还有哪一个在专心唱歌呢?

还有另一种,在直播平台里窜起的网红,他们的收益来自少数土豪的打赏,而土豪们所关心的,大多醉翁之意不在歌,而只不过是在主流演艺平台上得不到满足的原始欲望罢了。于是网红们为了迎合少部分掏钱大爷的刚需,只好不断提升颜值,提升胸器,殷勤卖笑。所谓歌艺,早已抛之脑后。

中日韩的偶像商业模式有什么差异?

▲ 网红

这就是中国音乐娱乐工业的扭曲导向机制,由此所诞生的畸形生态。

当然,这个时代其实正在悄悄过去,因为新的愿意为优质内容付费的年轻一代已经开始冒头了。这就是出生于物质丰盛年代的90后,甚至00后们,对于他们的价值观和消费取向,显然与上一代有着完全不同的逻辑。这些变化,将会成为孕育中国新偶像的沃土。

利益声明:本文内容和意见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作者未持有文中提及公司股票,提供的信息和分析仅供投资者参考,据此入市,风险自担。

随意打赏

商业模式有哪些商业偶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