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年十大突破技术 —— 可回收火箭,开创航天事业新纪元
编者按:近日,MIT 评出了“2016 年十大突破技术”,包括:免疫工程,精确编辑植物基因,语音接口,可回收火箭,知识分享型机器人,DNA应用商店,SolarCity的超级工厂,Slack通信软件,特斯拉自动驾驶仪,空中取电。本文展开介绍的是“可回收火箭”这项技术。
突破点:火箭可以发射有效载荷至轨道并安全着陆。
意义:降低飞行成本,推动了对宇宙空间的探索研究。
主要研究者:SpaceX、蓝源公司、联合发射联盟(ULA)
技术上市时间:当前
火箭通常在其初次旅程后就受损,因而不能再次使用。但如今的火箭可以实现垂直降落,并且能够再次进行下一次发射。这种科技使得航空航天技术进入到一个新阶段。
迄今为止,我们已经向太空中发射了成千上万的火箭,但直到2015年之前都没有任何一枚火箭能够“毫发无伤”地返回。想象一下,一枚火箭垂直地下降至一个降落台上,这种平稳而缓慢地控制下降的过程,就好像是它发射的画面被倒放了一样。如果能够持续地实现这种降落,火箭就能一次次地被重新使用,这样航空技术的成本就能够被大幅降低了。
两位科技大亨就让这种假想成为了现实。Jeff Bezos的Blue Origin在2015年11月首次完成了这种降落,而在12月,Elon Musk的SpaceX也做到了。这两家公司的性质不太一样,Blue Origin的初衷是帮助游客们实现在太空舱内的4分钟宇宙遨游,而SpaceX的初衷是向太空中发射卫星并完成空间站补给的任务;不过,这两者都急需投入可重复使用的火箭来降低太空飞行的经济成本。
完成一次驶向太空的发射造价很高,因为仅一枚火箭就需要花费上千万美元,并且只能飞行一次——最后火箭会在大气中做自由落体,它们会因为因剧烈摩擦而燃烧,从而结束它们的使命。不同的是,SpaceX和Blue Origin通过运用一些软件来助燃推进器、调整襟翼状态,从而推动他们的火箭缓慢而准确地降至折叠式的支架上。
比起只需要保持垂直且只用上升到一半高度的Blue Origin来说,SpaceX的任务显然更加艰巨,因为他们的火箭需要在发射中呈水平状态。今年1月,在SpaceX进行的第二次降落中,因为火箭的其中一个支架没有落至指定地点而导致了降落的失败。这也提醒了我们,在这项技术中还有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即便如此,至少我们目前清楚地知道,比起40多年前的阿波罗时代来说,航空航天的未来看起来有趣得多了。
翻译来自:虫洞翻翻 译者ID:Suzie苏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