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影资本唐肖明:文化产业接下去将是大整合和创业并行的年代(上)

36氪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微影资本唐肖明:文化产业接下去将是大整合和创业并行的年代(上)

编者按:本文作者唐肖明,微影资本投委会主席。36氪经授权发布。

作者为资深文化产业投资专家,拥有近20年文化产业股权投资及运营经验,全面负责微影资本各项事务,把控项目投资方向。

此前曾就职于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担任执行董事和投资决策委员会委员,直接主持投资的金额约15亿人民币,负责了骏梦游戏、四月星空、微影时代、灵思营销、时代院线等10余家企业的投资。

正文:

我早年参加过第一波的互联网创业,过去十几年一直在文化行业做股权投资,可以说见证了整个文化产业发展的各个环节、各个阶段以及业态的变化,以及PE、VC行业的生态演变。对于中国的PE、VC,大家可以简单回顾一下,第一波是外资;第二波是民营企业生产腾起,赶上中国经济生产最黄金的一波创业板,收获了红利;第三波就是风起云涌的PE,特别是最近以金融机构为代表的PE,对于大项目的承接能力特别强,资产管理能力很强,理财能力也很强,所以资金调动能力很强。其中的插叙是产业基金,从第一个渤海产业基金开始诞生的时候产生了一批产业基金。

之前的五六年时间里,我待在中国文化产业基金,简称中文投,第一期规模40亿,全部投在文化产业,大概40个项目,我们第一期相当成功,一个国有的PE取得了相当优秀的成绩,有两个因素:第一,跑道相当好,产业链年化生产率在20%;再加上公司团队比较努力,调研出一批行业的头部企业,优中选优,导致整个基金的收益特别好。其实我们本身是财务出身,但因为是产业基金,投了几十家公司之后,全部是行业里面的头部公司,所有人都必须承认它已经带有很强的战略性,几十家头部公司的老总聚在一起之后产生的群聚的战略效应,相当于一家大型的传媒资产参股和控股公司。这样中文投其实已经从一个财务投资人,投成了一个产业投资人。

随着这十几年来,国民经济的发展,产业资本里各路上市公司也都迅速成长起来,开始纷纷围绕着上市公司组建并购基金或者成立自己的投资部门进行战略投资,进行上下游产业布局。以前这一帮做PE、VC的人在进行泛产业投资的时候,一个基金同时横跨几个行业,其实专业性和触角的深度上是有点比拼不过产业资本的。

我从去年自己辞职出来创业的时候,做了大量行业交流,大家一致认为,产业+VC是一个相当好的方向。什么概念?第一,把好的产业资本和产业上具有战略能力的产业公司作为基金的合作伙伴,但是不被其控股,成立独立的VC架构。不是任何一家产业资本都适合这么做,但微影时代在两亿多估值的时候,我恰好投资进去,这家公司从两个多亿的估值,两年之内涨到了120多亿。

很荣幸我们碰到了微影时代,我也伴随着它的成长,它背靠着微信和QQ这两个占中国一半流量的社交平台,来从票务切入搜集到中国消费者最全面的为娱乐内容付费的数据库之后,依托着大数据平台进入到内容的营销和发行领域,它的用户能力、大数据能力是管理用户数据强大的支持,在娱乐产业里面就很快做成一家平台性的公司。对于演出,对于电影,对于体育赛事,可以通过票务发行营销的方式进行全面链接。它对消费娱乐场景,线下流量入口,也构成一个强有力的链接能力。所以说我们以它为合作伙伴之一成立微影资本,但是同时保持相对的独立性,这是产业+VC 2.0的必要条件,一个好的行业里的合作伙伴。

因为贴近行业比较近,再跟大家分享一点,我个人认为在文化行业里面的创业团队对团队的依赖超出不少行业,大家都知道创业投资看什么?看团队,互联网是靠人做出来的。但是在文化行业里我认为对人的依赖性更加严重。

互联网大部分是年轻人拼命,靠产品、靠运营的战斗力拼出来的行业。但是在文化产业里面,也要做内容创业,得渠道创新,要求有对编剧、导演、作者的把握能力,要对社会消费心理有成熟的把握,对资源和要素的组合会比较高一些,门槛比较多一些。如果说一些互联网公司可以靠工程师文化走得很远,拿到一张又一张移动互联网的船票,文化行业里对人的依赖性很重,所以对于微影资本这种专业的产业基金,我们扎根于产业内部,对于人脉关系的积累和调度能力构成了投资优于其他泛产业基金的一个长处,这也是我们自己达到自己核心战斗力的屏障。 

今天也借此机会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们对文化产业的一些思考。

首先我们谈一下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及投资重点。我的观点很朴素,今年上半年票房为什么增长不如预期?大家说了一千种理由,我突然总结出一个很简单的原因,去年年底房子开始涨,产生了极强的挤出效应,买房子的都是主力人群。我昨天从武汉回来,武汉地区房价涨了80%,北京涨了多少我不知道,至少40%-50%。所以在经济整体不行,今年信贷的增加基本上百分之九十几集中于房贷消费的情况下,收入没有增长的情况下,这种偶然因素对消费的挤出效应是极其明显的。这么来看,挤出效应可能是票房增长乏力因素之一。所以说看投资、看消费,我觉得必须跟着人口消费走。

电影为什么能够高速增长,原因极其简单,过去十年票价未变,在通货膨胀因素和消费因素、人均收入增长因素的情况下,电影成了一个最便宜的消费方式,再加上去年电商大战对电影行业进行补贴,拉动了消费习惯,所以电影票在去年因为多重因素的偶然叠加,造成了票房超高速增长,今年回落到一个相对的高速增长。这就是我的理解。

对于文化产业的增长趋势,高速增长后想象空间依然巨大。为什么想象空间巨大?

第一,我认为文化产业市场是一个创新与整合集中化两种现象同时存在的阶段。现在中国大的娱乐公司或者影视公司还比较少,这个行业还会经历一段高速发展的整合状况,至少大型的传媒集团应该会出现。

中国传媒行业其实我觉得没有走过一个大整合的年代。在互联网时代有一些力量冲出来做一些整合,一定会出现从几十亿美元向几百亿美元的突破,通过大量的整合、大量的并购实现。  

第二,随着消费升级,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我们认为在后面五年有大量的VC投资和早期的创业投资,为什么?有一个突出的现象,让我来总结文化产业的发展就是,经过前五年的高速发展,前五年是谁在发展?是传统的影视内容制作和传统的媒体、传统的行业领先者高速发展。从现在开始是并购加创业的年代。创业的原因是什么?是大家所看见的移动媒体的出现,当微信这种平台的规则进一步的成熟;当今日头条已经达到八九十亿美元甚至更高的估值;当直播平台从一千五百万的日活到达六七千万的日活;当腾讯视频、爱奇艺、优酷土豆的竞争格局进一步趋于稳定;移动互联网的媒体、全国性的媒体平台趋于成熟稳定的时候,围绕这些媒体平台上下游的创业机会不断地涌现出来。典型的先导代表是大家比较熟悉的罗振宇和吴晓波。

当传统媒体的品牌因为受众的减弱、运营能力的下降,一步步被削弱能力的时候,所有的媒体内容创业者或者是媒体内容的创作者,在新媒体平台之下重新聚合形成舞台的时候,就是为下一个十年移动互联网生存状态之下,为媒体行业格局来进行奠基的时候。所以我们认为在媒体平台将成未成的一两年中间,是提早进入媒体内容行业的创业投资的黄金年代。内容的源起来自于网络,内容的创作者围绕着这些平台进行创作,围绕着这些平台的工具和广告投放平台也是刚起来,还有内容的发行和营销也必须借助移动互联网的生态进行,所以上下游会产生很多很多好的创业机会。这就是我们这句话内在的含义,经过前五年一拨相对传统的文化企业高速成长之后,现在后面还有很大的想象空间,想象空间来自于两个方向,大整合与创业。 

下面来说说微影资本在投资的时候关注的几个关键趋势。

第一,新技术,提到这个大家可能会说到当下非常时髦的VR、AR等等,但是对我来说,新技术最核心的关键词还是大家经常用的两个词。一个是移动互联网,过去几十年、上百年,甚至几百年,媒体都是按照物理形态来进行划分的,大盒子叫电视机,小盒子叫收音机,杂志装订得精美一点,报纸比较糙一点,户外广告是一种版面的形式。其实大家注意到没有?将来大家对媒体时间的消耗越来越向手机端集中,也就是说以后的媒体业态只有一种物理外在形式,就是手机。在手机上找出不同的消费品种,构成媒体平台。移动互联网将会越来越大比例地占用大家的时间,这是一个绝对的趋势。

另外,移动互联网是一个完善的信用支付环境。大家都实名制手机了,一个手机号码相当于一个身份证号码,一个身份证号码对应着两到三个信用卡号。手机是一个完全封闭的相对完善的信用支付环境,借用罗振宇曾经说过一些概念,当作为内容创作者的你对消费者进行洗脑的时候,如果你顺便推销某个产品,产生了冲动的消费,在手机比较便捷完善只需要大拇指一滑就能够支付的情况下,所有的媒体都可以变成渠道。

以前我们做媒体的人是干嘛的?媒体行业辛苦地做内容、做发行、卖广告,广告是什么?广告是GDP的3%,怎么做广告?还得靠广告人员去推销,去拉业务,有一系列的行为,中间损耗很大,但也只占到了GDP的3%。如果媒体能电商化,它就能从挣3%的广告费转变成挣30%、50%,甚至70%的业态,所以说媒体的含义在这个互联网的环境之下在发生极其深刻的变化,甚至可以称之为革命性的变化。

众媒时代已经到来,自媒体时代逐步彰显,我预计在将来,这些行业出来的内容产品颗粒度会比Papi酱要大一些,但是又比湖南卫视、浙江卫视、央视、三套颗粒度要小,应该是属于中间。 

另一个与移动互联网深度相关的是大数据。大数据我认为不是一个商业模式,过去几年基金行业投了很多所谓的大数据公司。大数据必须拥有两个关键要素,大家注意,第一个,拥有深度的专业的数据,中国移动、中国联通拥有最全面的数据,但是它是构不出大数据模型出来的,你必须在某一个专业产业、专业消费领域里面拥有最深度的数据,并且最好是用户付费消费行为的数据,除了对消费者进行划项之外还能够追踪他的消费习惯和消费偏好,这是大数据。刚好微影对中国中间的消费人群,娱乐产品消费人群的消费行为进行全面追踪,在卖票的同时能够进行消费划项。这是第一。

扩展阅读:

内容创业这一年:流量、赢家与付费未来

姗姗来迟的内容创业者,如何在红海里闯出一片天地?

赵随意:媒体转型升级,从六个引爆点着手

同样是10万粉丝,为什么有人年入1000万,你只有几十万?

6 亿人口、2.6 亿网络用户,蓝海中的东南亚市场要怎么玩?| 东南亚创投周报

[Weekly Overseas]既然苹果发布会已“尘埃落定”,你还应该看看本周有哪些海外项目融到钱

第二,你必须持有用户,有的数据可以买,但是随便用要犯法的,那么你必须通过某种商业契约关系和用户建立起直接的链接,能够让你合理合法地使用这些数据,进行精准营销。什么叫精准营销?就是解决知名的难题——不知道另外一半广告费花在什么地方。谁能够把大数据产品化,能够合理合法地拿这个大数据去跟用户互动,那就形成一个新的商业模式。

再倒回去一点,我认为新的模式下媒体除了持有受众之外,真正地第一次能够拥有直接从内容打通到每一个手机号码所代表的唯一消费者,这是持有用户的意义。当然大数据在文化产业里面,对内容的生产创造的影响只是一个很小的层面,我对这几百亿的内容生产行业进行影响,肯定不如影响几万亿的商品流通和营销环境,大数据的含义其实远远超出对影视剧的生产制造进行指导的内在含义。

微影资本唐肖明:文化产业接下去将是大整合和创业并行的年代(上)

下载36氪APP,获得更好阅读体验

随意打赏

创新创业大赛创业资源整合整合资源创业创业资本圈微影资本创业大赛网上创业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