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虹控股预发布海虹智能医疗项目,PBM+AI着手智能辅助诊断决策
12月21日,国内医疗行业上市公司海虹控股(SZ:000503)在海口预发布了其第一款智能医疗产品战略。海虹控股总裁康健宣布:“PBM(医药福利管理)业务体现了海虹在医疗产业内的服务能力和公司价值,“海虹智能医疗项目”的持续投入将成为海虹在PBM深耕细作基础上的战略重点”。
据了解,2014年末,海虹控股就在筹备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临床循证医学智能诊断与治疗优化系统,随着其PBM业务不断推进,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知识库、医疗质量、临床绩效评估、医疗基金运筹决策、个人健康征信等方面的丰富经验,海虹公司将“海虹智能医疗项目”的市场瞄准在其已经覆盖的近200地市的医疗机构、近200万执业医师、8亿多参保人。
“海虹智能医疗项目”向医生提供:①诊疗决策辅助工具:运用医学人工智能技术,为临床医师诊疗全程提供智能辅助诊断决策和推荐优选治疗方案,基于个人健康档案与支付结算标准提供个体诊疗信息和医保结算费用信息提醒、提供同业临床处理参考,辅助医生在临床处理过程中自动匹配临床常规和合理诊疗,同时提供合作专家的临床处理方法和诊治结果,供医师参考借鉴;②医师“技能修业图书馆”:覆盖临床指南、用药说明与产品指导、细分专业学术文献、医保管理政策、卫计委公示全国典型范例、医生病例交流工具等临床常用资料,辅助医生自我学习、技能强化;③签约管理工具:海虹公司响应“鼓励家庭医生签约”的政策,在第三方经办的基础上促成参保人与医生建立长期的服务契约关系,并推进医保备案。
同时,“海虹智能医疗项目”还通过对接面向患者个人的“新健康”产品,向患者提供:①个人健康闹铃:根据个人提交的诊疗信息和健康记录,生成智能健康档案,并根据医疗常规、医嘱建立基于条件触发的提醒机制,对个人健康进行动态干预;②智能就医助理:依据个人的健康状态、福利特征、医疗资源的获取成本、治疗偏好,优选医师对象,制订就医路径;③健康福利顾问:根据个人医保类型、缴费基数、健康状态等综合因素,提供补充商业保险、药品补贴、医药生产企业慈善援助等福利管理方案。
互联网的普及加快了知识的快速传播,患者群体对健康的认知水平正在逐渐提高,对医疗需求的期望趋于苛刻;同时,互联网的普及又加剧了临床体系的应用交叉与知识体系爆炸,医师群体正面临更加严峻的临床操作难度与医患沟通挑战。由于临床专门知识上的巨大门槛,传统的用药、就医往往处于无规律的随机游走状态。听信非专业的网络、广告宣传,造成错误用药、不合理就医的现象,屡见不鲜,一方面伤害了医疗机构的公信力,一方面,更加重要是的,对患者健康造成了不良影响,甚至错过了有效的治疗时机。
“海虹智能医疗项目”基于临床知识和专家经验,根据患者的输入信息,根据临床常规和概率测算,揣测患者的健康状态,不带有盈利偏向,能够做到客观、公正。并且在辅助患者自诊断的同时,该产品可以根据患者健康状态、医保支付能力、地域医疗条件等因素,提供了可及的医疗资源参考选择,真正做到鼓励分级诊疗,最大限度地利用患者周边的便利医疗资源,减少跨级、跨区域就医带来的个人负担和医疗资源系统浪费。
海虹控股希望,“海虹智能医疗项目”通过互联网的手段共享临床知识,完成了患者端的临床教育,最终将彻底重构患者的就医秩序,促进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同时,通过分享患者健康状态、展示临床诊断路径、公示治疗标准,实现了医患专业沟通的对话机制,弥补了医患之间巨大的专业鸿沟,增进医患了解与关怀,从根本上改善医患关系;并且在解决医患专业沟通机制的同时,在辅助诊断、治疗的过程中,促使患者与医师共同交流疾病表征、自感反应,根据患者的经济与健康承受能力,协商制定治疗方案。在这个过程中建立医患之间的信任。
完成专业信赖和情感培养后,医疗机构对医师将变为软性约束,医疗机构成为医生提供服务的法定场所、服务设施租赁平台和结算缴税单位,为真正的医生自由执业打下坚定基础。
对于和目前其他智能医疗公司的区别,海虹控股方面表示,目前行业内涌现了数目可观的医学影像智能识别、医疗大数据挖掘、母婴看护机器人、基因工程人工智能、智能导诊机器人等产品。在技术实现上,有少部分的共同点,但由于目标客户、市场基础、商业模式的差异,在整体产品设计、技术路径选择、系统架构和运营模式上又有很大的变化。
“海虹智能医疗项目”的根基在于PBM的业务基础,临床知识库的堆积、从建成的医疗专家顾问库获取知识的便利性、在医疗机构内频繁的试错与模型迭代、国内外深度学习技术的合作分享,为产品生成周期节约了很多时间和智力成本。
鉴于此,海虹控股紧抓现有的PBM战略,继续细化医疗支付方服务,新的人工智能战略也会联合包括医院、门诊中心、医生集团、诊所、药房、医药生产企业、流通配送企业、商业保险等医疗产业链机构,向行业各子业态分享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