险资高频举牌,企业家如何与“门口的陌生人”和睦相处
作者林鲁比
2016年已到年末,保险公司也将迎来中国第二代偿付能力监管制度(“偿二代”)在2016年正式实施以来的第一个大考。无论是为了通过提升持仓股票市值,临时抱佛脚提升偿付能力“应考”,还是迫于债券产品收益率走低,不得不另寻高收益产品,亦或是为了自身综合经营布局增强不同机构间的协作,年末险资举牌蓝筹股,大手笔,高频率,已然成为A股一道引人注目的“风景线”。
A股险资概览
险资正成为今年以来A股市场的主要增量资金,其中以宝能、恒大、安邦、富德生命、阳光保险、国华人寿以及华夏人寿七大险资系最为活跃。从三季报公开数据看,七大险资系持股市值和总量分别是:
据Wind数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6年第三季度,近百家险企在A股共投资了超过700家上市公司,持仓总市值合计约1.03万亿元,约占A股总市值的2.04%,流通市值的2.64%。
事实上,险资举牌并非新事,早在2013年底,安邦系就有对金融街、招商银行和民生银行等蓝筹股的收购。今年11月,低调许久的安邦又两度举牌中国建筑,截止到11月17日,安邦已经持有中国建筑普通股总股本的5%,耗资超过百亿。然而,安邦系购入中国建筑的股票被称为“和平牵手”,以往举牌历史中也从未出现万科与宝能的狗血股权争夺纠纷。
险资举牌备受争议,大部分来源于以宝能、恒大和阳光保险为首的“激进派”险资收购行为。
万宝之争折射出的险资争议
宝能系从去年1月起即通过前海人寿及一致行动人钜盛华购入万科股份,通过资本布局,在去年7月实现持股万科5%的股份开始举牌,步步紧逼,在7月、8月再度两次举牌增持万科股份达15.04%,成为万科第一大股东。涌动的暗流因王石公开挑战宝能系而推到公众面前,万科与宝能系之间并购与反并购的攻防战也在公众之前近身肉搏。王石以信用不足、能力不够、短债长投、风险巨大等四个理由为由,明确表示不欢迎宝能系这个“门口的野蛮人”。
险资在A股扫货被诟病,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其一,是大额险资的快进快出,短线操作,恒大人寿就曾对梅雁吉祥、栋梁新材、积成电子、国民技术、中元股份等进行短线操作,主导了个股行情,也影响整体股市走势;其二是险资本身来源与使用合法性与合理性被质疑,宝能系收购万科的资金来源就被质疑资金来源违规违法,另外险资通过杆杠并购和万能险两大工具举牌上市公司,资金募集成本高,又杆杠投资高风险资产,资产端和负债端都整体抬高了险资的金融风险;其三,也是万宝股权之争中最引人瞩目的狗血大戏——资本入主,上市公司企业家被排挤,万科并非个例,宝能系5次举牌上市公司南玻A之后,南玻7名高管集体辞职,原因在于原管理层认为,险资入主之后并非为了发展企业本身而是想利用资本运作通过概念炒高股票,快速套利,中小股东成为大资本机构敛财的牺牲品。
资本敲门,企业家们如何招待“门口的陌生人”
在围困万科之前,宝能系已经有一次完美的“狩猎”。2015年宝能系通过旗下前海人寿、钜盛华以及承泰作为一致行动人,从2015年2月份起即在二级市场大量买进中国最早的上市公司之一、中国玻璃行业及太阳能行业龙头企业南玻A的股份,经过不断增持,截止到2015年底,宝能系合计持有南玻A总股本的21.8%,与此同步进行的,是南玻A原高管的出局:5月22日,南玻A副总裁张柏忠辞职,11月至12月期间,董事郭永春、李景奇、陈潮、严纲相继辞职。
2016年6月,宝能系代表钜盛华与前海人寿认为王石引入深圳地铁进入万科的价格不合理,要求召开临时股东大会,要求罢免王石、郁亮等10位董事及2位监事,作为万科创始人和灵魂人物的王石面临被被资本清扫出局的危机,南玻A的局面仿佛历史重现,社交媒体一片哗然,也让王石在公众面前蒙上悲情英雄的色彩。
南玻A与万科之后,宝能系又将目标转向筹划定增收购受挫的格力电器。11月30日格力电器发布公告,宝能系资本持股比例从三季度的0.99%上升至4.13%,从第六大股东跃升为第三大股东。尽管董明珠是在宝能系公开增持之前被免去格力集团董事长的职位,高管变动仍让人想起资本入主对企业原有管理层的冲击。
资本来袭时,企业家对并购资本的监管诉求也越来越明显和迫切。
证监会主席刘士余在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第二届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发言,批评部分金融机构用大众资本从事杆杠收益损害大部分投资者的利益,也被视为监管层将严格规范并购资本的信号。
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吴晓灵在“企业并购与信用杆杠专题讨论会”的发言中表示,门口的野蛮人,其存在可以是企业的梦魇,也可以是企业潜力的挖掘者。并购资本并购价值低估而有潜力的目标公司,获得控制权之后能够对并购企业进行产业整合或完善企业治理。
杆杠并购在成熟的国际并购市场上是惯例,资本家与企业经理人之间的控制权争夺战,企业股东也可以从中受益,在美国经典的杆杠并购案例RJR纳贝斯克收购案中,股东们便在收购完成之后获益。
杠杆并购的意义不止于资本的以小搏大,其意义也在于并购之后企业重组所撬动的新活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