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杉资本 · 郑庆生:用力去了解世界的真实运作,主动剔除生造的概念

36氪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红杉资本 · 郑庆生:用力去了解世界的真实运作,主动剔除生造的概念

题图: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合伙人 郑庆生先生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投资人说”(ID:touzirenshuo)

这是今年看到的最好的文章之一,希望能将这篇好文分享给更多读者。首先郑庆生先生在文中提供了一种含有哲学意味的思考方式,或许能帮助不少读者深化自己对即将过去的2016年的总结;其次郑庆生先生在文中还提了不少直戳事物本质的问题,顺着这些问题兴许也能帮助读者更好制定新一年的计划。

主动剔除很多理论

在创投界,有很多像「冬天十字路口」、「下半场」这种人类定义的概念,但是实际上整个自然界或者整个历史并没有出现什么飞跃,阳光底下没有新鲜的事情。包括我们今天之所以有「寒冬」的感觉,不是因为经济发展太慢,而是因为我们在整个过去的十年、二十年当中,中国社会的发展非常迅速。

在这种迅速之中,往往恰当的思维方式才能使你看清问题的本质。看待历史要「当局者迷,看待当下要旁观者清」。「当局者迷」是说,在看待其他商业案例成败的时候,你不要站在历史或者时间后面,那样是很容易点评它什么地方做得好,什么地方做得不好。没有还原当时的场景,就很难把握好其中的精髓。就像我们很多商业报道,就是总结。

我从2005年开始做投资,这十多年间我接触到了很多的成功企业,但投资人永远都会面临一个问题——如何找到下一个成功的企业?在这种情况下,我只能通过模拟案例中当事人的心态。

「旁观者清」是因为我们这个时代,创新已经把人类包围的太紧了,你翻朋友圈的时候,会发现各种各样创新的名词。实际上如果我们能把这些名词全部都抹去,站到远一点的角度,重新回归到人类发展的共同点上,你会发现这100年值得我们借鉴的事情还有很多。

通过这两种方法,我经常会思考过去这些年的创新,到底是什么在起作用?在创新模式里面,什么是我们的基本问题?经过一段时间思考之后,我给自己一个可能性的答案:那就是我们都不太喜欢随即碰撞式的创新。

我们都想把思维模式从针对某一点的碰撞上升到概率式的思考。实际上,如果整体思维能力比较弱的话,你最后思考的结果很可能会得到一些非常空的理论。很多年前有一位哲学家,提出一个概念——如果不是特别有必要,你就不应该增加额外的实质。

在今天这样一个创业热潮澎湃的时代,我发现很多关于创业的文章里面,有大量不需要的理论,当这些理论变成无限制解释性的时候,就在误导我们远离创业真正的本质。

比如,所有成功的条件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充分的条件,一类是必要条件。充分条件就是说,你做了某事情一定会导致另外一件事情。必要条件是说,如果我知道你做了这件事情,你一定在之前做了另外一件事情。

今天你会发现在创业当中,我们去追寻的这些理论,实际上大部分都是必要条件,换句话说都是事后解释性的理论,理论的坚实性就不足够。比如说什么是一个好的团队,我可以有一个四海皆有效的必要性的条件:这个团队一定要喝水。这实际上毫无用处,不构成任何充分条件,所以这种理论一定要坚决剔除掉。

从历史中寻找规律

一切认知都要和当下的环境结合起来,今天整个互联网的创业环境,跟之前最大的不同,就是它已经变成了一个规模空前的社会科学实验,其中有包括人类学、社会学、经济学等等,我们原来不能想象的全局性的数据都被统计到行为化数据上来了,这点非常了不起。

但在这种令人震惊的发展的同时,在其他场合我也听到很多投资人,包括大佬们也在提,我们会不会面临历史的终绝?现在的寡头垄断已经越来越多了,下一个崭新蓝海是不是还会出现?这个应该在哪里?无论是创业者或者是投资人都会有这样的焦虑和问题。

其实我们可以把视野放到更长的空间里去看,放到人类最近100年的进步中去。你会发现,虽然我们刚才在强调有很多差异点,但人类社会进步的共同点也同样大。

我们认为1950—2000年是创新蓬勃发展的时候,但回过头去看,上上个世纪的最后50年同样是蓬勃发展的时候。

在1850—1900年有哪些东西被发明出来?电报、电车、轮船、橡胶、水泥、炸药、电灯、无线电、飞机,你想这是多么惊人的历史,我们看这段商业史可以得到非常多的启发。这些东西是怎么创造出来的?它的商业传播途径是什么样的?它是怎么被大家广泛使用的,包括电力,它的争斗是怎么样的?这些集团是如何发展的?你会得到全新的视野。

比如,你看美国铁路、运河、电力、固定电话这四个发展的历史,实际上跟今天世界互联网的发展历史是非常接近的,也是经过大量的风险投资,然后才变成公共事业的。

你会发现大量的创新都是在垂直领域里,以先锋产业的面貌出现,紧接着变成一个兴盛产业,然后变成一个实业,都是一步一步发展的。所以,我们今天很多发展非常快的商业模式是成立的,但是放到一个更长的历史来看,是不是成立要打一个很大的问号。

我们再把视野放远一点,从纸张的革命开始,你会发现人类每一次显示技术的革命,都伴随着一次空前的内容渠道的革命,包括后来的电视、手机屏。

美国刚开始有电视的时候,肯尼迪是用了这种新媒体的方式战胜了对手,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奥巴马也是同样利用新媒体。当你用宏观的角度去看人类历史的时候,一切经验都可以拉近,最终都可以被我们借鉴。

我今天与你讲的思维模式,实际上我们把很多的语境打破,把很多的问题到拉回到了根本问题,把人类理性的东西放大了。

两类创业

那么在当下,哪些是该真正思考的?我想这个问题大概分两类,因为到今天为止,中国互联网也是沿着这两类领域开展的。

一类领域,我把它叫做人类认知模式和行为模式的变迁,大量的社交应用,都属于这类。这类应用的艺术性是非常强的,完全不可预测,要求直指人心,能引发人们情感上的共鸣。

对于这个领域的创业者,你要预测到未来主流人群的行为模式,即便这一概率非常低。你是什么样的人是最重要的,除此之外,你原来有什么样的经验,相对来说没有那么重要。

另外一个领域也是现在正在风行的,我把它归纳为信息透明化以及信息成本大幅度降低的创业。这一类创业实际上是跟整个中国目前渠道效率提升相关,包括所有的互联网电商,O2O等。在这类创业里面,你拥有原来这个行业的经验就十分重要了,尤其在传统行业的经验。

从这两类领域延伸下去,你就可以推测未来的发展路径,甚至两者的交汇点在哪里。比如,中国整个渠道效率相比十年之前已经有一个长足的进度,当渠道效应发展到相对极限状况的时候,下一步就是品牌、产品、服务、内容的天堂。

你还可以结合实际情况来验算这一推论。现在,我们目前消费的大部分的品牌,尤其是比较顶尖的品牌几乎都是西方的,中国自己的品牌实际上还没有大氛围的崛起。在一个国家逐步迈向发达经济体的过程当中,这一点是非常反常的。那么这种情况下,整个内容、品牌产业会有一个完全爆发的时代,这其中的创业机会我认为会超过20年甚至30年。

在这两个领域里,你在权衡选择自己事业的时候,一定要有很明确的分类。

保持乐观

掌握了这些,让我对投资变得更乐观了,原来的BAT实际上是完成了基础设施建设。现在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了,下一个阶段垂直的领域还有内容的领域会慢慢起来,创业的生态变丰富之后,投资人的业态也会变丰富。

而且,整个中国经济还是非常乐观的,我补充几点思考,一方面90后的现象,我们国家的年轻人第一次跟全球发达国家年轻人是接轨的。

我们看到另外一点有意思的情况,中国即将出现跟全球接轨的中老年,整个中国有消费力的70后,60后,慢慢进入中老年,他们的消费模式和现在中国老年人的消费模式是完全不同的,他们会使得整个国内消费的盘子至少会有一倍的涨幅。

还有非常重要,但常常被我们忽视的一点:互联网思维是和中国经济一起成长起来的,中国的互联网是渗透到每一个领域,带来的不仅仅是互联,而且是真正提升了现代社会的整体效率和效益。比如,中国的消费市场实际上和阿里等电商企业是相伴成长起来的。

这也就让我们有着对互联网思维最深刻的理解。互联网思维,就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一个平等,新加入创业者和老的经营者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这种情况让更多企业进入竞争的状态,这个时候互联网企业如何在竞争中生存,便是互联网思维的核心意义。

随意打赏

红杉资本郑庆生红杉中国郑庆生红杉资本沈南鹏红杉资本中国红杉资本投资郑庆生 红杉红杉资本王岑红杉资本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