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Magic关心的是“长尾”,Operator瞄准的就是“大头”
Uber的联合创始人Garret Camp,之前一直在酝酿一项名为“ Operator ”的新服务。这项服务和 Magic 类似,用户只要发送消息提出自己的需求,Operator就会帮忙搞定其他所有事情,并将用户所需送上门。
具体运作模式是这样子:
不同于Magic的短信UI ,Operator拥有自己的原生应用。这款APP就像一个收信箱,用户以 IM的形式 向这个信箱发送自己的需求,这些Request经过分析就会被对接到另一头负责人工服务的接线员(或者具体的产品分类、品牌商店等)。之后这名接线员会帮你搜罗出解决这个需求可选择的方案,用户选出自己认为的最优解,然后线上付款,剩下所有的事情,Operator都会帮你解决了。
另一个和Magic比较不同的地方在于,Operator还提供“发现”的功能:你可以通过Discovery页面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商品或服务,也可以选择某一位具体的接线员,查看他最受欢迎的商品和最优方案。
如果说Magic会让我开始思考服务和信息之间的关系,Operator则会让我感觉,他们更专注于电商领域。Operator称,他们目前瞄准的服务类型,主要是用户购买时需要花费一定时间成本进行挑选、同时要求用户具备一些专业知识的商品。
这类商品在目前的电商网站模式下其实有很大的优化空间。比如,不懂摄影的用户如果想要购买一部单反,需要自己花费时间请教专业人士,不断对比靠谱的产品,挑选最优的性价比,这些琐事非常浪费时间和精力。如果能借助Operator为用户省去这部分成本,应该会有不错的发展。
除了电子消费品,一些最经常网购的商品也存在这样的优化空间。比如,在线上买衣服对我而已就是很痛苦的体验。我不太懂得挑款式,也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样的风格,我特别希望有这样一种服务:
把我必要的身高体重臂展等数据,以及一张衡量颜值水平的照片,传给线上的一名“导购”,“导购”就能帮我挑出一堆心仪的衣服,选择几件,线上付完款,然后就能坐等收快递了。整个过程也许只要两分钟。
Operator里面的接线员,有一点像这种线上的“导购员”。这种模式在目前的电商面前有什么优势?
为用户提供商品服务,其实关键在于把两个部分的事情做好:
1、个性化的服务方式:降低用户的选择成本
2、多样化的服务内容:增大用户的选择范围
传统线下零售店的优势在于第一点,个性化的服务方式。你走进一家实体店,店员会根据你自己的情况为你提供合适的建议和专门的指导,这样一来你自己的选择成本就降低了。但零售店的劣势在于,受限于门店所在的地理维度,你在一家实体店能够享受到的服务内容是固定的,你的选择范围被店面的大小所局限。
到了电商时代,互联网让服务像信息一样流动起来,人们在线上可选择的服务内容因此丰富了很多。理论上,你可以在网上买到整个互联网上存在的商品服务。 但电商增大用户选择范围的代价,是牺牲个性化的服务方式。 在淘宝店里,你只能自助式购物,你面对的是冰冷的网站。即使能跟掌柜的在线上聊天,这种购物体验,也很难和线下零售店员的服务质量相比。
从零售店到电商,随着人们在线上生活的时间比例增大,线下这种个性化的服务方式势必会被搬到线上。Operator有机会做到兼顾个性化的服务方式和多样化的服务内容,在降低用户选择成本的同时,增大用户的选择范围。
Operator的接线员甚至会比零售店员更贴心,因为他们本来就是被雇佣来做类似私人秘书的工作的。而存在于线上的Operator就像是一家拥有众多店员的、无限大的实体商店,在里面有人能够帮助你买到你所需要的一切。
也因此,Operator把自己这种模式称为第三次电商革命。在人们使用PC围绕浏览器和电商网站进行购物,以及使用手机围绕移动端应用进行购物的两次变革之后,Operator相信,第三阶段的购物体验将围绕“接线员”这样的私人秘书式的人工服务进行。
继Magic拿到1200万美元融资后,这家公司最近也斩获了1000万美元的A轮融资,由 Greylock Partners领投。同时,Operator还宣布开启内测。
如果说 Magic像是在已有格局内尽可能的收割长尾化的零散服务 ,那么Operator更像是把刀尖对准了市场里已经坐稳了的大玩家们——他们想拿下的传统电商们手里的“大头服务”。不过,要重新撬动这些大头,机会究竟有多大呢?
这是Magic系列跳票多日的、久违的第三篇文章。前两篇分别在 这里 ,和 这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