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煜:移动互联网上不大会出现谷歌类的入口_36氪
沉寂许久, NEXT 人物专栏的一期一会又与大家见面了。继续和那些已经或者正在打磨着下一个惊艳产品的人,进行思考上的连接。这一次,我们约到了王俊煜,聊聊他作为产品经理亲自跟进的新产品「豌豆荚一览」(一览是一个内容消费和分发应用,通过「应用内搜索」技术,让用户在一个页面里看到所有应用里面的最新内容)。
近日,豌豆荚一览上线了 1.4 版本。我开始通过一览去查看「开眼」里有趣的视频。
一个多月前王俊煜的专访,我还在期待视频内容在一览可能的呈现形态。那时豌豆荚一览刚线上 App Store。
王俊煜说,5 年前其实就有了一览的雏形。“ 2010年 我们在做豌豆荚的商业计划书的时候已经明确知道以后的内容都从应用里面出来”,“但是当时还没有明确说「应用内搜索」这个名字,我们先从 PC 开始做应用本身,中间不断地做视频、音乐这些内容,也是蛮延续性的事情”。
从 5 年前的商业计划书开头,应该可以讲个不错的故事。不过他谈话的重点显然不在于此。
— “你试用过「豌豆荚一览」吗?有什么体验反馈?”
— “我的首屏应用”。
「首屏」两个字似乎更令他兴奋。他语速有些快,但很有条理,几乎没有情绪起伏,过程中几次提到「做一款能够让人一直放在首屏的应用」。说这个的时候,会顿一顿,不自觉放慢语速。
Design hackthon :头脑风暴是一项专业技能
「豌豆荚一览」是王俊煜近年来作为产品经理亲自跟进的一款产品。
谈到产品方法论,“我自己比较推崇的是 Design hackthon,整体上我把头脑风暴看作是一个专业技能”。他毫不避违地打开自己的 Mac、点开 Dropbox ,里面是 10 多 G 的资料:“ 这就是当时的过程,大概产生了这么多文档 ”。
| “ 这是一开始大家一起消化的内容的列表。我们在找机会的时候消化了这么多的信息数据”。
方法论的第一步就是首先收纳大量的信息。
去年 11 月份的时候,王俊煜产生了一览最初模糊的想法和形态。起源于他手机里安装的「一个」、「豆瓣一刻」等内容应用。“安装的时候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但实际上确实很少想起来看看。为什么很少打开呢?比如我打开一个应用,一个应用一天大概更新 10 条内容,10 条内容平均打开 2 次,可能有 1 次会找到自己喜欢的东西”,” 打开一次感觉这个应用好像没有什么有意思的东西,下次打开的动力就少了一分,但是又不舍得删掉,知道它偶尔有好内容”。“手机里这么多内容应用,我们每天点一遍,有意思的就看看,没有意思的就退出。基本感觉是操作的时间和看的时间差不多”,“所以我觉得这里面的这些小的围墙或者小的障碍还是能够帮助用户消除掉的”。
他开始和团队一起去收集数据验证这个想法、摸索可能的解决方案。
收纳的信息包括 “外面行业在发生什么、用户在怎么用我们的产品,他们手机可能有什么样的痛点”。
豌豆荚有自己的用户研究团队,“他们会在外面访谈用户,用各种各样严谨的方法理解用户需要什么”。比如,访谈时,用户调研团队不会直接问用户需要什么,更多采用的是替用户记日记等客观方法,以便记录分析用户每天的所作所为。“他们会请用户做整个手机上的使用过程回放,分析他们每天用手机做什么,哪些地方用的不是特别开心”。
| “这是规划的过程、中间产生的草图。主要发现你在应用里面遗漏掉的东西。”
第二步,就是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处理分析,头脑风暴各种可能性。
一览的诞生过程中,大概花了一个星期用户 Brainstorming 。“我们在这一个礼拜时间里,不断地分析这些移动端内容消费长期存在的问题,用即时贴贴的满墙都是,再想这里我们有什么样的机会、我们的产品怎么做出来”,“然后花一两天时间画设计稿,把基本的简单代码写出来,最后再来确定我们可以立项做这件事”。
「豌豆荚一览」诞生过程中的头脑风暴便利贴墙
王俊煜微信朋友圈的封面图片,至今仍是当时那个密密麻麻贴满了便利纸和奇妙想法的会议室。
| “这是我们设计师画的。已经蛮接近我们现在产品的样子”
王俊煜清楚地记得,产品立项的时候,离 14 年的春节假期还有 2 周。
他们用两周的时间做了第一版 — 一个可以用的原型。
“ 过年的时候在家里一直都在用这个比较粗糙的版本。休假一个多星期回来,用起来感觉还可以。开始找用户试用,后面再慢慢调整整个产品”。
「信息过载」的解决步骤
「豌豆荚一览」最初的时候,名字叫作「five」,“当时是想让用户每天用它 5 分钟,但现在用户每天用 8 分钟左右,后来我们还改过名字「10 分」”。
王俊煜王峻煜对于用户的使用时长非常在意。他把一览定义为一个「工具类产品」。
“ 以前我们关注不同的类别,比如视频、音乐,能不能通过搜索技术做得更好一点。现在不管类别,所有内容都抽出来,用一种 「刷」的方式聚合在一起,让它的形式比较统一,而不是类别比较统一”。
“工具产品最核心、最基本的功能,是怎么帮助用户节省时间、提升效率”,折射到一览上,王俊煜王峻煜想要的,是把「刷」的动作达到最高效、最流畅,也就是说,在这平均的 8 分钟内,不费力地通过「刷」获取更大量的信息。
| “当时我们把所有应用都看了一遍,截了一遍图”
一览最初的设计原则是 “聚合的应用内容尽可能全,保持原汁原味,不让用户觉得陌生”。为此,“当时我们把所有应用都看了一遍,截了一遍图。然后把这些应用的内容都抽象出来”。
王俊煜王峻煜继续向我展示 Dropbox 文件夹里的卡片记录,“我们就把这些卡片分类。这么多种不同的卡片,放在一起,肯定不能原来的颜色、字体、样式都一样,我们要保持大致一样,要保持内涵,同时视觉上又感觉是统一的”。
| “这样做发现了一些问题”
大量的卡片研究下来,他们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某个应用内容刷屏、各种不同应用格式杂乱;比如反复的穿插,在几个财经新闻间插一个娱乐新闻,还是有点累”。
在卡片分析的基础上,他们开始研究 “一个应用需要多大的面积”,发现在同一个应用里,不同内容也有不同面积的展现。“我们就明白了不同内容的开发者或者编辑对内容的定位是有区别的,有些是希望扫描标题,这种是希望你能够认真地看每一篇文章”。
这样一来,信息过载的问题已经变好很多。
| “我们发现全最重要、清晰最重要,但及时没有那么重要”
接下来就是穿插的问题。
“信息过载最常见的做法是筛选或者折叠,我们希望用户很信赖我们这个产品是只要不断地滑,能够把所有东西都看完,不希望中间有任何折叠”。
“然后我们做分析,发现信息全、清晰最重要,但及时没有那么重要”,“所以我们会做分组,如果一个应用更新比较频繁,我们等一等再推荐给用户”,“比如你看到的《财经》下有三四篇文章,如果不做这个处理,每个都是单独一篇,看起来非常累,现在我们等几个再放到一起”。
“早期用户的体验和随之不断的调整也非常重要”,王俊煜指了指后台,“我这里只要有信息跳出,基本都是用户的反馈”。
移动互联网上不大会出现谷歌类的入口
我猜测,「一览」或者说「应用类搜索」,始终有一点「移动端入口」的心思。不过,王俊煜对于「入口」并不敏感。“移动互联网上不大会出现谷歌类的入口”。
“什么是入口?每天都到那个地方然后选择下一步。移动互联网很明显这样的入口是手机桌面。在电脑上可能很多用户不知道怎么改浏览器首页;而移动互联网上,再小的用户都知道手机桌面怎么换来换去。要抓用户入口,只有靠产品做得好才能摆到首屏上”。“我自己觉得移动互联网,用户对于自己所拥有的设备的掌控能力是很高的”。
现在的移动互联网阶段,王俊煜定义为「小康期」。“移动互联网的覆盖率应该说已经饱和了,但之前大家做的事情还是把 PC 上的东西挪到手机上,然后慢慢出现了移动互联网的原生应用,然后就会出现互联网的原生的形态,就是接下来我们努力的这件事情”。
原创文章,作者:馨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36kr.com/p/5039180.html
“看完这篇还不够?如果你也在创业,并且希望自己的项目被报道,请 戳这里 告诉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