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者说】我从投资人变成“微商”的这一个月:定个小目标,给自己做5000个粉丝!

36氪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创业者说】我从投资人变成“微商”的这一个月:定个小目标,给自己做5000个粉丝!

本文由张鹿鹿 Iris(天使投资人,目前关注消费品牌、个人内容创业项目,欢迎交流,个人微信号 irischerub3)编撰,欢迎做个人品牌内容、消费品的朋友交流!

这是一个我的关于坚持的故事,做的不够好,但是让我意识到“坚持”很重要…

从14年年底开始,我便偶尔写些创投相关的行研报告、分析文章发布在主流互联网媒体上,逼迫自己不断思考和深入分析的同时,也吸引了很多投资同行、创业者、从业者的关注,过程中我并没大注意积累流量,其他媒体平台文章阅读量每篇累计10~80万阅读量,但是我自己的订阅号“瞰见”却只有2000左右的订阅量。不过这2000关注的好处却不少,大大降低了我的信息和人脉获取成本,借此之便还孵化了相关行业的项目获取了股权收益,举办的创业者活动也获取了约15万元的收入。

我想说的是回报多与少并不是重点,重点在于这就是个人流量的价值,价值还不小。而且个人的流量基本不会被大平台吸走,持续做就会逐步积累,同时关注的人越多,你对待这个事儿的态度也会越认真,越能产出好内容。做个人品牌流量适合于很多勤奋爱思考爱分享的人,也适合各种创业公司。

那么该如何做流量呢?最近我拿自己做了一个月的试验:大概连续写了1个月自己的订阅号“瞰见”,前后尝试了不同的内容和风格,跟过热点写过自嗨系列,被吐槽掉粉过也被圈内小小疯转过,还做过创业投资相关的一些微信群、支付宝收费群,也尝试了免费和付费的线上线下分享…总之整个过程特别像“微商”!

最近我用1周多的时间虽然没更新,但是也没闲着。和很多在做个人流量品牌的朋友一起碰撞,结合自己的体会对这段“微商”经历做了总结。

个人品牌内容最大的价值在于:在内容相关的领域中,与关注的人们建立了高于平台的垂直的信任关系。上一代明星,粉丝恨不得90度角仰视,而现在的个人品牌内容关注者们只是用5~10度角接近平视,平视的关系是真实和信任的基础。不同类型个人品牌流量的变现能力在上一篇文章《长尾理论打败马太效应,个人品牌流量大有机会》中有具体分享过,价值就不再多说了,这里主要说怎么做效果可能会更好。

按照人们关注的需求,我觉得把个人品牌内容类型分为2种比较适合:一种是工作学习类内容,一种是生活方式类内容

  • 工作学习类内容:是逆人性的,人们需要依靠自制力强迫自己去阅读,对于有价值的内容倾向于收藏而非转发,因此此类内容很难快速获取关注量的增长;

  • 生活方式类内容:是顺应人性的,绝大多数人会愿意主动关注,遇到有共鸣的文章也很容易转发,流量相对而言更容易增长。花费同样的时间精力,前一种内容流量做到后一种的1/10就已经很不容易了。

最近主要尝试了逆人性的工作学习内容如何传播。做个人品牌流量和做互联网流量的核心思路我觉得是一样的,大致可以分成这几个环节:流量获取、关注转化、分享转发、持续阅读、合理变现。即使错过了微信订阅号内容红利期,在这5个环节上分别优化就能慢慢将关注量积累起来。

1. 流量获取—借助外力

大多数人朋友圈能有1000人就很不错了,初始阶段依靠朋友圈、微信群获取流量就会比较有限,即使是标题党也不能带来多大改变。我是14年偶然把车后市场的研究报告投稿到了36Kr、虎嗅,又留下了个人微信号,文章发出后的2天内有约500人加了我的微信,其中投资人占15%左右,创业者占20%,剩下主要是互联网和汽车行业的从业者各占一半。此后15年我又利用工作外的时间,先后完成了10多篇“互联网+”分析的相关内容,每篇文章都可以帮我增加300~1000的新朋友。

依靠这种方式跨界,获取信息、人脉的速度和质量远远超过人肉打探和参加线下活动,这种方式下,半个月便可以拥有一个全新行业的初始信息和人脉,更重要的是这些人脉是有足够信任基础的,因为不大体认可你他们也不会想找你。这便是我获取流量的方法,依靠外力,与媒体合作,提供媒体需要的内容,也获得我想找到的人,与一些大的流量节点在内容上合作都可以有同样的效果。

2. 关注转化—是干货而非热点

跟热点是之前媒体、自媒体们很喜欢的套路,我也尝试了下,发现阅读效果确实会比较好,至少是非热点文章阅读量的2倍,如果热点一出,3、4个小时内跟上阅读量能到达4倍以上。可是对于个人品牌流量,即使做到每天都能5小时内跟热点也可能依然是然并卵的,只做到阅读量高对提高关注量没什么大用,因为:

关注量 ≈ 阅读量 × 关注转化率 - 流失关注量

在3、4年前疯狂跟热点是获取关注的有效方法,因为那会儿流量的连接主要是通过注意力转化,当人们有稳定足够的获取热点的信息来源后,就没有必要再去关注新的内容节点了。除非热点是和你自身属性相关度非常大,否则再多分析批判都不大起作用,因为擅长分析批判的人也都已经有几十万百万的粉丝了,红利期同样快过去了。

我的订阅号只有3500左右关注量时,热点内容最好的是单篇达到1.6W阅读(《给你讲个笑话,我是创业公司的投资人》)这篇文章就是和我本身的工作属性直接相关的,所以转化了约500关注量,效果还算不错。正常热点文章单篇阅读量在3000~5000之间,但是每次只能转化40~100的关注量,而且次日还会有30~50%的关注流失,也就是说单篇最终只能转化20~50的关注量。

而经过我思考和总结的“小众”文章单篇约1000~1500阅读量(没什么人转发其实还挺郁闷的),但是每篇的最终关注转化可以在50~100之间,如果通过虎嗅或者36Kr转载,不做任何引流优化,又可以增加100~300关注量,比如上一篇文章。回过头来分析我写的报告文章为什么在媒体上阅读量可以不小,我觉得很大原因是我会花7~10天时间来完成一篇内容,聊遍行业资深人士和报告内涉及公司的人员,再连续2、3天把最干货和要点提炼出来,相比绝大多数用几个小时完成的热点、碎片信息文章,优势就在这里,几乎没有人会用超过7天的时间来完成一篇内容,只要你不比别人笨,比别人更有耐心就也可以跑出来。

3. 分享转发—社群的价值

在微信公号后台里能看到每篇文章的阅读、转发数量,之前一篇讲订阅号运营的文章提到平均每次转发到朋友圈可以带来10个阅读,这也就是说如果“转发/阅读量”越接近“1/10”就越可能形成一篇小爆款文章,《给你讲个笑话,我是创业公司投资人》一篇“转发/阅读量”是1/12,而我的冷门文章“转发/阅读量”大约是1/15~1/20。也就是说如果希望转发效果好,就要想办法把“转发/阅读量”做到接近1/10。

工作知识类内容受众窄,不容易获得主动传播,除了很多媒体惯用的在内容中引起读者共鸣的手法外,还需要依靠被动传播来提高内容的曝光度。

社群是个很有效的方法。在北京,应该很多人都有遇到过信仰宗教的年轻人在街头传教,在没有利益的驱动下,这背后的驱动力着实强大。如果说宗教教会是终极的社群状态,那么微信群就是最初级的社群状态,甚至算不上是。不过即使是微信群也已经有很大的作用,因为文章一旦写的很长可读性容易变弱,很多表达不充分的地方用语音分享更为有效率。我便尝试了将关注的人们集合到群里,在群内做更充分的语音分享,也与大家有了更多的互动,也恳请过大家帮忙转发文章,新增了关注的人后继续语音等方式分享再产生转发,这样就可以持续下去了,如果内容有价值效果就会还不错。

关于微信群的运营方法还在探索中,不过有一点很重要,就是不一定越多人在群内聊天就越有价值,因为这种聊天更多产生的是碎片信息,并不能提高人们获取有价值内容的效率,比如我的几个收费群,无论是微信群还是支付宝群,基本很少有人在群内聊天。

4. 持续阅读—打卡机制

当解决完各种流量获取问题后,需要解决的是让关注者持续阅读的问题,很多公司平台订阅号的文章阅读率从最初的10~15%下降到5%了,但是个人号通常阅读开启率会高很多,可以维持在10%以上甚至更高。在这一点上我做的并不好,只能分享观察和了解到的方法了。

打卡机制可以提高阅读率。比如最近做的很好的小北,情感生活类内容,她的“每晚9点9分和你说晚安”就是一个很好的打卡暗示,给了大家每天关注她的理由,而且能够形成清晰的记忆。还有可以通过活动来形成打卡机制,比如说轻断食、读书会,就是很好的活动打卡机制,最近已经有做读书会的订阅号,几个月做了800万订阅。

这4步便是做个人品牌流量的大致方法了,这次没有探讨变现模式,因为这与选取内容方向类型直接相关,后面的文章会做分享。这4步方法虽然与很多做个人号的大咖远不能比,但是也算是一套普适可行的方案,适合于很多爱思考、爱分享的人。分享干货工作量大,阅读量低,不过于人于己都有着很高的价值,做1、2次分享容易,但是坚持持续产生价值却不轻松了,这就需要耐得住寂寞,保持自我!

参考阅读:

《长尾理论打败马太效应,个人品牌流量大有机会》

随意打赏

王健林先定一个小目标投资人和创业者的关系先给自己定个小目标创业者和风险投资人一个创业者的经历创业者如何找投资给自己定个小目标一个创业者的故事一个创业者的自白投资人与创业者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