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IDL顾嘉唯:要把百度的“智能大脑”带到更多设备上
几个月前,36氪曾撰文写过《 消失的百度新硬件 》,十几款产品进展都谈不上顺利,最终大部分硬件项目被砍,只有Baidu Eye、Dubike、无人车、筷搜等几个人工智能技术探索型项目被保留。
最近,在西二旗百度大厦,36氪见到了百度少帅、人机交互负责人顾嘉唯,聊了聊IDL这些项目的新进展。后者参与了IDL的重点项目 BaiduEye和Dubike。
Baidu Eye原型迭代还在继续
去年9月,百度在世界大会展示了Baidu Eye。这款被外界类比Google Glass的产品,在顾嘉唯看来,是新的搜索入口,是“对人工智能和人机交互终极形态的技术探索”,是连接所有计算设备的大脑和终极人机接口。
最好的人机交互是让人意识不到人机交互的存在,我们正朝着这个目标不断演进BaiduEye。
Baidu Eye背后核心能力来自百度大脑。百度希望将百度大脑核心能力通过视听说多维度能力创新实践落地,为公司连接人、数据与服务和O2O战略意义带来实质性价值。
这款要先走B2B2C路线的产品,也一直在探索垂直领域用户的需求。在应用场景打磨上主推商场(试点合作伙伴万达、银泰)、博物馆(试点合作伙伴国家博物馆)和医院(试点合作伙伴西京医院)。早于Baidu Eye出现的Google Glass也想过做类似的探索,但第一阶段也基本以失败告终。佩戴舒适性、电池续航的问题,都有可能通过技术来解决,但用户使用习惯和应用场景就很难改变。
基于对智能硬件和人工智能的理解,IDL想让这款产品脱离手机端,具有完整的计算处理能力,也是也去年9月发布版本。但到真实的应用场景里,在行业租赁和运维成本上的考量,最后还是结合手机端的适配应用,并在硬件端不断尝试新的可能。
最初,IDL是希望能够打入商场和博物馆。前者面临电商的竞争传统零售行业急需改变,如果在商场租用给顾客,商场可以知道用户在所有购买行为前的观察驻足视线关注,看了什么,看了多久。线上的这些数据很有价值,线下的空间更大。BaiduEye希望把线下实体零售和线上数据服务打通,提升顾客服务质量和客单转化率。不过,线下的商场SKU都没有标准化,没有对应的电子数据,用户搜索了,然后就没有然后了。这部分单品信息数字化和云端SKU,还是需要商家来做。
博物馆的导览体验很差,又多年未变,一套人工智能的智慧导览知道你看什么,对什么感兴趣,针对展品细节讲解对话互动,提供千人千面的个性化服务。但博物馆往往是非赢利的,未来商业变现模式上会是挑战。
从去年年底开始,顾嘉唯就带着团队探索BaiduEye进入医疗领域的可行性,比如通过Baidu Eye进行手术室直播和远程直播,帮助医生远程问诊,最终帮助医疗体系实现分级问诊,合理疏导患者。Baidu Eye又有图像识别、语音识别的功能,随着技术成熟度提升和迭代,也许还能有机会切入电子档案这个领域。
此外,顾嘉唯表示,团队也很关注对于社会特殊人群无障碍的部分,旨在利用计算机视觉和人工智能技术去解决盲人实际生活困难,这也是近期全局图像内容理解技术应用重点。
Dubike并未夭折,只是换了一种形式存在
顾嘉唯负责的另一个项目是Dubike。前不久,关于百度自行车Dubike的负面传闻不断,让人不禁为Dubike捏了一把汗。顾嘉唯认为是百度去年对外发布的DuBike带热了智能自行车这个市场,只不过,百度最后发力的部分不会仅限于 智能单车。
在单车方面,除了先前同清华大学联合开发的运动科技范实足的原型车之外,IDL内部的团队去年就开始和捷安特一起开展深度合作,目标用户是追求时尚健康生活方式的年轻群体。莫曼顿休闲车型是从去年底就选定的。
百度与捷安特合作的DuBike城市自行车,希望在不破坏骑行核心体验的基础上,让骑行能够更自然地连接社交、周边服务。
百度今年业务的核心之一是地图入口,一方面要增加用户粘性,一方面要服务变现。移动互联网时代,想要用地图直接连接服务有不小的挑战,现在用户大都是在糯米、大众点评、美团这样的App上找饭馆、找宾馆、找商铺,然后在这些应用调起地图,作为导航工具。
自行车作为五公里内慢速代步工具,不只是肩负A点到B点的目的地运输行为,通过更为碎片化的入口让服务来找人,Dubike本身有导航功能,能实时定位坐标,确定你的具体位置,连接服务最自然。你到了哪个商圈、商家,它都“心知肚明”。能够根据驾驶者的地理位置、城市路况及环境质量、骑行习惯和个性需求等因素综合分析,自动规划定制化路径。
对于骑行爱好者们,骑行社交和线下活动的促成也很重要,通过打通健康智能设备账号体系,根据采集的健康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实现全方位的智能健康管理,可以为骑行者量身打造锻炼计划,增加粘性。
另一方面,通过用户数据的采集,还可以连接商品。你想一下,你走在一条大街上,你周围有很多店,自行车监测到你的体征和运动数据,分析卡路里消耗,给你推荐附近咖啡店的一份甜点。对百度地图来说,这就到了商品级别的数据服务推送。
要建立起这个生态圈,IDL就不一定要自己做车了,也不能仅做车了。车只是一个载体,是入口的一个延伸,只有到了OS系统层面,才有可能实现快速自我复制,自我演进。
也许IDL未来会把这套数据服务平台开放出来,平台化、接口化地方式开放给所有的低速交通工具使用,给他们安上了一颗百度的“智能大脑”。
目前,这项工作还在推进中。
新杀器?
大公司做硬件自然与小公司不同,他们希望的是找到一个点,快速切入亿级的市场、用户和流量,并能不断复制。
比如,对于视力障碍的人来说,Baidu Eye就是他们的眼,帮他们重新还原一个真实的世界。这个需求很强,但全中国视力障碍人群只有一千多万人,对小公司来说,市场够大,但对百度来说,就微不足道了。
百度想切入到一个更大的市场,IDL做出来的智能“大脑”就需要承载到更多的载体上。
百度希望在物联网环境下搭建的生态圈更像是“土壤”,相比小米正在构建的是“竹林”生态圈,百度看似在下一盘更大的棋。
顾嘉唯认为我们正从万物互联向万物智能时代过渡,人工智能和人机交互才是智能的两大关键技术,硬件端只是物联网入口的延伸。单单几款产品肯定还是不够的。
想必,未来IDL还会有更多的新硬件出现。
已经在做了,但还不能说。
对这篇文章感兴趣?欢迎关注36氪的新硬件主题微信公众号Sensor,我们关注技术、未来新硬件。搜索realsensor即可到达。
原创文章,作者:小石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